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階級

農民階級

有人將農民階級規劃為工人階級一類的無產階級,因為他們除了勞力並沒有資本,土地不屬於他們。

解釋


發生在手工工場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是領導階級。資產階級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只有資產階級具有經濟、政治和思想上的力量,能夠去制定反封建的綱領,提出明確的鬥爭口號,並以此去領導革命。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既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下層群眾的要求。
當時(手工工場時期)的勞動群眾主要有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平民。
馬克思關於農民階級的一些解釋:佔有或部分佔有生產資料,靠從事農業勞動為生的集團。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民的經濟性質不同。在奴隸社會,有自耕農和隸農。前者是以小塊土地所有製為基礎,從事個體勞動的自由農民;後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種小塊土地、地位介於自由農民和奴隸之間的佃耕者。在封建社會,除了自耕農以外,中國大量存在的是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民的分化加劇,形成了僱農、貧農、中農和富農等階層。通常所說的農民是指生產資料的私有者和勞動者,即貧農和中農。

地位


農民人數最多,但是農民顯然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革命中,當資產階級提出反封建的綱領和土地法時,農民追隨資產階級參加革命,農民鬥爭便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手工工場工人不是近代意義的產業工人,他們大多擁有簡單的生產工具,因此手工工場工人也還不具備工人階級的政治特點。儘管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繫,但還不是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城市平民大多數是小資產階級群眾,包括小業主、小商販、小作坊主、幫工、學徒、個體工匠等等。他們也深受封建稅收的盤剝,在城市中易於接受先進思想,同農民一樣具有自發的反封建性。城市平民很自然地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軍,在革命進程的每一關鍵時刻,廣大人民群眾都挺身而出,挽救或推動革命。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在法國大革命中得到充分的顯示。然而廣大城鄉勞動群眾的主力軍作用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的,有的是在資產階級的直接發動與領導下進行的。當時人民的範疇,無論從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劃分,還是以革命與反革命區別,資產階級都應屬人民中的一部分。如果以經濟地位劃分才有資產階級與下層勞動群眾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