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閣

雲南省富源縣魁星閣

富源魁星閣,位於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城內中安街道平街中段北側文廟旁邊。魁星閣和文昌宮與文廟建在一起,形成一個古建築藝術群體。

簡介


魁星閣[雲南省富源縣魁星閣]
魁星閣[雲南省富源縣魁星閣]
富源魁星閣,於1998年12月22日,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在《雲南日報》上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引人奪目的古建築是建於清代、高高聳立在文廟大成門東側的魁星閣。

歷史


魁星閣始建於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光緒十三年(公元1884年)重修,1979年維修,1990年又進行整體的全面維修,魁星閣已修復如初。

故事


魁星閣梁架的木結構技術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其梁架上各銜接處所應用的榫、卯技術,使所有柱、梁、枋、椽等木構件形成一個相連的整體網狀框架結構體系,所以使魁星閣古建築具有牆倒屋不塌的良好抗震功能,至今仍站立著,且能夠為現在和將來所用。魁星閣為三重檐八面八角形三層樓閣式亭式建築,坐北朝南。一樓為牆柱式門窗結構的六開式雕花木門,一樓七面牆上安有七個雕花格子窗採光。大門正中上方匾額上書有“魁星閣”三個楷書大字。門兩邊有對聯曰:“以斗量才問何人能肩一石,揮毫作史看此筆可掃千軍”的楷書字體。二樓為迴廊圓形式觀景走廊,三樓也是迴廊圓形式觀景走廊。二樓和三樓都採用減柱法,所以使魁星閣的樓台逐層收縮成寶塔形,從一樓有一樓梯直通頂樓。魁星閣通高17.6米,進深10.06米。在富源縣城歷史上的多次地震中,魁星閣不但沒被震倒塌毀,而且連裂縫都沒有,充分顯示了古代建築設計師的聰明智慧和建築工匠高超精湛的建築技藝。

藝術特點


魁星閣的造型藝術特點是:魁星閣的閣基和閣身均為八面八角形,由下往上逐層收縮,閣身的線條對稱工整,精巧挺拔,閣身的閣檐每層轉角處起一翹角。屋頂為八角攢尖式頂,中間有金色琉璃寶頂,每層檐口是黃色琉璃瓦,屋面鋪以青瓦。各層都有八個飛檐和八個翹角,總共有24個翹角,從任何角度看,其形好似大鵬展翅欲飛之態勢,使其外形顯得雄渾古樸,卻又不失輕盈飄逸、靈動之勢的氣宇軒昂。整個屋頂呈現著輕巧活潑,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令人讚嘆不已。魁星閣的整體造型藝術古樸典雅,雄奇美觀。其建築的技術高超,木結構的工藝複雜且精巧。

魁星的青銅神像


魁星閣內的三樓供奉的是主宰世間科舉功名利祿之神——魁星的青銅佛像,遺憾的是魁星的青銅塑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魁星俗稱“奎星”,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即稱作“魁”,就是出於“魁”與“奎”的同音,並有“首”之意的緣故。如明朝時,科舉要實行“五經取士”。所謂“五經”,就是《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家崇奉的五部經書。每經所考取的頭一名稱之為“經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魁星塑像的造型是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按照古時的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意為“獨佔鰲頭”,故有“魁星點斗,獨佔鰲頭”之美譽。魁星左腳揚起后踢,腳底上面是北斗七星。魁星因是中國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是主宰文章興盛的神,所以與文昌神一樣,多為古代文人所崇祀,深受讀書人的崇拜,為了考試時寫出好文章中舉,古代學子文人都拜魁星。所以在古代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勵志性建築


魁星閣是鼓勵當地學子勤奮攻讀,爭取考出好成績,一舉成名光宗耀祖改變命運,和發揮自己正能量為國為民謀利益的勵志性建築。也是文人雅士聚集一起暢談文章及吟詩作賦抒情,墨客揮毫疾書的好場所,建此魁星閣是希望當地多出文人學士。建此魁星閣在文廟內,是希望當地多出文人學士此文化理想而創建,且是倡導良好文風和民風的標誌性建築。加之魁星閣的文化內涵豐富,造型藝術優美雄奇,古樸典雅,吸引了眾多遊覽者前來觀光,駐足仰望欣賞,登臨魁星閣的觀景迴廊觀賞富源美麗城景。

魁星閣始建


魁星閣始建於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光緒十三年(公元1884年)重修,1979年維修,1990年又進行整體的全面維修,魁星閣已修復如初。魁星閣始建於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光緒十三年(公元1884年)重修,1979年維修,1990年又進行整體的全面維修,魁星閣已修復如初。魁星閣始建於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光緒十三年(公元1884年)重修,1979年維修,1990年又進行整體的全面維修,魁星閣已修復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