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樂器
有排列如鋼琴鍵盤的琴鍵之樂器總稱
鍵盤樂器是有排列如鋼琴鍵盤的琴鍵之樂器總稱。這些樂器上每個琴鍵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皆可以用以演奏任何符合其音域範圍內的樂曲。琴鍵下常有共鳴管或其它可供共鳴之裝置。演奏家在使用鍵盤樂器時不是直接打擊樂器的弦來產生震蕩,而是使用琴鍵,通過樂器內的機械機構或電子組件來產生音響。相對於其他樂器家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其寬廣的音域和可以同時發出多個樂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鍵盤樂器即使是作為獨奏樂器,也具有豐富的和聲效果和管弦樂徠的色彩。所以,從古至今,鍵盤樂器倍受作曲家們和音樂愛好者們的關注和喜愛。
在鍵盤樂器家族中,所有的樂器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鍵盤。但是它們的發聲方式卻有著微妙的不同,如鋼琴是屬於擊弦打擊樂器類,而管風琴則屬於簧鳴樂器類,而電子合成器,則利用了現代的電聲科技等等。鍵盤樂器:鋼琴(Piano)、管風琴(Organ)、手風琴(Piano Accordion)、電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發聲原理:在樂器結構方面,例如有擊弦類的鋼琴,簧片類的風琴和手風琴,撥弦類的古鋼琴,電聲類的電鋼琴等。在音色方面,例如鋼琴可以通過彈奏的速度來改變音響,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踏腳板改變音色,音長的更改是非常有限的。
鍵盤樂器的一個缺點在於音樂家無法直接控制發音器,而且大多數鍵盤樂器的音高是固定的,演奏家無法更改它們,因此對演奏有一定的限制,比如無法產生滑音。有些樂器使用特殊的構造和結構使得演奏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改樂器的發音性能。
鋼琴可以通過彈奏的速度來改變音響,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踏腳板改變音色,音長的更改是非常有限的。
管風琴的音長可以直接受演奏家的控制,但是音響和音色只能間接控制。
鍵盤樂器的一個優點在於只要學會一種常見的鍵盤樂器,大多數鍵盤樂器就都可以演奏了。
鍵盤樂器
結構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包括 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棰)、踏板機械(包括頂桿 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
使用材質: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絲製成;低音琴弦 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製成。音板:木質結構。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松或梧桐為最佳。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部分。
鍵盤系統:黑白琴鍵由象牙或電木製成;音棰常用木製。踏板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
樂器特色: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 均可恰到好處;高音清脆,中音豐滿,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
鋼琴的歷史已有200年以上,最早是在17世紀末由克里斯托福里在佛羅倫薩製造的。19世紀的 著名鋼琴製造家J·布羅德伍德、S·埃拉爾、K·貝希施泰因、J·F·布呂特內爾和H·E·斯坦威等人 在許多方面改進了鋼琴,增加音量和連續演奏的能力,擴展了音域,並改善了鋼琴的機械裝置。現代鋼琴因形狀和體積的不同,主要分為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音樂會所用的大三角鋼琴 是樂器中的龐然大物,有9英尺長,最重的可達79噸。迄今為止最昂貴的鋼琴是一架1888年生產的斯坦威牌三角鋼琴,1980年在紐約以18萬英鎊的高價被拍賣。鋼琴因其獨特的音響,88個琴鍵的全音域,歷來受到作曲家的鐘愛。在流行、搖滾、爵士以及古典等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譽為“樂器之王”。
在歐洲大約14——18 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完全不能或幾乎不能隨手指觸鍵的不同力度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來。雖然有這樣的弱點,但古鋼琴作為鍵盤樂器,已經具備了將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結合起來的功能。當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不是先後)結合起來時,音樂就變成多聲的、複合的、立體的了,這無疑是人類音樂思維的深化。鍵盤樂器的優點就在於能夠適應這種深化的需要。同時也反過來為多聲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那時的歐洲音樂,恰好是復調音樂迅速演進的時代。相應的,古鋼琴也盛行了幾百年。許多作曲家都為古鋼琴作曲。例如巴赫、享德爾和斯卡拉蒂的鋼琴曲,都是為古鋼琴的。海頓、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為古鋼琴作的。
另外,古鋼琴還有它特有的纖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鋼琴普遍被現代鋼琴取代之後,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甚至在當代,又有少數鋼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鋼琴。今天,許多型制的電子琴也都設置古鋼琴的音色(Harpsichord),就是這個緣故。
樂器的演進,是伴隨著音樂創作的深化而變化的。而音樂創作的深化,就在於更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無限豐富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限豐富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這時,缺少力度變化和對比的古鋼琴,就不能完全滿足音樂藝術發展的需要了。新的鋼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由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於1710年前後在佛羅倫薩製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Piano e forte)。後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 的簡稱。中文稱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僅從鋼琴本名為“弱和強”這一點已經說明:演奏者能隨心所欲地彈出弱、強、漸弱、漸強、突弱、突強等等力度變化、對比,這是鋼琴的發音原理與古鋼琴的根本不同之處。這一點不同,對鋼琴演奏藝術的發展,對鋼琴曲創作的推動,都有重大意義,這已由後來的鋼琴音樂史所驗證。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貢獻,就在於此。萬事開頭難,儘管他製造的那台鋼琴與我們今天常見的三角鋼琴(即平台式鋼琴)和立式鋼琴相比,還是大不相同的,但畢竟Piano 是在克里斯托弗裏手裡誕生的。後來的幾百年間,又經各國無數的能工巧匠,從型制、結構、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斷予以改進,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這中間,另一件對鋼琴藝術乃至整個音樂藝術的進步都有深遠意義的事,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普遍應用。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一個八度內的十二個半音里,所有相距半音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值”,都是相等的,這是其他任何律制都不具備的特點。這個特點的優越性,在於音樂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自由轉調和方便地應用和聲技巧。由此,音樂的多聲思維才飛上了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翱翔的廣闊天空。
十二平均律的最早發明者是我國明朝的大數學家、天文學家、樂律學家朱載。依據史書,他最遲已於1584 年之前創立了十二平均律這一偉大的律學理論,但由於受到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並未在我國推廣應用。在音樂實踐,特別是音樂創作中,最早成功的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並預示出光輝前景的,是德國的巴赫。他於1722 年寫了一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原名為《平均律鍵盤曲集》),使用了全部24 個大小調,1744 年又完成了同樣應用24個大小調的第二部。這兩部曲集,被信仰基督教的西方音樂家稱為音樂藝術的“舊約全書”,足見其在音樂文化上經典性的價值和意義。鋼琴,正是一件最理想的多聲的十二平均律樂器。
時至今日,現代鋼琴已經擁有十分寬廣的音域,足以容納人類優秀音樂創作所需要的全部聲音空間;鋼琴的音量可由演奏家自如地控制其變化幅度,可以從微弱朦朧、纖細如絲,到波瀾壯闊、宏偉壯麗;憑藉訓練有素的鋼琴家的雙手,作曲家最豐富、複雜的多聲思維音樂作品,都可以在鋼琴上彈奏出來;無需任何其他條件的配合,一架鋼琴加十個手指,就可以構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的、多彩多姿、無限美妙的音樂宇宙。
鋼琴是唯一能將全部上述特點集於一身的樂器。這就明白了,為什麼唯有鋼琴才有“樂器之王”的封號。所謂“王”,並不是說其他樂器要臣服於它,而是指鋼琴獨有的無限的表現力、巨大的藝術功能、完美的藝術境界和高度發展的音樂思維。
管風琴琴體
管風琴演奏台
徠管風琴上的管子或哨管的發聲原理與管弦樂隊中的長笛非常相像,演奏者的肺代替風箱來供給氣流。氣流通過哨管的根部進入,當氣流在哨管的腔內分裂的時候就產生振動而發聲。這個聲音在通過笛腔或哨管的其餘部分時被放大了。
簧管的發聲於此不同。但發聲的原理還是一樣的:空氣從哨管底部進入,振動卻發生於簧舌(通常是黃銅做的)與哨管底部的一個凹槽(即共鳴器)之間。
風琴上的哨管還有許多其他形狀,形狀改變了,聲音也就有所改變。大部分哨管都是金屬做的(通常是鋅、錫和鉛的合金),也有木質的管子。偶爾也有用其他材料的,如竹子。
在有電力之前,風琴的風箱要用手來鼓動。在一些古老的鄉村教堂中,至今尚可見到那種鼓風用的槓桿。到了近代,也有用水力機或內燃機來鼓風的;不過現今的管風琴大多用電力鼓風。
管風琴上有一層或多層鍵盤。這些用手來操作的鍵盤叫做手鍵(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種特殊的鍵盤來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腳來操作,叫做腳鍵盤或腳踏板(pedal)。
鍵盤與儲氣箱相連接,即通過一種聯動裝置(action)與哨管相連接的。有若干種不同的聯動裝置,最古老、也是最耐久的一種聯動裝置叫做滑片(tracker)。當琴鍵被按動時,掣子拉動滑片至指定位置,滑片上的小孔正好對準指定的音管。
現代管風琴的琴體和演奏台
一個中型教堂內安裝的管風琴大約有1200根音管、16枚音栓(不同音調)、兩套鍵盤和腳踏板,而製造它則需要兩年時間。后在裝配時,還要根據演奏地點的室內聲學特性來調節音響效果。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管風琴在美國的一個教堂內。有5套鍵盤。18世紀之前,管風琴都是為每一個教堂單獨設計,並在現場製造組裝。到了18世紀,法國工程師卡伐葉(Aristide Cavaillé-Coll, 1811-1899)開始試驗工廠化生產管風琴。他大幅提升了管風琴的製作工藝,其生產的管風琴質量很好,演奏強音的時候音量巨大,能夠製造出以前的管風琴所無法企及的雷霆般音響,也能夠奏出低聲細語般的音色,細膩地表現微妙的情感。巴黎聖三一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等20餘座教堂的管風琴都出自卡伐葉的工廠。
現代管風琴,擁有活塞閥鍵(切換音栓的快捷鍵)、表情踏板、增音踏板;可強可弱,可明可暗,表現力極其強大。現代管風琴也早已不再是教堂的專利。
鍵盤樂器
結構組成:高音鍵盤、低音鍵鈕和風箱三大部分。
具有多種音色,可模擬多種管樂器和弦樂器;和聲豐富,可奏出小型樂隊的效果;音量宏大,發音持久,不受空間局限;便於攜帶和演奏,是普及型樂器。
最早的手風琴的專利註冊於1829年的維也納。此後雖音質和結構不斷得到改善,但基本形制沒有太大的變化,大多為右手演奏高音鍵盤,左手操縱六排鍵鈕,產生低音與和弦。
手風琴多用於獨奏或為歌曲、舞蹈等伴奏,較少加入管弦或交響樂隊;具有較強的民間風格,特別能體現東歐國家的民族特色。20世紀的一些重要作曲家,如普羅科菲耶夫等曾專門為手風琴創作過樂曲。
應用譜號:使用五線譜,多為高低音雙行記譜。有時也用中音譜。
YAMAHA Tyros3
屬於電子樂器,發音音量可以自由調節。音域較寬,和聲 豐富,甚至可以演奏出一個管弦樂隊的效果,表現力極其豐富。它還可模仿多種音色,甚至可以奏出常規樂器所無法發出的聲音(如人聲,風雨聲等)。另外,電子琴在 獨奏時,還可隨意配上類似打擊樂音響的節拍伴奏,適合於演奏節奏性較強的現代音樂。另外,電子琴還安裝有混響回聲、延長音、震音和顫音等多項功能裝置,表達各種情緒時運用自如。
電子琴是電聲樂隊的中堅力量,常用於獨奏主旋律並伴以豐富的和聲。還常作為獨奏樂器出現,具有鮮明時代特色。但電子琴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旋律與和聲缺乏音量變化,過於協和、單一;在模仿各類管、弦樂器時,音色還不夠逼真,模仿提琴類樂器的音色時,失真度更大,還需要不斷改進。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風琴博物館,一期展廳的布置和改建就耗資400多萬元。經過澳大利亞管風琴工程師伊恩·威克利和助手們一個多月的努力,產於1909年的大型管風琴“norman(beard”終於落戶八卦樓。其高達6米,由1350根音管組成,設有三層鍵盤和21個音栓。
伊恩·威克利介紹說,這台管風琴是20世紀初世界管風琴製造業的顛峰之作,堪稱管風琴家族中的“勞斯萊斯”。這台1909年產於英國的管風琴由當時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管風琴製造廠——NORMAN(BEARD公司製造,由於該公司於1914年被兼并,因此這個品牌的管風琴如今存世的已不多了。更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已經走過了近一個世紀,可這位“老先生”卻依然有著讓人驚嘆的完美音效,聲音宏大,音色相當抒情柔美,富有詩意。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所有藏品的主人、國際著名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表示,風琴博物館首期就將擁有四五十台各類風琴,全部建成后,風琴館的館藏量將在100台以上,成為鼓浪嶼音樂之旅的又一亮點。
從2005年2月1日起,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部分館藏品將進行預展;還有一批電子風琴、數字琴和電影院管風琴等古風琴珍品將運抵八卦樓,如果要完成這個超大規模博物館的建設,至少需要5年時間。屆時,這裡將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出色的風琴博物館。
大鍵琴屬鍵盤樂器的一種,是比較古老的樂器,1880年以後,這種樂器有復古的趨勢。大鍵琴的聲音很小,音色不若現代樂器清晰,最主要的發聲原理乃大鍵琴以弦撥撥弦方式發聲,而鋼琴是以琴錘擊弦方式發聲。
大鍵琴弦撥撥弦時的力量很微弱,故配置採用低張力琴弦、薄響板、小音柱、輕音箱、一端栓在音箱上的輕琴弦,來獲得最佳的聲音,這也是傳統大鍵琴所具有的特徵。
古鋼琴是介於大鍵琴與現代鋼琴間的鍵盤樂器,為現代鋼琴的前身藍本,采大型音箱、音箱內架鐵框、厚響板、重型音柱以及高張力重疊繞線的琴弦。
鋼片琴鋼片琴外表看起來類似一架直立式的小鋼琴,也有點像小型的簧風琴,是型如小型鋼琴的鍵盤樂器,踏板有一個至兩個。這些踏板的功能與鋼琴的延音踏板一樣。如果是兩個踏板,左邊的管制低音域,右邊的管制高音域。也是利用鍵盤樂器原理的槌子敲打鋼片發出聲音,每一鋼片位於小共鳴盒上,不同音高的金屬片排列在一個共鳴箱上,彈琴鍵帶動以毛氈包的小捶敲擊發音。鍵盤觸動四組琴槌,直接敲打在鐵片上,每個鐵片下各有一個木製共鳴器發聲,不過也可以把它當作鍵盤鐵琴。不 過跟鍵盤鐵琴構造設計還是有差異。
鍵盤樂器
利用“鍵盤樂器”的錄製功能你能將自己的得意之作錄製下來,保存為文件,和朋友一起分享。你可以根據樂譜選擇各種調式,如C大調,F大調,c小調等,操作非常簡便。
合理的鍵盤布局讓你在彈奏樂器時手感舒適,無形中還能提高你的指法,當你成為“鍵盤樂器”高手時,說不定已煉成“彈指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