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伯玉的結果 展開

張伯玉

北宋官員

張伯玉(1003~約1068年),字公達,建安(今建甌縣)人。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登進士第。以後又登書判拔萃科。慶曆元年(1041年),出任吳郡從事兼郡學教授;接著以秘書丞為太谷令。他愛民勤政,廣興水利。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節,薦於朝廷任職。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當時陳執中為相,伯玉說:“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陳執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仁宗皇帝惋惜伯玉,離京前,賜銀錢五萬。至和年間(1054~1056年),伯玉任嚴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紹興)。伯玉興學育才,作出很大成績。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移知福州,即令編戶浚溝七尺,植榕綠化。數年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伯玉植榕聲名盛極一時。伯玉多學而博識,文章為曾鞏嘆服。他嗜酒善詩,有“張百杯”、“張百篇”之號。官終檢校司封郎中。著有《蓬萊詩》2卷,已佚。

人物簡介


張伯玉(1003~約1070年),字公達,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北宋官員。早年舉進士,又舉書判拔萃科。仁宗慶曆初以秘書丞知并州太谷縣時,范仲淹推薦應賢良方正能直言(《範文正集》卷一八《興趣張伯玉應制科元》)。至和中通判睦州,時年三十,后遷知福州,移越州、睦州。有《蓬萊集》二卷(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已佚。
張伯玉[北宋官員]
張伯玉[北宋官員]
張伯玉不但嫻熟吏治,而且擅長文學。張伯玉詩,據《嚴陵集》、《會稽掇英總集》等書所錄,編為二卷。
張伯玉在任期間,號召百姓按戶種植榕樹,福州出現“綠陰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所以福州別名榕城

生平事略


張伯玉 於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生於福建建安(今建甌)。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登進士第,以後又登書判拔萃科。慶曆初(約1041年)出任吳郡從事兼郡學教授。他剛介有守,文藝甚高,繼胡瑗、王逢、張芻之後主持儒學,進一步發展了以前的規模,士子們受其教澤而經明行修的很多,連續不斷登上科第。後來,他又以秘書丞出知并州太谷縣事。他勤政愛民,廣興水利,辦了許多好事。
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節,向朝廷推薦,他得舉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六年,應詒中高選。皇佑初(1049年)官侍御史。這時陳執中為相,伯玉直言:“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了執中,出知太平州。仁宗皇帝惋惜他,密使小黃門表示慰勞說:“聞卿病,無慮,朕當為卿治裝。”翌日,中旨三司賞賜銀錢五萬。執中認為沒有成例,堅持不可,仁宗最後還是賜給張伯玉,可見對他看重的地步。
張伯玉不但嫻熟吏治,而且擅長文學。當時,州司戶曾鞏很負時望,他自己也感到文章可以。伯玉命他撰寫《六經閣記》,寫了好幾稿,伯玉都不滿意,只好自己動筆。一開頭幾句就說:“六經閣者,諸子百家皆在焉,不書尊經也。”到這時,曾鞏才大大嘆服。
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5),張伯玉任嚴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以度支郎中知越州。越州是個大州,甄賢育才興學的任務尤為緊迫。起先由於約擇地興建學舍,接著沈遘繼續,最後章岷完成。張伯玉到越州在沈之後章之前,雖然趕不上落成,但他在任二年,悉心經營,功績也是很大的。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張伯玉移知福州。福州地處南方,入夏酷熱,中暑生病的人很多。他到任后,經過調查,下令編戶植榕,及至熙寧以後,福州綠陰滿城,暑不張蓋,行人都感德他。至今在福州西門外的西河公園還有張伯玉的塑像。
張伯玉多學而博識,能詩善飲,常飲百杯,賦詩百篇,所以稱為“張百杯”,也有人稱他“張百篇”的。有一個士子聞其名,想跟他比一比,持書去見張伯玉,張伯玉高興地說:“君果多聞邪,又能敵吾飲,吾老矣,久無對;不意君之肯辱吾也。”就命備酒與他對飲。往複乾杯不計其數,那位士子雄辯鋒起,要想挫敗張伯玉,他毫不在意,過一會,那位士子已經不勝酒力了,而他卻站起來連舉幾十觥,像是未曾飲過酒似的。那個士子自料敵不過他,想辭去。張伯玉阻止他說:“吾室中僅四櫃書,任抽取何冊,舉某句,當為子接續誦之。”那位士子按他的話去做,張伯玉立即背誦,沒有一字訛脫。他的博覽強記過人達到這等程度。
治平年間(1064—1067),鄭獬曾向皇帝舉薦張伯玉代替他任知制誥,可惜未得皇帝批准。張伯玉最終官至司封郎中。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病卒,年近70歲,著有《蓬萊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