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洛煤礦
中國以煤礦為主業的企業
原義馬礦務局宜洛煤礦,現為義煤集團義絡煤業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宜洛煤礦重組為義煤集團義絡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宜洛煤礦有著60多年開採歷史,是義煤集團服務年限較長的礦井之一。公司註冊資金8000萬元,佔地面積1444畝,現有員工2449人,離退休人員4600多人,屬國有大型企業。
宜洛煤礦年生產能力約80萬噸,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噸/年,生產煤種為焦煤,發熱量在5200大卡左右,質量穩定,主要用於電力行業。截至2012年底,礦井地質儲量為1536.2萬噸,可采儲量為833.5萬噸。
宜洛煤礦位於洛陽市區西南,宜陽縣境內,距洛陽市3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0′16″,北緯34°35′36″。宜洛煤礦毗鄰縣城,南依錦屏山,北臨洛河,山青水秀,風景優美。該礦有煤礦鐵路專用線和洛宜鐵路進而與隴海鐵路、焦柳鐵路接軌,南閆公路、鄭盧公路、洛宜公路縱橫貫穿礦區,交通十分便利。
河南宜洛煤礦寒武系地層中岩石類型較全,沉積構造發育。主要岩石類型有:鈣質石英砂岩、含海綠石鈣質石英砂岩、紋層狀泥灰岩、淀晶砂質粒屑灰岩、鮞粒灰岩、豆粒灰岩、骨屑灰岩、砂屑灰岩、迭層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凝塊石灰岩以及紋層狀白雲岩和鮞粒白雲岩等。沉積構造有紋層構造、薄互層層理、羽狀交錯層理、沖洗層理、中小型交錯層理及粒序層理、波痕、乾裂、雨痕、鳥眼構造、沖淤構造、潮渠以及迭層構造、蟲跡和包卷層理。
宜洛煤礦以錦屏—楊店大斷層為界,其北為大片第四系沉積,其南為一北西—南東向的大向斜。向斜的北翼自北而南,依次出露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層。
始建於1907年的宜洛煤礦,是一座“紅色煤礦"。
1936年,中共宜陽縣地下黨組織派中共黨員馬超林到宜洛礦區,以小職員的身份進行地下黨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部就設在洛陽,司令長官衛立煌撥款修建了一條從宜陽到洛陽的輕便鐵路,向隴海鐵路的機車和洛陽電廠送煤,當時大量的抗日部隊和物資從隴海鐵路運到前線。地下黨積極組織工人加快生產,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抗日戰爭期間,黨的地下工作者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抗日主張,擴大黨的影響,壯大黨的力量。
1939年,宜陽縣黨組織又派張祥石到宜洛礦區,以開飯館做掩護協助馬超林開展工作。地下黨多次組織工人進行罷工鬥爭,增加了工人工資,改善了勞動條件。
解放戰爭期間,陳賡兵團進入豫西,工人們把解放軍當成自己的親人,主動到敵後為解放軍買食品,協助解放軍和黨組織在礦區追殲廟道、土匪和舊護礦隊等反動勢力,搜挖出了資本家埋在地下的機器和武器,為礦山的順利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8月,洛陽行署派員接管宜洛煤礦,在組織恢復煤炭生產的同時,逐步調入部分黨員幹部和工人。
1949年9月5日,中共宜洛煤礦黨支部委員會成立,孫繼賢任支部書記。
1950年2月27日晚6時45分,宜洛煤礦一礦井內,突然閃現一團火球,正在挖煤的工人們來不及躲避,火球瞬間爆炸。巨大的震蕩使得周邊煤塊紛紛塌落,很快堵塞了煙霧瀰漫的礦坑和巷道。突如其來的災難,造成174名礦工死亡,39人受傷;周恩來總理親自召開會議,成立專門小組,研究處理這一事故;從河南省政府到事發煤礦班組,10餘名主要領導和相關人員受到嚴厲處分,其中兩人被槍決。對此,官方給出了“這是新中國成立不到半年發生的第一起最大、最重、最慘痛的安全責任事故”的定論。那時,我國傷亡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尚未建立,“宜洛礦難”成為事故責任追究的範例。
歷經五十多年風風雨雨,宜洛煤礦於2001年6月被國家實施政策性破產。
經過重組、改制,於2005年6月正式掛牌成立義馬煤業(集團)宜陽義絡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宜洛煤礦改製為義馬煤業(集團)宜陽義絡煤業公司后,公司按照“做精做強煤主業,三年總量二百萬”的戰略目標和“團結、拼搏、創新、務實”的企業精神,堅持高起點,邁大步,大發展,原煤產量由2002年的30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66萬餘噸,連年實現安全生產,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上繳稅金6300多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截至2008年6月底,安全生產周期突破了1700天。
義馬煤業(集團)宜陽義絡煤業公司先後被省煤炭局授予“特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省級文明煤礦”,被洛陽市授予“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先進單位”、“模範職工之家”、“市級文明單位”,被集團公司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單位”、“五好黨委”、“五好黨組織”、“好班子”、“文明單位”,被宜陽縣授予“環保目標完成先進單位”、“文明單位”、“工業發展先進單位”、“綠色企業”、宜陽縣區域經濟發展“功勛企業”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