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問題

南北問題

“南北問題”從地區概念上講,是指位於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和北半球的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問題;從經濟概念上說,是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關係不平等問題。這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基本簡介


世界南北問題

南北問題又叫發展問題。隨著戰後殖民體系的崩潰,許多過後殖民地、半殖民地今天已成為主權獨立國家,而且都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它們大都依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成為剝削的對象。不少發達國家依然堅持殖民時代形成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推行損人利己的經濟政策,致使佔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惡化。有的負債纍纍,有的難以發展。許多國家淪於飢餓和貧困,南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求改變現存國際經濟關係中的不合理狀況,改變它們在生產領域、貿易領域和貨幣金融領域中受到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取得應有的發言權和決策權。為解決這兩者間的經濟關係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就經濟合作和發展問題舉行國際性經濟會議進行談判,故爾也稱“南北對話”或“南北會談”。
南北會談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醞釀於60年代初。為改革國際經濟舊秩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通過“77國集團”、不結盟國家會議、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及其他一些原料生產國組織積極展開活動,終於在1964年推動了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舉行,揭開了南北會談的序幕。
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在提高石油價格鬥爭中的勝利,大大鼓舞了第三世界國家的信心。它們的要求逐漸得到重視。
1974年聯大特別會議通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和《行動綱領》,標誌著南北關係問題被正式提上國際議事日程。此後,南北會談更加受到各國的廣泛重視,對話的內容、範圍和方式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從那時起二十多個年頭過去了,南北問題也講了不少,南北對話也進行了多次,也出現過一些好的“苗頭”,但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南北關係依然不容樂觀。

小資料

國際經濟秩序是用來協調全球經濟運行的規則體系,是當代各國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是在保留了殖民統治時代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伴隨著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的建立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確立的,儘管這個規則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和某些方面照顧到一般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要求和願望,但主要反映的是發達國家的利益,因而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
相關數據鏈接:
南北差距:世界上最富有20個國家人均收入等於最貧窮20個國家人均收入的38倍;目前兩者差距等於40年前的2倍。
最不發達國家數量:1970年:25個;2000年:49個。
人文發展指數(HDI):據聯合國2001年人文發展報告,處於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有48個,其平均HDI值為0.914;處於中等發展水平的有78個國家和地區,其平均HDI值為0.684;處於低發展水平的有36個國家和地區,其平均HDI值為0.442。處於中、低發展水平的均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外匯交易與貿易額之比: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而與商品和服務貿易有關的交易量只有5%,外匯交易與貿易額之比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60:1。

國內南北問題


基本解釋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鄧小平。
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
“南北”主要是指位於南面的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與位於北面的發達國家,問題是其間的經濟差距與發展問題,也有稱其為貧富問題的。簡單的說,就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問題。

問題來源

位於南面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原來大多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處於被剝削、受壓迫地位,經濟落後,與北面的宗主國、帝國主義國家、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在經濟上有很大差距。從南方的國家獨立到現在,總體來說,它們都已獲得快速發展和重大經濟變革成效。在近30年中,南方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一直高於北方。以南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1960年為20:80,到1980年為25.4:74.6。南北經濟人均增長率:1965—1973年分別為3.9%和3.6%;1973—1980年為3.1%和2.1%。雙方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1960—1980年,南方從29.7%升為34%,北方從70.3%降至66%。

問題發展

到了80年代,形勢出現逆轉,南北國內生產比重,又退到1960年的20:80水平。出口貿易比重,1987年為25.5:74.5。
1980年至1984年,南、北經濟年均增長分別為0.7%和1.3%。要知道,整個80年代,拉美和非洲都是負增長,拉美倒退10年,非洲倒退了20年。過去所說的差距拉大是指這段時間,是指拉美與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因為,這段時間(1980—1989年),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4.3%,發達國家為3%,仍是前者高於後者。而80年代的東亞發展中國家則是飛速發展階段。
進入9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嚴重衰退,而發展中國家,亞洲經濟仍快速增長,非洲多數國家經濟雖仍在惡化,但拉美、西亞已有好轉。
1993年,世界經濟增長2.2%,發展中國家為6.1%,發達國家為1.1%。上述情況的變化反映北方對南方影響,南方對北方的依賴都在下降。而一些亞洲國家經濟與金融實力在加強,反而在向發達國家投資。在製造業中,不但發展中國家在迅速發展,發達國家也在快速向外轉移。亞洲(特別是東亞)已成為世界上發展較快地區,其次是拉美,第三可能是南部非洲。總之,南北的形勢在變化。

南方自身問題

首先是基礎嚴重滯后。
例如,美國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萬億美元,非洲的40個發展中國家則不過是2000億美元。美國年增長3%就等於非洲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產值美國為2萬美元,非洲只有500美元,即使以同等速度增長,其絕對值差距當然越來越大。
其次是人口因素。
以80年代情況來看,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非洲為3.2%),發達國家為0.6%。這當然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第三是地區差異。發展中國家由於歷史文化因素加上發展階段不同,各地區之間經濟增長情況的差異超過了其與發達國家的相比。如1980—1989年的人均產值增長率,東亞6.7%,南亞3.2%,拉美-0.6%,非洲為-2.2%。
另外,還應當看到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
在國際上,發達國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經濟的運行秩序和規律仍取決於它們,貿易中剪刀差、保護主義以及第三世界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與科技方面的差距,使其處於不利地位。在國內,則有教育水平低、兩極分化、法制不健全,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嚴重不適應等,都對經濟發展起不同的制約作用。
總之,第三世界經濟情況已有很大變化,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客觀存在,第三世界的發展將會克服上述障礙,加速前進,對世界的格局也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