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鏡
韻鏡
現存最早的兩部等韻書之一(另一部為《七音略》)。韻鏡是現存最古的韻圖,作者不詳,推測成書於五代時期。北宋時因避宋太祖祖父諱而改名"韻鑒"。南宋張麟之校正刊行(初刊1161年、第二刊1197年、第三刊1203年)。傳入日本后受日本學者詳細研究,產生所謂"韻鏡學"。南宋張麟之《韻鏡序》說該書原名叫《指微韻鏡》。南宋鄭樵《通志·七音略序》說:“臣初得《七音韻鑒》,一唱而三嘆!”張麟之《韻鏡序作》又說:“舊以翼祖諱‘敬’,故為《韻鑒》。今遷祧廟,復從本名。”
全書共分43個圖。每個圖前頭有“內(外)轉第××開(合)”字樣(見圖[《韻鏡》內轉第一開])。韻目用 206韻, 說明當時音系離《廣韻》和它的派生體系不遠,可以歸併, 不用刪改。只有蒸登職德放在全書最後。推測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職德韻在閩南、客家兩種方言里收[t],客家方言蒸登也收[n],跟正統《切韻》音和粵方言收[]、[k]的不同。所以提出來放在最後。
韻鏡基本遵從廣韻體系,將廣韻二百零六韻分為十六攝,根據韻頭的差異(等呼)分為四十三轉:通攝(4轉)、江攝(1轉)、止攝(7轉)、遇攝(2轉)、蟹攝(4轉)、臻攝(4轉)、山攝(4轉)、效攝(2轉)、果攝(2轉)、假攝(2轉)、宕攝(2轉)、梗攝(4轉)、流攝(2轉)、深攝(1轉)、咸攝(3轉)、曾攝(2轉)。每張圖根據轉與呼命名為“內轉第一開”等。橫軸根據聲母分為七音,又根據清濁各分為四類。縱軸依廣韻韻目及四等安排。表中每格填以廣韻中音節的代表字,不存在的音節以圈表示。
1.以七音為經,以二○六韻為緯 七音按照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舌齒音(包括半舌半齒)的順序列於每一圖的上方。唇音含一組聲母“幫滂並明”,分別用“清、次清、濁、清濁”表示。舌音含兩組聲母“端透定泥”和“知徹澄娘”,分別同時用“清、次清、濁、清濁”表示;由於端組只與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韻相拼,知組只與二三等格子上的韻相拼,所以這兩組音不混。牙音含一組聲母“見溪群疑”,分別用“清、次清、濁、清濁”表示。齒音含三組聲母“精清從心邪”、“庄初崇生俟”和“章昌船書禪”,分別同時用“清、次清、濁、清、濁”表示;由於規定精組只與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韻相拼,庄組只與二等格子上的韻相拼,章組只與三等格子上的韻相拼,所以這三組音不會相混。喉音含兩組聲母“影曉匣雲”和“以”,分別同時用“清、清、濁、清濁”表示;“雲”與“以”均為清濁音,由於規定“雲”只與三等格子上的韻相拼,“以”只與四等格子上的韻相拼,所以“雲”與“以”不會相混。舌齒音含兩個聲母“半舌”與“半齒”,均用“清濁”表示,在右者為“半舌”,在左者為“半齒”。?二○六韻按照平上去入四聲置於每一圖的左方,每韻居一欄,每欄又分為四個格子,一韻之中所包含的韻母就是通過這四個格子表示的。第一格為一等韻,第二格為二等韻,余類推。根據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類別將二○六韻歸為43圖。43圖是分開合的,分別稱作“內轉第一開”、“內轉第二開合(應為合)”等;如果不分開合,則可並為25組,這25組就是十六攝的前身。
2.依圖列等 將一圖內所含韻母總體上分析為四類,稱作四等,分置於四格。例如“外轉第二十五開”這一圖共有“豪爻宵蕭”四韻,各含有一個韻母,依次定為一二三四等韻,分別置於第一二三四等格。當一圖內所含韻母不足四等時,所缺音節用“○”補充。例如“外轉第十三開”一圖共有“咍皆齊”三韻,各含一個韻母,分屬一二四等韻,本圖無三等韻,三等格上的空位用“○”補充。當圖中某韻含有兩個以上的韻母時,這些韻母所組成的音節各依其等分列於相應的格位,例如“內轉第一開”,東韻含有兩個韻母,分別屬一等韻和三等韻,和一等韻組成的音節列於一等格,和三等韻組成的音節列於三等格。
3.假二等與假四等的安排 齒音一欄中的精組聲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韻相拼,庄組聲母可以和二三等韻相拼,章組聲母只和三等韻相拼。這三組聲母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可以和三等韻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個,安排不下。處理的方法是:規定章組與三等韻所拼的音節居於三等格;庄組與三等韻相拼的音節居於第二格,這叫做“假二等”,例如“內轉第六開”中“脂”韻欄第二格齒音下的“師”字;精組與三等韻相拼的音節居於第四格,這叫做“假四等”,例如“內轉第六開”中“脂”韻一欄第四格齒音下的“咨、郪、茨、私”四字。
4.重紐的安排“支脂祭真仙宵侵鹽”等八個三等韻遇唇、牙、喉音被分成兩類,一類與舌齒音所拼的音節同處於三等格,一類處於四等格。例如“內轉第六開”中平聲欄唇音與脂韻相拼的音節被分成“悲丕邳眉”與“紕毗”兩類。前一類與舌齒音下的音節同處於三等格,后一類處於四等格,這就是所謂重紐。重紐的音值在今天看來一般是沒有區別的,但在製圖的當時可能有一定的差別或理由,所以被分成了兩類。
1.展示中古音系
《韻鏡》所列圖表類似於今天的聲韻配合表,它以七音為經,通過“清、次清、濁、清濁”等術語將七音中所含的聲母區分開來;以二○六韻為緯,通過四個格子將韻中所含的韻母區分開來。在聲、韻交叉處便是音節代表字。這樣就將中古漢語的聲韻調(韻本身包含聲調)及其配合規律展示出來。詳見下頁所附《韻鏡》影印件。
2.幫助正音
《韻鏡》中的每一個音節都是標準音,因此根據《韻鏡》便可以校正讀音。例如對韻書中的反切如果把握不好,即可從《韻鏡》中查到其音節代表字,通過音節代表字就知道了其聲母及所屬韻和等呼。
3.方便練音
《韻鏡》相當於一個完備的音節表。它代表了所有漢字的讀音,因此,只要熟讀《韻鏡》中的每一個音節,便可以以簡馭繁地掌握所有漢字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