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靖海鎮的結果 展開

靖海鎮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靖海鎮

靖海鎮,位於山東省榮成市境內南面,靖海鎮以前鎮政府駐地在沙窩島街,水產加工業和石材業都很發達。2001年,撤銷靖海鎮,所屬區域併入人和鎮

同名鎮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靖海鎮

歷史

靖海衛北齊時形成居民聚落,地名窯灣,宋時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靖海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成村,村以衛名。傳說靖海衛為鳳凰的化身,是塊寶地。鳳凰頭向東北,尾向西南。頭處有倉房廟,一年四季香火不斷,鳳凰就食此間香火。倉房廟不遠處有城隍廟,廟裡常傳出鐘聲,據說是鳳凰在鳴叫。傳說靖海衛還有四寶,東北有太極圖,可用來鎮妖驅邪;西有金羊圈,每逢陰天下雨前,就會飄來一股膻味,給人以天氣預報;南有馬蹄泉,在海裡面,每逢大退潮,就會露出一塊石硼,石硼上面有一馬蹄形泉眼,用手輕輕捧去上面的海水,就會湧出甘甜清爽的淡水;西北有金龜瞅北斗,據說如果將北面漲蒙島的北斗瞅到眼前,靖海衛就會出兩斗芝麻那麼多的朝官(兩斗芝麻用來形容非常多的意思)。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明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併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

區劃


靖海衛北齊時就有人居住。宋時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靖海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成村,村以衛為名。1030戶。
漲?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海岸,海潮漲落,時有大霧??,故名。631戶。
西北海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西北海岸,故名西北海。80戶。
許家屯明永樂年間,許姓建村,故名。130戶。
東劉家疃明萬曆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東劉家疃。106戶。
西劉家疃明萬曆年間,劉姓建村,名劉家疃。1960年分成兩村,該村以方位稱西劉家疃。106戶。
連家卧龍明成化年間,連姓建村,因此處有條小河形似卧龍,故名連家卧龍。251戶。
秦家竹村明正統年間,秦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207戶。
張家竹村明嘉靖年間,張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367戶。
晏家莊明永樂年間,晏姓建村,故名。358戶。
韓家疃明嘉靖年間,韓姓建村,故名。285戶。
孫家疃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轄。
高家莊清順治年間,高姓建村,故名。屬韓家疃村委會轄。
王家竹村明崇禎年間,王姓建村,因村處一片野生毛竹之南,故名。215戶。
宋家竹村明末建村,因村建於王家竹村西,故稱小王家竹村。1947年改稱宋家竹村。93戶。
沙北頭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沙窩島之北,故名沙窩島北頭。后簡化為沙北頭。262戶。
灶戶明永樂年間,王姓建村,以燒鹽為業,故名灶戶。455戶。
孫家卧龍清順治年間,孫姓建村,因村東北有一條蜿蜒石線,形似卧龍,故名孫家卧龍。后簡化為孫家莊。1981年恢復今名。135戶。
姜家溝清順治年間,姜姓建村,地處溝夼,故名。60戶。
團欒明建文年間建村,取諸姓團聚之意,故名團欒。302戶。
東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側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東邵家山。301戶。
西邵家山明洪武年間,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側分東、西各建一村,該村以方位稱西邵家山。347戶。
興隆山東清初建村,因村處興隆山東麓,故名。屬西邵家山村委會轄。
炮前明萬曆年間建村,因村處炮山之南,故名。220戶。
萬家疃元末,萬、賈兩姓建村,名萬賈疃。后賈姓遷出,更名萬家疃。345戶。
寨東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處兩兵寨之東,故名雙寨子東。后簡化為寨東。270戶。
胡家莊明天啟年間,胡姓建村,村處大庄之西,名小西庄。后更名胡家莊。176戶。
石頭橋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臨古石橋,名石橋子。1981年更名石頭橋。88戶。
西北河明永樂年間,崔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北河。后以方位稱西北河。308戶。
中北河明嘉靖年間,連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連家北河。后以方位稱中北河。354戶。
東北河清順治年間,楊姓於小河北岸建村,名楊家北河。后以方位稱東北河。130戶。
窯溝明崇禎年間建村,因修衛城在此建窯燒磚瓦,故名。280戶。
寨前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古兵寨之南,故名。380戶。
瓦房疃明嘉靖年間,蓋姓建村,名蓋家莊。后以村有瓦房改稱瓦房庄。1981年更名瓦房疃。115戶。
蔣家疃明永樂年間,蔣、賈兩姓建村,名蔣賈疃。后演音為蔣家疃。210戶。
馮家疃清康熙年間,楊姓徙此為馮姓看庵,名楊家庵。后馮姓遷此,改稱馮家莊。1981年更名馮家疃。56戶。
金溝明正德年間建村,因村西溝內多出雲母砂,金光閃閃,故名金溝。230戶。
大庄明天啟年間,張姓由晏家莊遷此建村,名小晏家莊。后因村落擴大,改稱大庄。358戶。
小庄清乾隆年間,張、李兩姓徙此為五柳村看莊子,因處五柳之南,故名小南庄。后簡化為小庄。207戶。
泊子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泊地,故名。170戶。
老軍屯明永樂年間在此設屯,系老兵退役聚居之地,故名。245戶。
趙家莊明嘉靖年間,許姓建村,名許家莊。後趙姓遷此,更名趙家莊。163戶。
頂子前明嘉靖年間建村,因村處頂子石之南,故名。500戶。
山西頭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村處槎山西麓,故名槎山西頭。后簡化為山西頭。782戶。
南道清宣統年間建村,因村處祖籍山西頭村前大道之南,故名。屬山西頭村委會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