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德語:Johannes Brahms,德語:[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
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一生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f小調鋼琴五重奏》。
1897年4月3日逝世。
大事件
1853年照片
1833年5月7日在德國漢堡市根厄區,其父親是漢堡市劇院的低音大提琴手,經濟窘困但注意孩子的音樂教育。
1840年師從奧托·弗里德里希·維利巴爾德·科塞爾學習鋼琴演奏,科塞爾也成為了鋼琴啟蒙老師。
1843年作為鋼琴演奏者第一次在漢堡參加公演;同年被要求去美國作一次巡迴演出,被科塞爾阻止;同年開始跟隨愛德華·馬克森學習鋼琴及作曲,在他的引導下,初識德國古典作曲家的作品。
1846年至1847年為掙錢在漢堡近郊貝爾格多爾夫的舞廳演奏。
1848年3月11日在漢堡的一次愛樂音樂會上首次聽到約瑟夫·約阿希姆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9月21日第一次舉辦個人音樂會,登台演奏了巴赫、巴爾克森、赫爾茨等人的作品。
1849年化名G·W·馬克斯在漢堡的奧古斯特·克蘭茨音樂出版社任音樂改編。
1851年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演奏者愛德華·賴門伊,並通過賴門伊了解到吉卜賽音樂(即此時人們心目中的匈牙利民間音樂)。
1853年和賴門伊一起進行巡迴演出,二人在
漢諾威偶遇小提琴演奏者約瑟夫·約阿希姆,約阿希姆因欣賞勃拉姆斯的作品而將他引薦給舒曼和李斯特;6月在魏瑪結識了
弗朗茨·李斯特;9月30日在杜塞爾多夫拜會了羅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婦,自此成為好友;10月28日舒曼在《音樂新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新的道路》的文章,該文預見了勃拉姆斯在未來的音樂成績;12月在舒曼的引薦下,萊比錫的布萊特柯普夫—赫爾特爾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勃拉姆斯的第一批作品,即鋼琴奏鳴曲(Op.1和Op.2)及一些歌曲。
1854年3月初舒曼企圖自殺,勃拉姆斯趕到杜塞爾多夫;8月與尤利烏斯·奧托·格里姆一起前往
美因茨,接著一人前往
海德堡,漫遊內卡河谷;返回漢堡,途經杜塞爾多夫時,看望了克拉拉·舒曼,並在途經漢諾威時,看望了約瑟夫·約阿希姆。
1855年5月在杜塞爾多夫參加第33屆下萊茵音樂節,並結識了奧地利音樂美學家和音樂評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7月與克拉拉·舒曼共同到
萊茵河旅行;11月至12月在但澤、柏林、
不來梅和漢堡演出音樂會。
1856年1月至2月在萊比錫、
基爾、漢堡以及阿爾托納舉辦音樂會,並與約阿希姆在
哥廷根舉辦音樂會;4月在
波恩近郊的恩登尼希探望舒曼;5月在杜塞爾多夫參加第34屆下萊茵音樂節;7月29日羅伯特·舒曼逝世;8月與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們到萊茵河旅遊,直至瑞士的費爾瓦爾特施台德湖;9月至12月在漢堡和杜塞爾多夫逗留。
1857年夏與克拉拉·舒曼及其孩子們由杜塞爾多夫出發到萊茵河旅行;9月至12月擔任德特莫爾德宮廷的鋼琴、室內樂師和合唱指揮,取得了作為合唱指揮的最初經驗。
1858年10月至12月重新接任德特莫爾德宮廷職務。
1859年1月22日在漢諾威舉辦《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首演;1月27日在萊比錫音樂廳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公演失敗;6月開始指導漢堡女子合唱團;10月至12月第三次接任德特莫爾德宮廷的職務。
1860年3月起草了一份反對以李斯特為首的“新德意志學派(又稱為“魏瑪學派”)”的宣言,該宣言由勃拉姆斯簽名,約阿希姆、格里姆、舒爾茨參加;5月至6月與克拉拉·舒曼一起前往阿爾塔爾,阿弗爾山區旅行,直抵拉赫爾湖。
1861年5月結束漢堡女子合唱團的工作;7月13日遷居漢堡的郊區哈姆,寫出《亨德爾主題變奏曲》。
1862年第一次來到維也納,此後勃拉姆斯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鄉也成為他的第二故鄉;11月29日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出自己的作品音樂會。
1863年5月返回漢堡,住到布蘭肯納斯街的舊居,並在此創作了《里納爾多》(Op.50);同年當選為維也納聲樂學院合唱團團長。
1864年4月辭去維也納聲樂學院合唱團團長的職務;6月父母離婚,勃拉姆斯前往漢堡。
1865年2月2日母親去世,勃拉姆斯去漢堡奔喪;4月底退掉維也納的住房;5月1日到達巴登-巴登附近的利希滕塔爾,並結識了畫家費爾巴赫;11月8日離開利希滕塔爾,並於同月前往瑞士的巴塞爾、蘇黎世和文特爾圖爾進行了巡迴演出,在此期間結識了瑪蒂爾德·魏森東克;同年創作了《降E大調圓號三重奏》《德意志安魂曲》等作品。
1866年3月父親再婚,勃拉姆斯同繼母自發地建立了良好關係,此後對她的照顧也十分周到。
1868年4月10日在不來梅大教堂舉行了《德意志安魂曲》(無第五樂段)的首演,並獲得成功;5月創作了《德意志安魂曲》的第五樂段。
1869年2月18日卡爾·萊奈克在萊比錫音樂聽主持了完整的七樂段《德意志安魂曲》的首演,勃拉姆斯未出席。
1870年在慕尼黑觀看了
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和《萊茵的黃金》。
1890年5月16日抵達伊舍爾,在此期間完成了《G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Op.111)。
1889年56歲的勃拉姆斯
1891年5月寫給辛姆洛克的信被當作勃拉姆斯的“伊舍爾遺囑”,並創作了《a小調鋼琴、單簧管和大提琴三重奏》(Op.114)和《b小調單簧管和弦樂五重奏》(Op.115)。
1894年5月17日在伊舍爾度夏,在此期間,創作了兩首
單簧管奏鳴曲,以及單簧管和鋼琴的兩部奏鳴曲(Op.120)。
1895年10月3日在法蘭克福的克拉拉·舒曼家作客,這也是他們兩人的最後相聚。
1896年5月完成《四首嚴肅歌曲》(Op.121);5月20日克拉拉·舒曼病故;5月24日勃趕去參加克拉拉·舒曼的葬禮,到達波恩,已經晚了;9月3日抵達卡爾斯巴特療養;10月2日返回維也納。
1897年3月7日漢斯·里希特指揮《第四交響曲》,勃拉姆斯出席觀看;3月13日值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歌劇《理智女神》首演時最後一次出現於公眾面前;4月3日逝世,被埋葬在維也納的中心陵園。
1871年在
普法戰爭勝利的鼓舞下,寫出了《勝利之歌》(Op.55),該作於同年4月、6月分別在不來梅和卡爾斯魯厄上演;11月16日維也納音樂愛好者協會為其提供了藝術指導的職位,勃拉姆斯於同年12月答應赴任,在任職期間為宣傳推動德國
古典音樂發揮了重要作用;12月27日在維也納卡爾斯街買下住房。
1872年2月11日父親在漢堡去世,勃拉姆斯在該地逗留至2月16日;7月在巴登-巴登與指揮家漢斯·馮·彪羅開始建立友誼;9月10日返回維也納;11月10日作為維也納音樂愛好者協會的藝術指導,在維也納演出了其第一個音樂會,曲目包括亨德爾、莫扎特、
舒伯特等人的作品。
1873年5月初在慕尼黑結識了德國作家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自5月14日開始,在圖欣度夏,期間多次前往慕尼黑與海塞等人會面;此外在圖欣度假期間,完成了《海頓主題變奏曲》(Op.56)。
1874年1月在萊比錫舉辦了“勃拉姆斯周”,勃拉姆斯參與了其中三個音樂會的演出,並在此期間,見到了德國作曲家亨利希·馮·赫爾佐根貝爾克及其夫人伊麗莎白·馮·赫爾佐根貝爾克,與二人的友誼由此開始。
1875年4月3日解除了維也納音樂愛好者協會的合同;4月18日最後一次指揮協會音樂會,自此成為自由藝術家;5月卡爾斯魯厄、曼海姆和杜塞爾多夫的音樂會中演出。
1876年完成了《
c小調第一交響曲》(Op.68),並於同年11月4日由由奧托·德索夫執棒,在卡爾斯魯厄舉行了首演;11月在曼海姆、慕尼黑和維也納指揮了他的《第一交響曲》。
1877年6月9日到達沃爾特湖畔的波爾查赫,開始創作《
D大調第二交響曲》(Op.73),並於9月中旬在利希塔騰爾結束了《第二交響曲》的創作;12月30日在漢斯·里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中,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
1878年1月在萊比錫指揮了他的《第二交響曲》,並在漢堡、不來梅和烏德勒支指揮了其《第一交響曲》;5月6日抵達波爾查赫,在此度過第二個夏季,並創作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9月底參加漢堡音樂節,指揮其《第二交響曲》,而後返回維也納,勃拉姆斯開始蓄大鬍鬚改變自我形象。
1879年1月1日在萊比錫音樂廳舉行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首演,由約阿希姆擔任小提琴獨奏;3月布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榮譽博士稱號;5月23日開始在波爾查赫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度夏,在此期間完成《G大調第一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Op.78)的第一部分,以及兩首《鋼琴狂想曲》(Op.79)。
1880年6月第一次在伊舍爾度夏,在此期間,開始創作《學院節慶序曲》(Op.80)、《悲劇序曲》(Op.81)等作品;12月26日漢斯·里希特在維也納舉辦了《悲劇序曲》的首演。
1881年1月4日在布雷斯勞勃指揮了《學院節慶序曲》的首演;11月9日在布達佩斯舉行了《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首演,親自擔任鋼琴獨奏,指揮家漢斯·馮·彪羅通過他在邁寧根的樂隊使該作得以在德國數個城市與聽眾見面。
1883年在
威斯巴登避暑旗艦,創作了《F大調第三交響曲》(Op.90),該作於同年12月,由指揮家漢斯·里希特在維也納進行了首演。
1884年5月在施蒂亞州的木爾茨促施拉克避暑,在此期間開始創作《第四交響曲》(Op.98)。
1885年在木爾茨促施拉克度過第二個夏季,創作完成了《第四交響曲》,該作於10月25日在邁寧根首演。
勃拉姆斯與小施特勞斯
1886年5月27日抵達圖恩附近的霍夫斯塔騰,在此期間完成了《F大調第二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Op.99)等作品;同年被維也納音樂家協會選為榮譽會長。
1887年10月18日《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在科隆首演,勃拉姆斯親自指揮,約阿希姆等人參與了演出。1888年在萊比錫舉行的新年音樂會中,遇見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和愛德華·格里格。
1889年5月23日成為漢堡
榮譽市民;6月被奧地利國王授予皇家豹十字勳章。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68 | c小調第一交響曲 | 1862年至1876年 |
Op.73 | D大調第二交響曲 | 1877年 |
Op.90 | F大調第三交響曲 | 1883年 |
Op.98 | e小調第四交響曲 | 1885年 |
Op.11 | D大調第一號小夜曲 | 1860年 |
Op.16 | A大調第二號小夜曲 | 1858至1859年,1875年修改 |
Op.56a | 約瑟夫·海頓主題變奏曲 | 1873年 |
Op.80 | 學院節慶序曲 | 1880年 |
Op.81 | 悲劇序曲 | 1880年 |
| 五首匈牙利舞曲 | 1874年和1876年 |
Op.15 | 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 1859年 |
Op.83 | 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 1881年 |
Op.77 |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1878年 |
Op.102 | 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 | 1887年 |
室內樂
鋼琴參與的重奏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34 | f小調鋼琴五重奏 | 1862至1864年 |
Op.25 | g小調第一鋼琴四重奏 | 1861年 |
Op.26 | A大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 1861年 |
Op.60 | c小調第三鋼琴四重奏 | 1875年 |
Op.8 | B大調鋼琴三重奏 | 1854年,1891年(新版本) |
Op.40 | 降E大調鋼琴、小提琴和圓號三重奏 | 1865年 |
Op.87 | C大調鋼琴三重奏 | 1880年至1882年 |
Op.101 | c小調鋼琴三重奏 | 1886年 |
Op.114 | a小調鋼琴、單簧管和大提琴三重奏 | 1891年 |
Op.78 | G大調第一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 1878年至1879年 |
Op.100 | A大調第二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 1886年 |
Op.108 | d小調第三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 1886至1888年 |
| 小提琴和鋼琴諧謔曲 | 遺物中發現,1866年 |
Op.38 | e小調第一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 1862年至1865年 |
Op.99 | F大調第二大提琴和鋼琴奏鳴曲 | 1886年 |
Op.120 | 單簧管和鋼琴的兩部奏鳴曲(1號f小調,2號降E大調) | 1894年 |
沒有鋼琴參與的重奏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18 | 降B大調第一弦樂六重奏 | 1862年 |
Op.36 | G大調第二弦樂六重奏 | 1866年 |
Op.88 | F大調第一弦樂五重奏 | 1883年 |
Op.111 | G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 | 1890年 |
Op.115 | b小調單簧管和弦樂五重奏 | 1891年 |
Op.51/1 | c小調第一弦樂四重奏 | 1873年 |
Op.51/2 | a小調第二弦樂四重奏 | 1873年 |
Op.67 | B大調第三弦樂四重奏 | 1876年 |
鋼琴作品
鋼琴獨奏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1 | 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 1853年 |
Op.2 | 升f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 1852年 |
Op.5 | f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 1853年 |
Op.4 | 降e小調諧謔曲 | 1854年 |
Op.9 | 舒曼主題變奏曲 | 1854年 |
Op.21/1 | 自作主題變奏曲 | 1857年 |
Op.21/2 | 匈牙利主題變奏曲 | 1861年 |
Op.24 | 亨德爾主題變奏曲 | 1861年 |
Op.35 |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 1862年至1863年 |
Op.10 | 四部敘事曲 | 1854年 |
Op.76 | 八部鋼琴曲 | 1871年至1878年 |
Op.79 | 兩首鋼琴狂想曲 | 1879年 |
Op.116 | 七部幻想曲 | 1882年 |
Op.117 | 三部幕間曲 | 1892年 |
Op.118 | 六部鋼琴曲 | 1893年 |
Op.119 | 四部鋼琴曲 | 1893年 |
| 匈牙利舞曲(兩冊) | 1872年(對四手聯彈原作進行了加工) |
| 兩首吉格舞 | 1927年於遺物中發現) |
| 四首薩拉班德舞曲 | 1917年於遺物中發現 |
| 五十一首鋼琴練習曲 | 1893年 |
四手聯彈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23 | 舒曼主題變奏曲 | 1861年 |
Op.39 | 圓舞曲 | 1865年 |
| 匈牙利舞曲(四冊) | 1869年、1880年 |
管風琴作品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兩首前奏曲和賦格曲 | 1927年 |
降a小調賦格曲 | 1864年 |
“噢,悲痛,噢,傷心”的眾讚歌前奏曲和賦格曲 | 1882年 |
十一首眾讚歌前奏曲 | 1902年遺物中發現(Op.122) |
聲樂作品
混聲合唱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45 | 德意志安魂曲 | 1868年 |
Op.54 | 命運之歌 | 1871年 |
Op.55 | 勝利之歌 | 1872年 |
Op.82 | 哀樂 | 1881年 |
Op.89 | 命運女神之歌 | 1882年 |
Op.13 | 葬禮之歌(和吹奏樂器) | 1858年 |
女聲合唱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
Op.12 | 萬福瑪麗亞(用樂隊或管風琴伴奏) |
男聲合唱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50 | 里納爾多(男高音聲部、男聲合唱和樂隊康塔塔) | 1863年至1868年 |
Op.53 | 狂想曲(女低音獨唱、男聲合唱與樂隊) | 1869年 |
獨唱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3 | 六首敘事歌 | 1853年 |
Op.6 | 六首敘事歌 | 1852年 |
Op.7 | 六首敘事歌 | 1851至1853年 |
Op.14 | 八首歌曲與浪漫曲 | 1858年至1859年 |
Op.19 | 五首詩歌 | 1862年 |
Op.32 | 九首歌曲和敘事曲 | 1864年 |
Op.33 | 十五首浪漫曲,源自蒂克著作《瑪格羅妮》 | 1861年至1869年 |
Op.43 | 四首敘事曲 | 1857年至1864年 |
Op.46 | 四首歌曲 | 1864年至1868年 |
Op.47 | 五首歌曲 | 1858年至1868年 |
Op.48 | 七首歌曲 | 1853年至1868年 |
Op.49 | 五首歌曲 | 1868年 |
Op.57 | 八首歌曲和敘事歌曲 | 1871年 |
Op.58 | 八首歌曲和敘事歌曲 | 1871年 |
Op.59 | 八首歌曲和敘事歌 | 1870年至1873年 |
Op.63 | 九首歌曲和敘事歌 | 1873年至1874年 |
Op.69 | 九首敘事歌 | 1877年 |
Op.70 | 四首敘事歌 | 1875年至1877年 |
Op.71 | 五首敘事歌 | 1877年 |
Op.72 | 五首敘事歌 | 1876年至1877年 |
Op.84 | 五首浪漫曲和歌曲 | 1881年至1882年 |
Op.85 | 六首歌曲 | 1882年 |
Op.86 | 六首歌曲 | 1882年 |
Op.91 | 兩首敘事歌(女低音、中提琴和鋼琴) | 1863年至1884年 |
Op.105 | 五首歌曲(男低音) | 1886年至1888年 |
Op.106 | 五首歌曲 | 1885年至1888年 |
Op.107 | 五首歌曲 | 1886年至1888年 |
Op.121 | 四首嚴肅歌曲(男低音) | 1896年 |
| 八首吉卜賽歌曲(根據Op.103加工而成) | 1889年 |
| 雨之歌 | 1908年 |
| 四十九首德意志民歌(七冊) | 1894年 |
| 二十八首民歌 | 1926年遺物中發現 |
| 十四首民間兒歌 | 1858年 |
二重唱
作品編號 |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
Op.20 | 三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58年至1860年 |
Op.28 | 四首二重唱(女低音和男中音) | 1860年至1862年 |
Op.61 | 四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52年至1874年 |
Op.66 | 五首二重唱(女高音和女低音) | 1873年至1875年 |
Op.75 | 四首敘事曲和浪漫曲 | 1877年至1878年 |
勃拉姆斯紀念館位於漢堡彼得街,離作曲家出生處不遠,由1969年成立的勃拉姆斯學會管理。該紀念館樓上樓下各有一個大房間,展出各種照片、畫像及手稿,它們多為複製品,原件存於
呂貝克的勃拉姆斯研究所或維也納的音樂愛好者協會。在紀念館中,可以看到勃拉姆斯的父母親、舒曼和克拉拉,他的兩位老師科塞爾和馬克森、約阿希姆、彪羅的肖像,還有他與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合影。此外,該館重要的手稿複製品包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第四交響曲》《c小調弦樂四重奏》《a小調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
羅伯特·舒曼: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年輕人,以其美妙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大家,而且我確信,此人必將在音樂界引起極大的震撼。
克拉拉·舒曼:這裡有一個人彷彿是上帝從天上派遣而來。這個人長著一張有趣的、年輕的臉,在演奏時顯得容光煥發,他那張漂亮的雙手能夠輕而易舉地處理好那些極其困難的章節(他演奏的作品都是很難的),現在又奉獻出這樣一些令人驚異的樂曲,當人們看到這個人坐在鋼琴旁時,確實會感到十分激動。
漢斯·馮·彪羅:勃拉姆斯雖然沒有寫出貝多芬式的第X交響曲,也未能譜出《
第九交響曲》的結尾部分,儘管他有潛力做到這些,從而使前三個樂章變得更加精彩,但是通過對他的深入研究,我從他那恰如其分的處理手法,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和真實性中彷彿看到了聚集著巴赫、亨德爾、莫扎特、
海頓等人的古老的奧林匹斯山,從而身心都感到滿足。
威廉·富特文格勒:他的作品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簡短、凝重、緊湊,令人感到越來越樸實。恰恰在他身上,人們可以看到他是經歷了一種不僅是朝著多面性,而且是向著樸實性的發展和開拓的。猶如他的偉大的先行者,勃拉姆斯又能力譜寫出這樣的歌曲:這些歌曲直到最小的細節都顯示出他的特點,然而聽起來又不失為民歌。或者,反過來說:他譜寫出來的是地地道道的民歌,然而卻又是出自勃拉姆斯之手。
達爾豪斯:勃拉姆斯既不是舒曼,也不是貝多芬的模仿者,然而卻又是一位音樂經典的收藏者。而他的這種
保守主義是有道理的,因為他不是盲目地去接受傳統遺產,而是通過一種進一步深思熟慮的過程加以吸納,不忽略其中實質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