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雪崩效應的結果 展開

雪崩效應

管理學術語

在密碼學中,雪崩效應(avalanche effect)指加密演演算法(尤其是塊密碼和加密散列函數)的一種理想屬性。雪崩效應是指當輸入發生最微小的改變(例如,反轉一個二進位位)時,也會導致輸出的不可區分性改變(輸出中每個二進位位有50%的概率發生反轉)。

文獻解釋


所謂“雪崩效應”是指信息在沿供應鏈傳遞中其波動會被依次放大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之中有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也稱“牛鞭效應(BullwhipEffect)” 。
雪崩效應就是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狀態也是加密演演算法的一種特徵,它指明文或密鑰的少量變化會引起密文的很大變化。對於Hash碼,雪崩效應是指少量消息位的變化會引起信息摘要的許多位變化。

形象解釋


登山時,決不能順著山邊扔石子兒。一是有擊中別人的危險,一枚從數千英尺落下的小石頭,破壞力相當驚人;二是有可能引發雪崩,一枚不起眼的小石子兒,頂多只能撞動幾塊差不多大小的石頭;但只要有足夠數量的石頭翻滾起來,用不了多久,大塊大塊的岩石也會鬆動下滑。於是乎,這一顆小小的石子兒,就能引發一場雪崩。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好比就是水滴石穿、蝴蝶效應,說的都是一個小因素的變化,卻往往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以至於最後改變整體結構、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現在,把這個原理適用於商業和技術領域,它同樣能得到類似的效果—商業和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結構和體系,當人們適當地拆散其結構,並予以重新組合,便能釋放出猶如雪崩般巨大的能量。雪崩把舊有的產業體系打得粉碎,甚至,有時候乾脆讓整個產業消失。在雪崩的巨大壓力下,商業與技術之間固有的聯繫被徹底中斷,不得不接受新的改造和整合,其最終將引爆一系列創新的革命,這就是“雪崩效應”。

範例


例如,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分享信息的方式;網路電話有可能完全替代傳統電話系統;開源軟體最大程度消除技術壟斷,迫使整個軟體行業展開競爭,不斷前進……技術的變革帶給了人們全新的感官體驗,大大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品質,進而直接促進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例如,2010年夏季,一番故弄玄虛后,勒布朗波什最終選擇投奔邁阿密,和韋德聯手組成了也許是NBA歷史上最恐怖的三巨頭。客觀的說,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勒布朗的這個決定,很可能成為打破聯盟實力均衡的“罪魁禍首”。
畢竟,熱火的“三巨頭”都是戰力排在聯盟前十的球員,甚至有兩人都是聯盟前四的超級巨星。用這樣的組合擔任球隊的核心,只要不出現健康上的麻煩,那熱火奪冠應該是手到擒來。換句話說,詹姆斯和波什加盟邁阿密,這讓未來幾個賽季的總冠軍之爭失去了足夠的懸念。
還需要指出的是,“三巨頭模式”還會造成另一個很負面的效應——角色球員尾隨效應。奪得總冠軍戒指並非只是球星們的理想,那些角色球員們同樣渴望總冠軍戒指,這就導致了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去熱火這樣的球隊“抱大腿”。可以想見,如果尼克斯明年也組建三巨頭的話,那同樣會引發正在熱火上演的“抱大腿效應”。
球星們過分集中,勢必會導致30支球隊的實力出現嚴重不均,那些失去了核心球員的球隊的球市,必將會遭到嚴重的打擊。一旦球迷們的籃球熱情遭到打擊,那長此以往,對NBA的危害或許是毀滅性的。

太陽能電池的雪崩效應


太陽能電池“雪崩效應”
太陽能電池“雪崩效應”
2010年,荷蘭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為納米半導體晶體中的電子“雪崩效應”(avalanche effect)找到了確鑿的證據。該結果有望為開發經濟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鋪平道路。
太陽能電池承載著未來大規模電力生產的希望。然而,目前的太陽能電池受到多方面限制,比如相對較低的產電效率(一般為15%左右)和較高的製造成本。一種可能的改進就是,利用半導體納米晶體(semiconducting nanocrystals)來製造新型太陽能電池。在傳統太陽能電池中,一個光子只能精確釋放出一個電子,這些自由電子保證了電池的正常產電工作。釋放的電子越多,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就越高。
然而,在一些半導體納米晶體材料中,一個光子可以釋放出兩到三個電子,這也就是所謂的“雪崩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太陽能電池理論上的最大效率可以達到44%。此外,它們的造價也會更便宜。
實際上,在2004年,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首次測量了雪崩效應。不過從那時開始,科學界就對雪崩效應是否存在、以及這些測量的價值提出了懷疑。
領導最新研究的是荷蘭代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和物質基礎研究基金會(FROM)的Laurens Siebbeles教授。他和同事證實,硒化鉛(PbSe)納米晶體中確實會發生雪崩效應。不過,這種效應並沒有之前猜想的那麼大。由於研究人員利用超快激光方法進行了更加認真細緻的測定,因此新的研究結果或許更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