盅碗舞
盅碗舞
它的形成,與元代《倒喇》戲不無關係,《歷代舊聞》注云:“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燈起舞”,足見其歷史悠久。對此,清陸次雲在他所作“滿庭芳”一詞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汀竹,擊節堪聽。旋復迴風滾雪,搖絳卉,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其溫雅婉約的技巧,可見一斑。
根據流行於內蒙古伊克昭盟的民間舞“盅碗舞”,以及“頂碗舞”和“酒盅舞”改編加工創作。原民間舞為牧民在歡宴、敬賓時,酒酣興濃時,即興而舞。改編后的《盅碗舞》,表演者身著鄂爾多斯地區婦女服飾,頭頂三至四個瓷碗,雙手各持一對瓷酒盅;舞蹈時,頭部沉穩、上身端莊,碗與頭似為一體,雙手擊打酒盅、甩腕揮臂,動作剛柔相濟、灑脫優美。舞蹈的高難技巧動作如連續快速“平轉”、“碎抖肩”等,表現出舞者具有的技藝水平。該舞生動地刻畫出蒙古族婦女端莊而熱情、柔美又豪爽的性格特徵。
盅碗舞
舞蹈體現了蒙古婦女勤勞、樸實、純潔、活潑的性格和喜悅心情。現發展成為集體舞,深受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