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頌歌

聖誕歌曲

聖誕節時唱的讚美詩稱為“聖誕頌歌(Christmas Carol)”。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美國音樂家的名作。

起源


偶然的靈感

聖誕節時唱的讚美詩稱為“聖誕頌歌(Christmas Carol)”。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美國音樂家的名作(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 Night)最為有名。據說,1818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上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一摩爾。這年聖誕節,摩爾發現教堂里管風琴的管於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麼慶祝聖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
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記載著,那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恆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后,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讚美詩,取名《平安夜》。摩爾寫好歌詞后拿給本鎮

廣泛的傳唱

小學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怕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歡迎。後來有兩個商人路過這裡,學會了這首歌,他們為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聽后大力讚賞,下令把《平安夜》定為全國教堂過聖誕節時必唱的歌曲之一。
此外,有條件的教堂每年聖誕節時還會演唱德國著名音樂家亨德爾的《彌賽亞》(又名《救世主》)等音樂作品,通過這些音樂崇拜活動來加強節日的喜慶氣氛。

同名電影


影片《聖誕頌歌》根據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同名著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該片的編劇兼導演正是捧得第六十七屆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等六個奧斯卡小金人的電影《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這是迪士尼公司第三次以小說《聖誕頌歌》為原型改編將這一經典故事搬上大銀幕。
第一次是1983年上映的以米老鼠和唐老鴨為角色的《米奇的聖誕頌歌》
第二次是1992年由吉姆·漢森公司製作發行的《布偶聖誕頌》,後由迪士尼公司從吉姆·漢森公司那裡獲得關於所有“布偶”的版權。

原聲資料


《平安夜》(Silent Night)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
《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緬想當年時方夜半》(It Came Upon A Midnight Clear)
《美哉小城,小伯利恆》(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牧人聞信》(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
《遠遠在馬槽里》(Away in the Manger )
《榮耀天軍》(Angels,from the Realms of Glory)
《聽啊,天使唱高聲》(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同名小說


作品簡介

狄更斯在書中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聖誕節的各項活動,其中的許多內容已在今天的聖誕節中得到了普及。在節日的夜晚,全家人張燈結綵,舉行快樂的晚會。廳堂里溫暖如春,歡快的頌歌悅耳動聽,引人注目的聖誕樹上懸掛著禮品盒,擺著烤鵝、葡萄乾布丁和新鮮麵包等美味佳肴的筵席令人垂涎三尺……所有這一切,更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甚至聖誕節的語言,也由於《聖誕頌歌》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恭賀聖誕!”(“Merry Christmas!”)這句問候語就是在這本書中出現之後,才被得到廣泛應用的。

影響

《聖誕頌歌》中樂善好施的行為對現實社會影響深遠,甚至成為一種傳統一直保留至今。今天在美國及其他一些基督教國家,每逢聖誕,大量的慈善機構募捐去幫助那些貧窮及無家可歸的人:“天使樹”(Angle Tree)上掛著孤兒們寫給聖誕老人的聖誕願望,“愛心盒”(Shoe Box) 里裝著人們的關愛……每一年的這一天,無數富有愛心的普通人的慷慨施予將聖誕的快樂帶到了每一個家庭。

主題

它奠定了現代聖誕節的寓意和內涵,同時也告訴人們要擁有一顆善良、仁慈、憐憫、容忍之心。只要善良仁慈、積德行善、樂善好施,就能得到無窮無盡的幸福。
影片花絮
影片花絮
影片花絮
影片花絮
影片花絮
影片花絮

後期的發展

《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終於在當年的12月2日完稿,交印刷商付印,12月17日開始銷售。狄更斯十分高興,深信這本書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喜愛。然而他和出版商卻沒有估計到,反應竟然會如此強烈。第一版6000本在聖誕節前夜便銷售一空。不少人因為沒有買到書而感到可惜,希望能馬上再版.
狄更斯收到國內外大量熱情洋溢的信件,它們來自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手。有的談起了自己的家庭,有的描繪了全家人坐在壁爐前朗讀《聖誕頌歌》的動人情景,有的說為《聖誕頌歌》精心製作了特別的小書架以便妥為保存。“這本書看上去是那麼小那麼薄,但卻是英國的財富。”小說家威廉·撒克里評論道,“不論男女老少,都將其視為珍寶。”
狄更斯後來還寫了許多很有影響和稿費收入很高的小說,例如,《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然而沒有一本能夠像《聖誕頌歌》那樣引人入勝,膾炙人口。在這位大作家1870年逝世時,倫敦一位貧窮的孩子曾問道:“怎麼,狄更斯死了?那麼聖誕老人不也會死嗎?”由此可見狄更斯在人們心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意義


《聖誕頌歌》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告誡人們要擁有一顆善良、仁慈、憐憫、容忍之心。在金庸小的時候,有人送給他一本《聖誕頌歌》,後來一直到他長大成人,他都將這本書放在身邊,每當聖誕節來臨時,便翻來讀幾段。他在《聖誕雜感》一文中說:“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這是用一顆偉大溫厚的心所寫的一本偉大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