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耳犬
黃耳犬
《述異記》載:陸機(徠公元261-303年,魏晉時期著名詩文作家和文學理論家,字士衡,昊郡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少時,頗好獵,在吳,有家客獻快犬日黃耳
機任洛,常將自隨。此犬黠慧,能解人語。又常借人三百裡外,犬識路自還。機羈官京師,久無家問。機戲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馳取消息否?”犬喜,搖尾作聲應之。機試為書,盛以竹筒,系犬頸犬出馬日路,走向吳,飢則人草噬肉,每經大水,輒依渡者,弭毛掉尾向之,因得載渡。到機家,口銜筒,作聲示之。初家開筒,取書看畢,犬又向人作聲,如有所求。其家作答書,內筒,復系犬頸。犬復馳還洛。計人行五旬,犬往還才半。后犬死,還葬機家村南二百步,聚土為墳,村人呼之為“黃耳冢”。
又《松江府志》亦有記“黃耳冢”:在府城南。機有快犬日黃耳。性黯慧。能解人語。隨機入洛。久無家問。機作書。以竹筒系犬頸。令馳歸。復得報還洛。
后葬此。由此在中國民間廣傳為《忠狗送信》的故事。
如今上海到洛陽的公路距離超過1000公里,“黃耳”在一千多年前只用半個多月的時間跑個來回應該當得“神速”而字,堪稱最早的“快遞員”了吧!到了唐代,詩人李賀還為之在《同沈駙馬賦得御溝水》一詩中提及:“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遜秦”。元代張翥也在《余伯疇歸浙東簡郡守王居敬》中贊道:“家信十年黃耳犬,鄉心一夜白頭烏。”
黃耳犬
黃耳傳書 (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解 釋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亦作“黃犬書”、“黃犬寄書”、“黃犬傳書”。
出 處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為常。”
陸機少時,頗好遊獵。在吳豪盛,客獻快犬。名曰:“黃耳”。機后仕洛,常將自隨。此犬黠慧,能解人語。又嘗借人三百裡外,犬識路自還,一日到家。機羈旅京師,久無家問,因戲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馳取消息不?”犬喜搖尾作聲應之。機試為書,盛以竹筒,系之犬頸,犬出驛路,疾走向吳……徑至機家,口銜筒作聲示之。機家開筒取書,看畢,犬又向人作聲,如有所求;其家作答書內筒,復系大頸,犬既得答,仍馳還洛。計人程五旬,而犬往還才半月。后犬死,殯之,遣送還葬機村,去機家二百步,聚土為墳。村人呼為黃耳冢。
1.陸機:西晉文學家
2.任洛:在洛陽做官
3.黠慧:聰慧
4.羈:停留
5.家問:家中的音訊
6.齎:帶著
7.噬:咬
翻譯:陸機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遊玩打獵。他家是吳郡的豪門大族,門客獻給他一隻跑得很快的狗,名叫“黃耳”。陸機後來到洛陽做官,常把這隻狗帶在身邊。這隻狗非常機靈,能聽懂人話。陸機曾把他借給住在三百里之外的某人,這條狗(居然)認識道路,自己跑了回來,只用一天時間便跑到家。陸機寄居在京城,很久沒有家中的書信,於是對這隻狗開玩笑說:“我家斷絕了書信,你能不能帶著我的書信跑回去取消息?”狗高興地搖動尾巴,吠叫著表示應答。
陸機就試著寫了一封信,用竹筒裝著,系在狗的頸子上。狗走出家門在驛路上一路奔跑到吳地……徑直到陸機的家,口銜竹筒叫著,要家人取看。陸機家人打開竹筒取出書信,看過之後,狗又向家人吠叫,好像要求家人回信。陸機家人就寫了回信放置竹筒內,又系在狗的頸子上。狗得到回信之後,又從原路奔回洛陽。算計人的行程還要五十天,可是黃耳往返才用了一半時間。後來狗死了,陸機就用棺木將它運回村中安葬,離陸家兩百步,堆土作墳。村中的人都叫黃耳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