龍源口鎮

中國江西省吉安市下轄鎮

龍源口鎮是著名的“龍源口大捷”和毛澤東同志親手創建的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鄉黨支部所在地,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南端,毗鄰井岡山市和才豐、在中、煙閣、三灣、曲白等五個鄉。1984年3月,撤原龍源口公社和原泮中公社設龍源口鄉和泮中鄉;1998年4月,撤泮中鄉設泮中鎮;2001年12月,泮中鎮與龍源口鄉合併為龍源口鎮。鎮政府駐地墩上村,距縣城16公里。全鎮面積181.1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3113人(2017年) ,是永新縣南路片的中心鄉鎮。全鎮共有18個黨支部,黨員675名。

歷史沿革


1984年3月,撤原龍源口公社和原泮中公社設龍源口鄉和泮中鄉;1998年4月,撤泮中鄉設泮中鎮;2001年12月,泮中鎮與龍源口鄉合併為龍源口鎮。
建成了秋溪、四教、墩上三個農貿市場,形成了“一鎮三墟”的格局。鎮政府所在地建成區達1平方公里,完成了墩上街道市級新農村綜合示範點建設,成立了鎮市政市容管理所,進一步規範了街道的建設管理,提升了小城鎮的檔次,繁榮了商貿。

行政區劃


全鎮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70個村民小組。全鎮共有18個黨支部。

政治


現任領導

段頂紅:主持鎮黨委、鎮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兼管招商引資工作;
朱吉堂: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兼管財務、財稅工作;
李丹:分管黨群、紀檢監察、機關效能、便民服務中心、小城鎮建設、廬陵風格改造、民政、危房改造工作、公共資源交易工作;
胡元昌:分管財務、民兵、武裝、新農村建設、交通、沼氣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村級財務會計中心,協助鎮長處理鎮政府日常事務工作;
李北云:借調縣拆遷辦;
譚芳:分管移民扶貧、文化、教育、旅遊、統計、農業、水利、黨政辦公室;
賀向陽:分管國土資源管理、林業、工商、電力、移動、電信工作;
歐陽小林:分管組織、宣傳、殘聯、老幹部、統戰、招商引資(含貨運物流業)、園區招工、衛生、食品藥品安全、勞動保障、環保,協助鎮人大主席處理日常事務工作;
胡慶華:分管司法、計劃生育、引農上坡工作,協助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工作;
羅武萍:協助抓好招商引資、園區招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工作。
(以上領導成員信息來源2014年11月17日永新龍源口鎮官網發布信息)

經濟


2007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254.1萬元,增長13%;農業生產總值2494.8萬元,增長14.69%;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390萬元,增長26.36%;完成財政總收入(剔除農業稅)250.01萬元,增長14.94%;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588元,增長6.28%;全鎮農民儲蓄總額達6912萬元,增長16.7%;年用電量首次突破200萬度,達到了204萬度,其中工業用量達60萬度,增長11.2%。
2007年全鎮糧食直補資金達160.15萬元,全部打入農戶存摺“一卡通”,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以秋溪村大棚蔬菜基地為依託,有效推動了白口、辛田、龍源口、泮中等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全面啟動了“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全鎮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畝,蠶桑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在鞏固辛田、黃淇等蠶桑重點村的基礎上,新發展桑園面積170多畝,全年蠶種飼養量達461.5張,產鮮繭13382.5公斤,實現產值22.8萬元,現代農業和蠶桑生產工作首次擠入全縣綜合考評先進鄉鎮行列。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我鎮引進的江西頤和竹木工藝品有限公司全年實現稅收260萬元,創匯146萬美元,真正達到了“當年投產,當年創收”的目標。圍繞紅色旅遊開發這篇文章,以龍源口大捷廣場、紅軍古街、毛主席舊居、秋溪鄉黨支部等景點為依託,全力做大做強以紅色為主題的旅遊品牌。2007年全鎮共接待外來遊客達1萬人次,紅色旅遊效益日漸顯現。

社會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建成了秋溪、四教、墩上三個農貿市場,形成了“一鎮三墟”的格局。鎮政府所在地建成區達1平方公里,完成了墩上街道市級新農村綜合示範點建設,成立了鎮市政市容管理所,進一步規範了街道的建設管理,提升了小城鎮的檔次,繁榮了商貿。

基礎建設

2007年全鎮共完成集體公山分山面積46247.7畝,分山到戶率71.48%,列印和發放的林權證數4415本,戶均持證率為1.07,調處山林糾紛共10起,面積達1558.9畝,山林糾紛調處率達100%。
郵電通訊、有線電視發展迅速,11個行政村通了電話,移動、聯通網路覆蓋全鎮,全鎮有線電視用戶達1200多戶;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建成了秋溪、四教、墩上三個農貿市場,形成了三條農民商貿一條街;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事業協調發展。全鎮現有初中1所,小學5所,民辦中心幼兒園6所,在校學生3400餘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小學校環境優美;龍源口鎮衛生院醫療設施逐步完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
全鎮現有初中1所,小學5所,民辦中心幼兒園6所,在校學生3400餘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中小學校環境優美;龍源口鎮衛生院醫療設施逐步完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合作醫療改革工作繼續向縱深方面推進,參合率達91%以上,有效地緩解了當前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

工農事業

工農業經濟發展較快,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台商銘豐橡塑製品廠、永華文化用品廠、捷達塑膠廠、玻璃製品廠及木製品加工廠等私營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大棚蔬菜、黑山羊養殖、食用菌、果業等特色農業規模不斷壯大,逐漸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旅遊


龍源口鎮是井岡山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不僅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這裡紅、綠、古色交相輝映:黨史上有毛澤東同志親手創建的井岡山時期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秋溪鄉黨支部;軍史上有毛澤東、朱德指揮的著名戰役——龍源口大捷所在地;有毛澤東舊居,朱德同志親手題寫的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紅軍古街等;著名的佛教勝景——阿育塔,坐落在風光秀麗的山水中,綏遠山風光旖旎、層巒疊嶂,有天然的次原森林,更有多種名貴樹種,常年生活著猴子、麋鹿、麂子、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龍源口電站的建成,更增添了湖光山色、優美景觀;是絕佳的旅遊勝地,森林覆蓋率達72%。
今後,龍源口將立足鎮情,以發展旅遊業為突破口,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力爭把龍源口的景點融入大井岡旅遊圈,使之成為龍源口鎮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壯大工業。不斷完善小城鎮投資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目的,為龍源口鎮經濟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龍源口景區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龍源口鎮龍源口村、綏遠山村、秋溪村,龍源口景區主要景點有:
1、龍源口大捷橋:1928年6月23日,由毛澤東、朱德、陳毅部署和領導,以朱德、陳毅為前線總指揮,在這座古橋的附近打了一場艱苦激烈的戰鬥,並取得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以少勝多的偉大勝利,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龍源口大捷”,古橋也因此喚作“龍源口大捷橋”。新中國成立后,“龍源口大捷橋”曾作為第二版人民幣叄圓紙幣圖案,故又稱作“中國最值錢的橋”。
2、望月亭:位於龍源口大捷橋約3公里的新七溪嶺山巔,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面積18平方米,亭東西方向各設有拱形亭門,原為涼亭。1928年6月23日的龍源口戰鬥中,為紅軍前線指揮所,朱德親自率領紅軍將士在望月亭組織戰鬥,同時也是著名紅歌《十送紅軍》原唱地。該亭經修繕后已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秋溪鄉黨支部舊址:秋溪鄉黨支部舊址(明心寺)龍源口村南面山腰,與龍源口大捷橋相距約300米左右,是毛澤東同志親手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4、紅軍古街:位於龍源口大捷橋旁,長約300米,是在井岡山鬥爭時期中保存完好的紅軍古街。
5、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為紀念龍源口大捷,永新人民在龍源口橋邊東嶺山上修建了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碑正面用白色大理石鑲嵌,上面鐫刻著朱德於1965年1月15日題寫的“龍源口大捷紀念碑”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碑基部正面有用大理石鑲嵌並鐫刻有龍源口大捷銘文。龍源口大捷取得的勝利是我軍歷史上第一場大勝利,也成了朱德同志不可磨滅的記憶。全國解放后,朱德仍念念不忘龍源口,故而親筆題寫了龍源口大捷紀念碑的碑文,並多次流露出重回龍源口的願望。
6、龍源口水庫:為中型水庫,壩址位於龍源口村象形鼻下游峽谷處,緊鄰阿育塔上游。大壩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砌石雙曲搭壩,1991年底建成。四面環山,水面寬闊,碧波蕩漾,滿目青山,湖中有野鴨漫遊。
7、阿育塔:阿育塔位於龍源口大捷橋南行2000多米,在與新七溪嶺遙遙相對的磨溪嶺山谷中部,有一巨大石峰突兀而起,巍然屹立,即為神奇的阿育塔。
相傳,古印度阿育王因征戰殺戮過多,心生悔恨,皈依佛教,在印度廣建寺塔,並派僧人到國外傳教。僧人見此萬山叢中,石峰怪異,便建寺塔。明萬曆和清光緒《永新縣誌》稱:“石峰若塔,上聳絕崖,下俯重淵,傍有飛來石。佛書稱舍利塔八萬四千,此其一雲。”
阿育塔實際是突兀而起的塔狀怪石,高180米,底圍約三米,形如出土春筍,壁立陡峭如鬼斧神工削成,崛峙挺拔。藏江龍由東向西繞行。與山樑相接處,有一天然幽徑直抵山腰,是進塔惟一的路徑。山腰建有5間禪房,原為掌管香火的法師住所。塔身藤蔓牽纏,雜木橫出,遊人借崖壁鐵鏈攀登而上臉上上有一鐵牌,上刻:“光緒丙戌冬月吉日,西鄉五十六都吳察九妻尹氏率侄子光慶敬獻”字樣。塔頂還有一小廟,坐北朝南。因高處風大,房上的蓋瓦為鐵制,上有鑄宇,是清代信徒捐贈的。廟門后側有個觀日台。人站在此處,只見面前霧氣蒸騰,氤氳繚繞,迎面一處懸崖峭壁,瀑布呼嘯而下,在山谷濃陰處,如洪鐘轟鳴,頓覺神清氣爽,息心忘返。
8、綏遠山省級次原始森林:綏遠山省級次原始森林位於綏遠山村,山高林密,與井岡山接壤,擁有10多萬畝原生林,因而成為野生動物情有獨鍾之地。

代表人物


龍源口鎮人才輩出,孕育了歷代進士14人,共和國將軍李湘、李治、羅斌,中科院院士尹祥祖,省部級領導李芳遠,以及許許多多在外工作和創業的傑出人士。

李治

李治
李治
1899年——1989年,是江西省永新縣龍源口鎮泮中村人,原名李守鏡,1899年出生於小木材商家庭。李治在縣立禾川中學讀書時,霍亂流行,遂立志學醫。中學畢業后考入上海南洋醫科大學。1927年,他學成畢業,改名李治,在南昌開私人診所。
1930年,他被迫從軍,在張輝瓚18師6團任上尉軍醫。年底張輝瓚部中了紅軍的伏擊,李治被俘后參加了紅軍。李治在紅軍第4醫院擔任醫務主任,負責救治在第一次反圍剿中負傷的1000多名傷員。救治工作相當成功,僅兩名腹部重傷員未能救活。
1931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擔任紅軍第1醫院醫務主任、院長,在中央蘇區與傅連璋、戴濟民、陳義厚被尊為醫界“四大金剛”。成立紅軍衛生學校后,李治任教員。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時年56歲,已超過少將授銜年齡上限。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羅斌

1915年—1994年,江西省永新縣龍源口鎮白口村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八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二九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五十團連長,湘鄂川黔軍區龍永獨立團代政治委員,紅六軍團模範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獨立第一團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教員,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十九支隊政治委員,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十四旅旅長,華北軍區第二十三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航空兵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海軍後勤部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