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語

巴宰語

巴宰語(Pazeh;Kulon-Pazeh;巴則海語)是台灣巴宰族人所使用的語言,為台灣原住民語言之一種,屬於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第1群,與泰雅語(Atayal、Tayal)並列。巴宰族(Pazeh;巴則海族;拍宰海族)為台灣原住民之一支,分佈於台中豐原、神岡。

鏈接


后里附近較靠內陸的區域,約略位置是以豐原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東到東勢角(今東勢),南至潭仔墘(今潭子),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一帶。在劃分下,巴宰族亦屬平埔族一族系,最大特徵是成人身高比一般南島系原住民高,約在170cm 以上。

現狀


聯合國最近列出199種世界「處境危急」語言,所謂處境危急,就是會說的人很少,其中「極度瀕臨危急」的語言約有18種,會說的都不到十個人。台灣也有幾種瀕臨滅絕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其中一種巴宰語,只剩一位巴宰族長老、96歲的潘金玉會說了。
台中
台中
巴宰族人亦如邵族人一樣,都已被台灣閩南人同化,人種幾已全部混入漢族圈裡,使用閩南語為主要族語。2006年全世界唯一會講巴宰語的巴宰族人為南投埔里“潘金玉”女士。1914年出生的潘金玉,這幾年全力投入「巴宰語」的復甦運動。她幾十年來日常生活幾乎全部使用閩南語,因為少有人能用流利的巴宰語來跟她對話。 2001年潘金玉協助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壬癸院士、及日籍學者土田滋編纂全世界第 一本的《巴宰語詞典》。目前南投埔里愛蘭教會每星期六上午都有在教授巴宰語。

相關關係


巴宰語與噶哈巫語二者可互通。之間還是有部分語音的差異性、與一些表達法上的微異,比如:巴宰語有捲舌音 " r";而噶哈巫語用齒后音 " l" 替代、或省略 " r"。大部分的語句相似,句型上只有些微的分野。或許二者有如賽德克語里的“德克達雅語”與“德路固語”之別。巴宰語現行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比如:"家園"寫為:"xumak a ribu"。

歷史


十七世紀荷蘭殖民時代以前台灣原住民語言沒有任何書面記錄,因此只能用語言學的方法推測早期歷史。道卡斯語、巴布薩語、巴布拉語、洪雅語之間的關係較近,彼此從同一語言分化出來的時間可能不到1000年。巴宰語與這些語言的關係比較不清楚。與前四者相比,巴宰語與賽夏語的關係較近。因此巴宰語與賽夏語的共同祖語跟前四者的共同祖語彼此分化的時間又要更早。
巴宰族原分佈在台中內陸一帶。1804年潘賢文率領部分道卡斯、巴布拉、巴布薩、洪雅、巴宰族人遷至宜蘭。1814年發生郭百年事件,埔里原住民勢力衰退。1823年,埔里的原住民為求自保,邀請包括巴宰族在內的平埔族人遷入埔里。
對於巴宰語的研究是從十九世紀開始的。最初幾位研究者是Steere(1873年)、伊能嘉矩(1897年)、小川尚義(1923年)。當時使用巴宰語的人還很多。Steere紀錄了辭彙表與28個句子。伊能嘉矩紀錄了一篇文本與一些辭彙。小川尚義紀錄的辭彙表較長,並且根據他所收集的句子,作出了初步的語法分析。伊能嘉矩與粟野傳之丞的《台灣蕃人事情》(1900年)指出巴宰族已漢化,但仍使用巴宰語,並將之划入平埔族。
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研究者包括土田滋(1969年)、Ferrell(1970年)、李壬癸(1978年)。這個時候,巴宰語只剩下一些年紀較大的人還記得。土田滋紀錄了兩篇短的文本、兩篇長的文本、及大量辭彙。Ferrell紀錄了一些基礎辭彙、對話、及構詞型態。李壬癸紀錄了一些辭彙、一些文本,並做了初步的格記號系統的分析。
2010年5月時,巴宰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列為世界上最瀕危的18種語言之一,巴宰語當時在全球只有一位使用者的情況已維持多年。
對於這樣的說法,2010年5月南投縣巴宰族文化協會理事長潘文輝說,聯合國沒有深入調查,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這幾年來巴宰族人在專家學者的協助下,現在小孩加大人至少有10多人會說巴宰語,已經不是只有一位耆老會說族語的情況了。
2010年,潘金玉去世,巴宰語消亡。巴宰語目前並無第一語言使用者,但有語言復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