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風琴

氣鳴式鍵盤樂器

管風琴(pipe organ),屬於氣鳴式鍵盤樂器(參見“樂器”詞條),流傳於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至2019年),且從未中斷過。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一般的腳踏風琴是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音,而管風琴是靠銅製或木製音管來發音。

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

發展歷史


起源
最早古希臘城邦出現了一種名為“Double Flute”的樂器,它由兩根不同音調的管子組成,後來這件樂器迅速被排簫所取代。但排簫難以手持,因此,公元前250年,古羅馬工程師亞力山大的克特西比烏斯(Ctesibios)製造的水壓式管風琴,成為音樂史上第一架管風琴,到公元3世紀時民間仍使用,它以阿基米德原理,將水汽通入多跟音管內,從而可以使鍵盤放平,發出優美的樂音,因為體積極小(一管一音,音域為一個半八度),所以便於攜帶。4世紀出現了桌子型的伴唱琴,以風箱式裝置替代水壓式,增強了音量。5世紀末,管風琴擴充為房間的體積,並引入教堂。
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義大利),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但當時教堂較小,管風琴僅擁有幾百根音管,並只有一層鍵盤。直到12世紀,法國才出現兩層鍵盤的管風琴。
一個中型教堂內安裝的管風琴大約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調)、兩套鍵盤和1層腳踏板,而當時製造它則需要兩年時間。后在裝配時,還要根據演奏地點的室內聲學特性來調節音響效果。13~14世紀時,流行建造大型管風琴,其音域擴大到有完整半音的3組,結構逐漸複雜,規模龐大,最有名的是德國哈爾伯施塔特1361年製造的管風琴,有三層手鍵盤和一個腳踏板,20個風箱,由10人操作。同時,音色獨特的小型管風琴也相應發展,更靈活和敏感的鍵盤替代了笨拙的軌桿。
16——19世紀
老式巴洛克管風琴
老式巴洛克管風琴
管風琴在歐洲樂器中佔有統治地位,被稱為樂器之王(原為莫扎特所說),在音樂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6世紀初,各國出現不同流派的製作家,推動了管風琴製造的發展,鍵盤相應改變,除了笛管音栓外,還使用了能發顫音的簧音栓和共振器。為了產生音色對比,一些音栓還被設計成可模仿其他樂器。19世紀之前,管風琴都是為每一個教堂單獨設計,並在現場製造組裝。
到了19世紀,法國工程師卡伐葉(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開始試驗工廠化生產管風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風琴的製作工藝,其生產的管風琴質量很好,演奏強音的時候音量巨大,能夠製造出以前地管風琴所無法企及的雷霆般音響,同時它也能夠奏出低聲細語般的音色。他在腳踏板的深處增加了音量踏板、表情踏板(類似於電吉他上的兩個旋鈕),可以細膩地表現微妙的情感。巴黎聖丹尼斯大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20餘座教堂的管風琴都出自卡伐葉的工廠。在此期間,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也對管風琴進行了一些改造,它擴展了鍵盤和踏板的音域(最高音由C擴展至F),並將聯動設備處理得像鋼琴那樣光滑,使演奏家可以盡情展現他們的技巧。1867年在巴黎首先使用電氣式裝置帶動琴鍵工作。此後,各種改進都用來加強管風琴在音色變化幅度和精巧性方面的能力。
19世紀——現代
明末清初,管風琴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展開逐漸進入中國,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安裝使用。但經歷了無數風霜雪雨,這些管風琴消失得無影無蹤。北京音樂廳於1990年安裝了一架管風琴。在我國的一些重要文化場所,如國家大劇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以及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等地的音樂廳又陸續安裝了管風琴,使得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管風琴輝煌無比的音響效果。
自20世紀起,管風琴中逐漸採用電動鼓風機送風,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優化設計,克服送風管內產生的渦流干擾,使電動送風的管風琴也能像手工送風的琴一樣具有典雅的音色。20世紀後半期管風琴進入了電子時代,出現了電子輔助的機械式管風琴和電子合成器式管風琴,由廉價電控設備取代傳統機械設備。音樂廳里大部分使用這種經過改良的機械式管風琴。電控管風琴使用電子信號代替傳統的機械傳動原理,使演奏人員在觸鍵感覺上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傳統的音栓體積減小,可以輕而易舉的安放在琴的兩側,甚至鍵盤和踏板的旁邊還配有可編程的音色存儲電鈕,這樣演奏家不必在現場演奏時更換音栓。由於鍵盤不再需要機械連桿直接連接,演奏台也就不用局限在一個固定位置,而可以任意移動。但從演奏角度來講,音色和音響上還是傳統機械式更能詮釋巴洛克經典作品的真諦。

樂器特色


結構複雜
英國的現代管風琴
英國的現代管風琴
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從公元前3世紀起源至今,管風琴的發展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而這個進程也可以說是整個西方音樂發展的進程;與此同時,管風琴還有著所有樂器中最複雜、最龐大的結構:多層的鍵盤,眾多的音管、音栓,以及複雜的地聲原理和操作技術,讓管風琴成為了一架能發出美妙聲音的巨型機器;它還有著其它任何樂器都無法比擬的豐富而輝煌的音響;管風琴能夠模擬管弦樂隊中所有樂器的聲音。屬簧片樂器族中的自由簧樂器,音域最為寬廣,有雄偉磅礴的氣勢,肅穆莊嚴的氣氛,其豐富的和聲絕不遜色於一支管弦樂隊,是最能激發人類對音樂產生敬畏之情的樂器,也是最具宗教色彩的樂器。
音域寬廣
管風琴音域極廣,管長則是決定音高的要素。下列管長(英呎')或(英吋")及音高(Hz) :
法國交響樂管風琴——卡維耶-科爾
法國交響樂管風琴——卡維耶-科爾
128'——4Hz,
64'——8Hz,
32'——16Hz,
16'——32Hz,
8'——64Hz,
4'——128Hz,
2'——256Hz,
1'——512Hz,
6"——1024Hz,
3"——2048Hz,
1 1/2"——4096Hz,
3/4"——8192Hz,
3/8"——16384Hz,
3/16"——32768Hz。
人之聽覺範圍約20hz至20000hz。在人的聽覺範圍以外的音高(次聲波與超聲波),是用感覺的。

主要組件


管風琴由音管、音栓、鍵盤、軌桿機、風箱、琴箱組成。
音管
音管有兩種,分別稱作哨管和簧管,採用不同的發音方式。
演奏台
演奏台
哨管有圓柱形管體,圓錐形管腳,發聲原理與管弦樂隊中的長笛非常相像,演奏者的肺代替風箱來供給氣流。氣流通過哨管的根部進入,當氣流在哨管的腔內分裂的時候就產生振動而發聲。這個聲音在通過笛腔或哨管的其餘部分時被放大了。多組木製和金屬制的音管,其長度(決定音高)和形狀(決定音質)各不相同;其尺寸與音高相一致,長的奏低音,短的奏高音。
簧管在圓錐形管體內安裝金屬簧片發音,除本身音色外還可發出類似銅管、木管獨奏的音色。簧管的發聲原理是:空氣從哨管底部進入,振動卻發生於簧舌(通常是黃銅做的)與哨管底部的一個凹槽(即共鳴器)之間。
音管分排豎立在鍵盤後方的由風箱供氣的貯氣箱上,各排音管都由音栓控制。管風琴的音域可擴展到9個八度以上,其音量宏大,氣勢雄偉,音色莊重優美,對比多樣,能模仿管弦樂器的音色和演奏豐富的和聲。管風琴是所有樂器中最複雜的樂器,然而,其基本原理在2000多年以前就已被發現。
機械裝置
在有電力之前,風琴的風箱要用手來鼓動。在一些古老的鄉村教堂中,至今尚可見到那種鼓風用的槓桿。到了近代,也有用水力機或內燃機來鼓風的;不過現今的管風琴大多用電力鼓風。
鍵盤
腳踏鍵盤
腳踏鍵盤
管風琴上有一層或多層鍵盤。這些用手來操作的鍵盤叫做手鍵(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種特殊的鍵盤來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腳來操作,叫做腳鍵盤或腳踏板(pedal)。現代的管風琴都有這兩種鍵盤,一般手鍵盤有61個音,從C~c4,5個完整的八度。腳鍵盤32個音,從c~g1,兩個半八度。與其他重要的鍵盤樂器如克拉維科德、羽管鍵琴和鋼琴不同,它是通過管子而不是琴弦發音。
鍵盤與儲氣箱相連接,即通過一種聯動裝置(action)與哨管相連接的。有若干種不同的聯動裝置,最古老、也是最耐久的一種聯動裝置叫做滑片(tracker)。當琴鍵被按動時,掣子拉動滑片至指定位置,滑片上的小孔正好對準指定的音管。
音栓
音栓也叫拉栓,是圓形突鈕,可推進推出,通過軌桿機操縱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與該排各音管對應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要栓、笛音栓、弦音栓、簧音栓、變化音栓、混合音栓、聯鍵音栓等。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
大多數教堂中的管風琴,控制氣流進入某組音管的音栓大多放在演奏台的兩側。音栓的作用是關閉或阻塞氣流進入通向音管的通道。今天的音栓一定要拉到“ON”的位置,音管才會發聲。

演奏方式


管風琴演奏圖
管風琴演奏圖
管風琴的演奏方法類似於其他鍵盤樂器,音域極寬廣,一般都使用數層的鍵盤,腳下還有腳踏鍵盤,由許多根音栓來控制具體音高。
早期演奏管風琴通常需要兩人搭檔,一人演奏,一人鼓風(一般是來自教堂信徒中的小男孩)。
這種方式延續了2000多年。後來管風琴的規模越來越大,依靠人力鼓風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就開始用機械設備來鼓風,因而又發展出了更複雜的鍵盤機械結構——因為巨大的風壓,用單純的人力已經不可能壓下鍵盤了。常見的管風琴有機械式管風琴、機電式管風琴和電動壓氣式管風琴。
應用譜號
高音部
高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低音部
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最低音聲部
(用於腳踏低音鍵盤)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
音栓基礎配置
基礎音栓組配置如下,這是演奏前奏曲與賦格或觸技曲作品的配置
GREAT:Double Trumpet 16、Violone 16、Principal 8、Rohrflöte 8、Octave 4、Spitzflöte 4、Super Octave 2、Mixture IV、Swell to Great
德國式的“施尼特格爾”管風琴
德國式的“施尼特格爾”管風琴
SWELL:Bourdon 8、Prestant 4、Flûte Octaviante 4、Flûte à Bec 2、Plein Jeu IV
PEDAL:Principal 16、Subbass 16、Octave 8、Bombarde 16、Great to Pedal
如果是教堂管風琴,那麼可以參考平時演奏教會聖歌和伴奏使用的音栓配置: GREAT:Violone 16、Principal 8、Rohrflöte 8、Octave 4、Spitzflöte 4、Super Octave 2
SWELL:Bourdon 8、Prestant 4、Flûte Octaviante 4、Flûte à Bec 2
PEDAL:Subbass 16、Gedackt 8、Choralbass 4
如果演奏例如巴赫的眾讚歌前奏曲時有需要雙手在獨立鍵盤上演奏,右手部分就只需要一個領奏音色,左手就可以搭配一個或連個木管8尺音色。這時左手部分為伴奏,音色不宜太高。若管風琴在為其它獨奏樂器,如小提琴、雙簧管、長笛伴奏時,適宜使用。
GREAT:Violone 16 Rohrflöte 8 Spitzflöte 4
SWELL:Bourdon 8、Flûte Octaviante 4
PEDAL:Subbass 16、Gedackt 8
例如與小提琴合作演奏《辛德勒的名單》時使用這個配置,從而突出小提琴的主奏地位 如果音色仍然顯得高,則可以去掉4尺的音栓
以上是在型號為Allegiant 678 Organ的管風琴上操作的。

優秀曲目


管風琴作品形式豐富多彩,既有獨奏形式,也有與弦樂、木管、銅管等其他樂器或聲樂合奏的室內樂。它們在歷史發展中都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管風琴作品數量之多,在鍵盤樂器中僅次於鋼琴。——而這,也是建立在“巴赫年代之前的作品統統已失傳”的基礎上而言。
歐洲復調音樂的歷史與管風琴音樂緊密相關。文藝復興期以後,管風琴在歐洲樂器中佔有統治地位,為當時的“樂器之王”。尤其是18世紀后,出現不少傑出的管風琴作曲家和演奏家。J.S.巴赫是最傑出的管風琴家,管風琴音樂創作是他全部藝術成果的基礎和核心,著名作品有《a小調前奏曲與賦格》、《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降E大調三重奏鳴曲》、《G大調三重奏鳴曲BWV530》、《合唱變奏曲》、《降E大調前奏曲和賦格曲》、《C大調托卡塔、柔板和賦格曲》、《舒伯勒合唱曲》、《聖詠前奏曲合集》等。此外,他還有大量的管風琴與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的二重奏、三重奏、室內樂作品。韓德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門德爾松李斯特勃拉姆斯和聖桑等都有管風琴作品。這個時期的管風琴作品在音樂藝術的發展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就是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管風琴作曲家依然活躍在音樂舞台,如法國的維多爾、杜福列、阿蘭等。管風琴音樂作品數量之多,在鍵盤樂器中僅次於鋼琴。至今,在新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對欣賞原汁原味管風琴作品的興趣與日俱增,在世界各地不斷舉行各種管風琴音樂會,欣賞管風琴樂器的神韻,探索管風琴本真的聲音。
世界著名音樂學院(例如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都設有管風琴專業,培養管風琴演奏人才。2005年,沈凡秀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設了管風琴課程,向學生系統教授管風琴的演奏技巧。

著名演奏家


1、柯林·安德魯斯與珍妮·費舍爾
管風琴演奏會
管風琴演奏會
管風琴擁有很多“樂器之最”,最龐大、最昂貴、最複雜、音域最廣……因而也被譽為“樂器皇帝”。其演奏之難使專業的管風琴音樂家越來越少,而柯林·安德魯斯與珍妮·費舍爾這對夫妻卻成為了古典樂壇獨樹一幟的管風琴“神鵰俠侶”。成名數十年來,在全球五大洲的教堂和音樂廳奏響過黃鐘大呂之音。雖然管風琴是一件古老的樂器,但想演奏好它並不容易,不僅要動手,還要動腳。確實,演奏管風琴是一件牽涉到全身的技藝,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還要兼顧那眼花繚亂的音栓,同時雙腳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謂“手舞足蹈”。此外,為了深入音樂的精髓,腦袋還要高速運轉,真是一個考驗人的絕活!安德魯斯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演奏管風琴就像是全身心談一場戀愛的感覺。同時安德魯斯也認為管風琴是世界上最浪漫、最性感的樂器。通過對琴鍵的控制,能發出變幻無窮的音色,這是其它樂器所無法企及的。“就彷彿一個百變女郎,總能讓你有去探索她的衝動”安德魯斯如是說。
一般管風琴家都是獨行天下,可安德魯斯不太一樣,他通常都是夫妻雙雙行走江湖。他和妻子珍妮·費舍爾都是管風琴家,這次五月音樂節上就將聯袂出演。原來他們的愛情也與管風琴有關。一場在琴房裡的爭搶萌生了二人愛情的種子。
當年,年輕帥小伙安德魯斯來自英國,美麗的姑娘珍妮·費舍爾則是美國人。有一次安德魯在美國訪問時,預約了當地大學的琴房練琴。等他按時間到琴房時卻發現已經被佔用了!安德魯心中十分不快,正想上前爭執一番,卻發現佔用琴房的人演奏得相當好,頓時氣消了三分;等再看清楚是位大美女的時候,他的氣就完全消了。隨後因為相互切磋演奏技藝,二人的感情更是逐步增進,直到他們在英格蘭約訂終身。
結婚後,一起演奏管風琴成為了兩人生活中的幸事。雖然鋼琴作品有很多四手聯彈,可專門為管風琴創作的雙人作品卻出奇地少。安德魯夫婦便獨出心裁將不少管風琴和樂隊的協奏曲拿來演奏。一個人演奏獨奏部分,而另一個人甘當“捧哏”、演奏協奏部分。兩人甚至覺得這樣演奏比自己單獨和交響樂團合作還要來的過癮,因為與不那麼熟悉的指揮、樂團合作,很難有夫妻之間那麼水乳交融的默契。
2、布萊姆·貝克曼
布萊姆·貝克曼是荷蘭米德爾伯格的管風琴家,在荷蘭提爾堡Brabants音樂學院教授管風琴及即興創作,他曾就讀於該所音樂學院,在那裡,他除了學習音樂教育之外,還師從Louis Toebosch學習管風琴演奏。
1972年獲得演奏學位后,他前往維也納跟隨Anton Heille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布魯日競賽和博洛尼亞競賽中獲獎。
布萊姆·貝克曼除了在國內外舉辦多場獨奏音樂會之餘,他還多次為電台、電視錄音並灌制CD。他在荷蘭錄製了完整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14首巴洛克管風琴作品,並且在法國佩皮尼昂的讓·巴蒂斯特教堂里錄製了用Cavaillé-Coll管風琴演奏的全套塞薩爾·弗朗克的作品。
3、弗萊德曼·溫侯弗
弗萊德曼·溫侯弗曾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學習管風琴、鋼琴和指揮,隨後在巴黎跟隨讓·吉優繼續深造。他現任慕尼黑音樂學院的教授,慕尼黑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學院的教員,以及慕尼黑愛樂樂團的管風琴家。自1992年起,弗萊德曼·溫侯弗開始擔任慕尼黑教區的管風琴顧問,2001年被指定為慕尼黑愛樂大廳內特萊斯管風琴的保管人。此外,他還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製作自己的廣播節目。
作為廣受歡迎的低音演奏家和獨奏家,弗萊德曼·溫侯弗曾和Yehudi Menuhin、 Georg Solti、Carlo Maria Giulini等多位傑出的指揮合作演出。他還曾在世界各地許多地方巡演,包括主要的音樂都市和許多知名的音樂節,例如薩爾茨堡音樂節、蘇黎世音樂節、柏林音樂節、布拉格管風琴音樂節等。
4、里奧·克萊曼
里奧·克萊曼現任教於曼海姆和Saarbrücken的音樂學院,他在斯佩耶爾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家和禮拜堂管事已超過30年,他是國際音樂節(Internationale Musiktage)和Dom zu Speyer管風琴國際比賽的創立者和藝術總監。
作為管風琴家,里奧·克萊曼曾在世界各地表演過管風琴這種神聖的樂器,他常常被邀請去為學習管風琴的學生們開辦大師班,他也是歐洲大部分管風琴比賽的評委。他在許多管風琴比賽中取得了大獎:1966年柏林的門德爾松獎、1967年比利時的布魯獎、1967年萊茵蘭法爾茨的優秀音樂家獎和1970年義大利的奧斯塔獎。
作為指揮,里奧·克萊曼最擅長表演那些與歷史有關的曲目,以及古典曲目和浪漫曲目。他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的專職指揮以及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室內樂團的藝術總監,同時他還擔任愛沙尼亞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此外,他還曾被邀請擔任歐洲、北美、日本以及韓國多個交響樂團的指揮。
5、維尼·馬修
維尼·馬修先後在英國和維也納學習音樂,畢業后很快就在國際上確立了其管風琴家和鋼琴家的地位,同時他也是一位十分受歡迎的指揮。他於1998年獲得了Victoires de la Musique大獎,1998年5月獲得BBC音樂雜誌的年度藝術家獎、1998年10月格什溫歌謠集錦CD獲得ECHO (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 1998)獎。
作為管風琴家,維尼·馬修所演奏的曲目範圍和種類非常的廣泛,特別擅長於法國浪漫樂派音樂的演奏。近年來,他舉辦過多場管風琴音樂會,例如在洛杉磯新迪士尼音樂廳的開幕管風琴演奏、在德國柏林Konzerthaus的演出,在費城Kimmel藝術中心的演出,在華沙愛樂音樂廳的演出等。
作為鋼琴獨奏家,維尼·馬修能演奏全部格什溫為鋼琴和管弦樂團創作的作品以及伯恩斯坦、斯特拉文斯基、弗蘭克的作品。近年來,他參加過2002年魯爾鋼琴音樂節的開幕演出、2007年塞巴斯蒂安鋼琴音樂節和Bellinzona鋼琴音樂節等。
作為客座指揮,維尼·馬修與Bournemouth交響樂團、BBC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都有過合作。
6、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是巴黎聖·塞芙漢(St Séverin)教堂的正式管風琴演奏家,在波爾多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從教數年之後,2005年起開始擔任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管風琴教師。他曾在圖盧茲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之後隨同伊索瓦(André Isoir)繼續深造,並先後在達拉斯(Xavier Darasse)班上獲得管風琴頭獎,以及在圖盧茲和武藏野市等地多次獲得國際比賽大獎。
福朗斯瓦·埃斯賓納斯在歐洲和亞洲舉辦過大師班,擔任過夏特爾,歐登塞、圖盧茲等地的國際比賽評委。他定期舉辦獨奏音樂會,例如因斯布魯克傳統音樂節、里斯本音樂節,維也納音樂節、烏拉圭蒙得維的亞管風琴音樂節等,並定期與阿米(Gilbert Amy)、伯塞爾(Jean-Yves Bosseur)、達拉斯(Xavier Darasse)等作曲家合作,演奏他們的作品。此外,他還曾在夏爾·迪圖瓦(Charles Dutoit)的指揮下與NHK交響樂團合作並擔任獨奏。
7、文森特·沃尼
文森特·沃尼是國際知名的音樂會演奏家,曾在斯特拉斯堡地區國立音樂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相繼獲得大獎,並獲得索邦大學音樂學教師資格,1992年在“夏爾特大獎”國際管風琴比賽中贏得表演獎,1996年與Thierry Escaich一道入主巴黎最負盛名之一的聖艾提安杜蒙教堂管風琴台,接替了莫里斯·杜呂福雷和瑪麗·馬德萊娜·杜呂福雷(Maurice et Marie-Madeleine Duruflé)。
文森特·沃尼演奏技藝高超,是他這一代管風琴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具有音樂學家的嚴謹,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始終如一的好奇心以及濃烈的激情,使他成為了一個出類拔萃的音樂演奏家。他受到很多著名的教堂、音樂廳以及一流樂團的邀請,他可以演奏各個不同時代的音樂:巴洛克協奏曲、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以及一些更少見的作品,如戎根和科普蘭的交響協奏曲、杜普雷的協奏曲等,他還曾與史維特蘭諾夫、Emmanuel Krivine、James Conlon等多位聞名遐邇的指揮大師有過合作。
8、沈凡秀
管風琴家、羽管鍵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從事巴洛克音樂和西方早期鍵盤樂器演奏的理論研究、基礎教學和演出實踐。1991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系古鋼琴演奏專業,在古鋼琴演奏家戈登·馬瑞教授的傳導下,於1998年獲得學院授予的古鋼琴碩士學位。 1996年考入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鍵盤演奏專業,成為管風琴大師魯道夫·舒爾茨數授名下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多次參加不同演奏風格的管風琴大師班,並在奧地利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管風琴上進行演奏。奧地利學習期間受聘於梅爾克音樂學校任鋼琴教師,並應維也納梅德靈教堂之邀,擔任教堂管風琴師。在在國內首次開設“管風琴演奏”、“羽管鍵琴演奏”和“古鋼琴與樂隊”課程。在國內首次開設“管風琴演奏”、“羽管鍵琴演奏”和“古鋼琴與樂隊”課程。曾在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杭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和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管風琴和羽管鍵琴以及巴洛克室內樂音樂會,受到各界的好評。
9、溫弗·伯尼
溫弗·伯尼1959年出生在德國漢堡,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師從Franz Lehrndorfer教授學習管風琴、教堂音樂,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奧古斯堡大學獲得音樂學博士學位。1984年至1998年期間,擔任巴伐利亞梅明根約瑟芬天主教堂管風琴師。1998年開始擔任科隆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2001年開始擔任著名的德國科隆大教堂管風琴師。
溫弗·伯尼廣泛地參與各種巴洛克音樂、浪漫派音樂及法國流派音樂的管風琴演奏,在美國、加拿大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參加管風琴、羽管鍵琴音樂會的管風琴演奏和指揮。此外,在1994年參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系列的15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