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九侯山的結果 展開
- 九侯山
- 九候山
九侯山
九候山
九候山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關於它的名字來源,有一個怎樣的神奇傳說;這裡奇石怪岩,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裡石刻眾多,見證了山水的歷史滄桑。
目錄
詔安九侯山
編者按:
這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關於它的名字來源,有一個怎樣的神奇傳說;這裡奇石怪岩,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裡石刻眾多,見證了山水的歷史滄桑。
詔安九侯山,不但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有深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在這裡,比較完好地保存著始建於唐代的“九侯禪寺”、“福勝岩石室”等古建築和宋代以來歷代名人墨客的摩崖題刻二十多處。
漳州詔安九侯山,位於詔安縣城東北部,方圓十幾里,為花崗岩地貌,奇嶙怪石,峰巒疊嶂,譽有“閩南第一峰”。九候山在唐朝已成為人們賞玩和進香禮佛的勝地,“京華名勝半行蹤,又躡南閩第一峰”。這是明朝詩人戴廷槐游九侯山的詩句,寫出了古人對九侯山的評價。
九侯山又名九侯岩,仰望山上九峰並列,群峰雄奇壯麗,雲霧繚繞,泉鳴瀑布,氣魄萬千,奇岩怪石,洞穴殿宇,二十四景景色宜人。那麼當初九侯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據宋《漳州圖經》記載,夏禹治水有功,其九個子孫入閩居住,為民除水怪黑龍,用身軀填平大湖,化為九座山峰,使百姓安居樂業。禹知道后,冊封他們為侯,故名“九侯山”。而《詔安縣誌》則記載:“九峰列峙,尊若公侯,故名”。不管是民間的傳說,還是縣誌的記載,無不體現當地百姓對九侯山的尊崇與敬意。
穿過九侯山下的竹林,登上九侯山門,可以看見懸崖巨石上鐫刻元代僧人無礙親手榜書“九侯名山”四個遒勁凝重的大字。
沿山道前行,山間有巨石對峙,中間又有大石擋住,使其山門天開一縫,猶如門戶,上刻“天開”二字,甚是古樸。這兩字是明朝萬曆已卯年即公元1579年,雲南參政羅汝芳所書,由當時的知縣鄧於蕃刻石而成的。站在“天開”處,涼風呼嘯,令人神怡。山門一側,巨石層疊,崖壁上鐫刻“群峰獨秀”。走過“天開”,巨石上鐫刻“萬山第一”四個大字,書法蒼勁雄渾,瀟灑剛健,是清朝本縣舉人林天翔集宋朝大書法家王十朋筆跡刻於懸崖上的。
在群石中央,有一塊“棋盤石”,上面可坐數10人。相傳古時有仙人南極翁、北極翁在此對奕,樂而忘歸。雞鳴時,急匆匆飛離而去,故今棋盤、仙足印依稀可辨。
沿曲徑登山,可見一個天然巨石覆蓋而成的山洞,側書“五儒書室”,內可納客二、三十人。
據《詔安縣誌》記載:宋朝禁偽學時,有金陵趙嘉客、洛陽周直言、臨汀伍仲求和大林飛仙者、石異翁五位儒士隱居於此講學倡道,“五儒書室”因而得名。南宋期間,彈劾奸臣秦檜的鄭柔、薛京等“七賢士”也曾在此講學,抨擊時弊。歷代學者名士、書畫大家和書生擇此優美環境講學、教書法、讀書、寫生甚眾,從而使詔安成為“中國書畫之鄉”而名垂青史。
走路在山道間,一路翠竹青松蔽蔭,循曲徑前行,便到“牛眠石”。再往東行,抬頭可見一塊巨石如人形屹立山頂,旁邊小石頭如瓶、如缸,這便是“觀音三寶石”。來到“三寶石”下,也就是來到九侯禪寺了。古木掩映的“九侯禪寺”是整個九侯山景區的中心,始建於唐代,歷代屢有修繕,為詔安主要寺院之一。九侯禪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為重檐懸山頂建築,分前殿、正殿,總面積為400平方米。前殿懸掛明末愛國志士、大學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親手題寫的“洗心之藏”巨匾,正殿祀三寶佛和十八羅漢。寺里有宋朝淳祜五年即公元1254年,僧人思濟撰刻的《重建九侯禪寺石碑》。還有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即公元1722年,楚北漢陽黃昌撰刻的《九侯岩指南傳》石碑,皆為寺中之寶。門樓上有樓閣,即“望海台”。遊人于晴日登樓望海,風光無限。
導視2:導視1:這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關於它的名字來源,有一個怎樣的神奇傳說;這裡奇石怪岩,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裡石刻眾多,見證了山水的歷史滄桑。請看本期《閩南景象》為您播出的《詔安九侯山》。
演播室4:相傳當年朱熹任漳州知府時,喜訪名山名寺,一日因公赴詔,聽說九侯禪寺風光獨好,便前來遊覽。寺中主持見來人氣宇非凡,風度翩翩,知其不是一般人,便親自奉陪左右,用山泉泡山茶請朱熹飲。朱熹一路走來,口乾舌燥,一杯好茶提神醒腦,連連說:“好景、好茶、好禪寺!”主持忙請朱熹小住,並請他題寫橫匾。朱熹口占的上聯:“好景好茶好禪寺”,此聯至今未有對者。
在古寺的左側,有“雲根”石刻。在“雲根”左而有一雲梯,梯階45級,由條石砌成,遊客循級而上,可登懸崖。由於雲梯造勢直陡,遊客登梯而上,頗有直迫高危之感。每當春夏之秀,這裡常常雲霧繞罩,故有“雲根”、“雲梯”之名。
從雲梯拾級而上,有一巨石嵌崖,這便是“福勝岩”。福勝岩石室始建於唐代,宋代重和元年即公元1118年重修,宋末省元、邑人沈子真義不帝元,舉家隱居在此。石室內現存宋代重修石刻。福勝岩石室左側後面有天然石筍雕成的飛來佛像。相傳,飛來佛與遁地佛相約同時往九侯山,約定誰先到誰得住福勝岩寶地。靠飛天的飛來佛先到,便洋洋得意地進入石室正位端坐,遁地佛後到,見石室已為飛來佛所佔,就故意蟄伏地下不出來。飛來佛坐等很久,心想,土遁速度慢,與其在此呆坐,不如到外面觀賞風景。就走出石室看風景去了。遁地佛趁此機會走出佔了福勝岩寶地。飛來佛回來后,無奈只好借石室后側棲身。石佛上蓋佛亭,亭頂為六角懸檐式,造形小巧玲瓏,別具風貌。
福勝岩石室右側懸崖上有一巨石,狀如花瓶。上有一樹盤根石下,樹榦緊貼入石面,依石弧高度向高伸展。此樹枝葉繁茂,樹冠距石上高約一丈,遠遠望去,酷似花瓶插花,故名“花瓶石”。
飛來佛石亭前石崖上刻“松澗”兩字,旁刻“滌盡煩襟”。這四字是清朝道光舉人、書法家沈欽文題刻的。一股清泉從石縫中汩汩流出,清澈見底,喝一口“仙水”,甘涼清爽,令人精神一振,彷彿洗滌去心中所有的煩惱。從這裡取“仙水”茗茶品味,更感覺到幽清爽神,甘醇無比。
“松澗”泉邊有一塊“試劍石”,相傳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巡視九侯山時,試劍所留下的遺跡,至今劍痕猶在。
“松澗”泉旁有“羅漢洞”、“鯉魚石”、“石牛”等。九侯山有很多巨石相疊,欲墜不墜,其中有一塊叫做“風動石”。懸崖下深澗千丈,遊人循曲徑小道而行,透迤曲折。
在飛瀉直下的“瀑布泉”下有一巨石,長二十餘米,名“鯉魚石”,在湍急的流泉中其狀如鯉魚躍浪,形象逼真。泉水下游處又有一巨石如鯉,魚頭露出水面,如鯉魚沖水,“魚嘴”上有泉水源源吐出,被稱為“鯉魚吐珠”。
站在九侯岩最高峰天柱峰上,勝景秀美,盡收眼帘,使人“胸含千脈,腹藏萬匯”,眼界開闊,心舒情暢。環視那高聳入雲的天柱峰、花瓶峰、香爐峰、獅仔峰等山峰,使人感到“山外有山樓外樓”,一山更比一山高,頓生登高峰攬日月的豪情。
九侯山的巍峨高大,真不愧“南閩第一峰”的稱號。它有二十四景,前人用一首詩加以概括:風動花瓶月案開,天門羅漢佛飛來。五儒歸去棋盤在,三寶騰空松澗回。瀑布泉生鯉躍浪,天然橋畔牛眠答。香爐煙透雲根里,霧鎖茶園望海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