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解
詞語
覺解,漢語辭彙,釋義為覺悟、了解,是人生境界的一種評判方式。
“覺解”即覺悟、了解,這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東西。
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是在馮友蘭大師的《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他認為人生的境界,不能僅看你做什麼,而要看你對此的認識。我覺得把它解釋為動機也行。如扶一個老人過馬路,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做,但境界是不同的:大傻子有看到人就扶的習慣,他也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扶,為什麼扶,你問他,他傻傻一笑,毫無意識,即無覺解,這是自然境界;小學生扶老人,你問他,他說這樣做是好孩子,老師會表揚。馬屁精認出老人是領導他娘,乖孫子一樣去扶,並說我是某某某,是為了巴結上司,這都是功利境界。而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而是覺得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了甚至不想讓人知道,別人知道了謝他,他很難為情,因為他懂得“善欲人見,不是真善”,那就進入道德境界了。更高的還有天地境界,一般人是難以企及的。
懂得覺解
懂得覺解,真的有助人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們常人大都處在功利境界,其實功利境界並不一定都是低下的,比方我想當一個好老師,得到別人的認可和領導的表揚,這種功利目的可以引導人向上、向善邁進。但一旦為了功利而違背了準則,損害了別人,那就是惡。所以說想當將軍的士兵,想超越別人的運動員,想出名的演員,想發財的商人,想建功業的官員,並不應去指責。這種功利心引著整個社會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但如果不擇手段,損人利己,那就該唾棄。一個商人他想賺錢,他可以提高服務質量,講究信譽,用新技術降低成本,但制假販假,欺行霸市,就法理難容。理解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向更高的道德境界邁進。一個好商人營了利,知道同情弱者,扶貧濟危,幫助同行,富有人情,且從中感受到快樂。他就已在超越功利而向上提升了。
“覺解”作為一個哲學概念通常可以被理解為“覺悟、了解”的意思,馮友蘭先生認為這正是區別人於動物的東西,沒有覺解,或覺解甚少,人生境界就低;反之,人生境界就愈高。因此哲學的這種“覺解”活動要達到的目的便是在實踐中提高人的“境界”。那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在實踐中提高自身覺解能力,提升自我人生境界呢,我認為這個命題值得全人類不斷思考,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