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蝕作用

剝蝕作用

剝蝕作用,地震學術語。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作用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它們搬離原地的作用。

類型


剝蝕作用denudation包括風化作用(weathering)、塊體移動(mass movement)、侵蝕作用以及搬運作用transportation(被移動的物質成為“搬運物[load]”)。

風化作用


【定義】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松
【分類】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塊體移動


【定義】指地面上風化了的岩層、岩體、岩屑或土體,在重力(即地心引力)作用下,並在一定水分的參與下,發生不同形式、不同速度的位置下移,形成一系列獨特的重力面貌。

侵蝕作用


【廣義概念】指各種外營力對地表的破壞並掀起地表物質的作用和過程。
【狹義概念】僅指流水對地表的破壞作用。
【內容】包括岩石和礦物經由媒介如水、冰、風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動與瓦解。
【分類】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剝蝕作用。

搬運作用


【定義】由各種外營力風化和侵蝕形成的破碎物質在各種介質中進行遷移的過程。
【相關內容】搬運作用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
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形成


各種地質營力,如風化、流水、冰川、風力、波浪等對地表進行破壞,在作用過程中將破壞的產物搬離原地的作用,逐漸夷平隆起的地表。

特點


剝蝕作用總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質不斷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為止。接著剝蝕作用而出現的為沉積作用deposition,結果是令地面物質增加。
剝蝕作用的速度,與該地氣候、地形及地址有關,一般在炎熱乾旱的低地最慢,而在寒冷潮濕有冰川的高低最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