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鎮
河南省淅川縣下轄鎮
丹陽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位於南陽盆地西部,淅川縣的東南部,地處豫、鄂兩省四縣市(河南省淅川縣,鄧州市、湖北省丹江口市、老河口市)交界處。因古代水利工程九重堰而得名,有丹陽湖東岸“窗口”鎮之稱。
丹陽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省道335公路、內鄧高速公路縱橫交織、貫通境內,距離南陽姜營機場90公里。是南陽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鮮椒加工基地,素有“辣椒紅天下,葯香飄九州”的美譽。
丹陽湖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引水乾渠在九重鎮境內近15公里。這裡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陽湖,乘船可達丹江小三峽、香嚴寺、武當山等著名風景區,是中原著名的休閑、度假、旅遊、療養勝地。
丹陽鎮先後榮獲“河南省環境優美小城鎮”、“河南省文明村鎮”、“南陽市四星級城鎮”等榮譽稱號。200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九重鎮正式更名為丹陽鎮。2014年丹陽鎮入圍“全國重點鎮”,2015年丹陽鎮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重點示範鎮'。
淅川縣九重鎮武店村被授予全國“十佳”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範點。
古人在這裡興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稱九重堰。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資料都將該地稱為九重堰。近代聲稱是蒙古人的後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說實為誤傳,這種謬傳是因堰和院的讀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為九重堰(即《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第449卷/南陽府山川考/記載的九重堰在鄧州西)。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隸屬於鄧縣(今鄧州市)。
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盤崗開工。
隨著20世紀70年代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庫淹沒淅川大面積土地,1972年12月,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鄧州市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劃歸淅川縣,但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
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為九重鄉。
1996年九重鄉升格為九重鎮歸淅川縣管轄。
200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九重鎮正式更名為丹陽鎮(但淅川人民政府門戶網對外一直對九重鎮稱九重鎮。)
丹陽屬北亞熱大陸性季風氣候,適宜南北方多種植物繁衍。是全國優質辣椒生產基地,年種植面積6萬畝鮮椒10萬噸以上干椒1萬噸。是南陽市優質煙葉基地,種植面積1萬畝。青皮豆、南瓜、林果、畜牧等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富民支柱。
2015年丹陽(九重)轄32個行政村。
序號 | 名稱 |
1 | 九重村 |
2 | 解放村 |
3 | 更生村 |
4 | 夏庄村 |
5 | 下孔村 |
6 | 孔北村 |
7 | 王家村 |
8 | 劉溝村 |
9 | 張樓村 |
10 | 水閘村 |
11 | 薛崗村 |
12 | 王樓村 |
13 | 太平村 |
14 | 張河村 |
15 | 程營村 |
16 | 劉家營村 |
17 | 周崗村 |
18 | 武店村 |
19 | 陶岔村 |
20 | 張家村 |
21 | 張沖村 |
22 | 花櫟扒村 |
23 | 鄒樓村 |
24 | 王崗村 |
25 | 曾崗村 |
26 | 范崗村 |
27 | 高家村 |
28 | 孫營村 |
九重鎮境內居民以漢族人為主,有少量蒙古族,元朝末年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進攻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元惠宗妥歡貼睦爾北上逃回蒙古,元鎮殿四陀王也準備北逃之際,明軍將雁門關封鎖,無奈之下,慌忙南逃,途徑河南濮陽並與明軍再次一戰,但以失敗告終,四佗王在交戰中失蹤,孫子為保全性命,遣散了軍隊兵馬,渡過黃河,一路逃至鎮平晁陂鎮一帶,發現此地不宜隱蔽,於是又向西逃亡,直到在九重鎮落腳,從此安居於此地。
1949年後,九重鎮的蒙古族人一直要求恢復自己的民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后,經上級部門考證,使他們恢復了自己的民族。如今,這裡的蒙古族人分佈在19個自然村,約1200多戶5600餘人,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他們的習俗跟漢族已經沒有差別。
丹陽鎮
河南省淅川縣丹陽鎮作為南水北調渠首,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這裡已建成了渠首萬畝生態園,吸引世界各地人士到渠首飲水思源,這裡將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同時南陽市淅川縣作為河南省50個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試點縣之一,在項目市審批、建設用地分配、經濟管理等方面享受省轄市經濟管理許可權,九重鎮在集鎮北環路建設了千畝工業基地,為企業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
張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鄒樓東漢古冢及唐王橋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重為宋、金古戰場所在地,現存有明代唐王橋,呈祥寺,湯禹杏三山竟秀,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工程氣勢恢弘毗連亞洲最大的人工水庫——丹江口水庫,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乘船可達丹江小三峽,香嚴寺等著名風景區,是休閑度假旅遊療養的理想去處。
2020年6月20日,被評為河南省第一批“美麗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