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VIVA無線新媒體創始人兼CEO

韓穎,男,國籍中國,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為VIVA無線新媒體創始人兼CEO。

人物經歷


韓穎:VIVA無線新媒體創始人兼CEO韓穎於1987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后留校任教,曾任首都師大團委書記。
韓穎圖片
韓穎圖片
1995年參與創業亞信科技,從事電信運營商的用戶計費系統軟體平台開發,1999年亞信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亞信是目前位居全球信息領域排名第二位的公司。
1999年,韓穎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鐵道部、廣電部四家股東的邀請下參與創業中國網通,任副總裁。2003年成立中國網通集團,韓穎出任中國網通北京公司副總裁,管理3.8萬員工和300億的收入。2006年韓穎先生第三次創業成立北京維旺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韓穎先生2005年畢業於長江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社會任職


韓穎還擔任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上海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央視網首席顧問;中國電子學會寬頻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網吧協會會長、北京市動漫產業聯盟副會長、APEC中小企業服務聯盟企業家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

人物事件


文化人的科技賬

如果說VIVA(維旺明)無線新媒體的當家人韓穎是文化底蘊最為濃厚的IT創業家之一,此話並不為過。
韓穎接受採訪
韓穎接受採訪
走進這間位於德勝門的VIVA創始人兼CEO辦公室,中西文化撞擊出的絢麗火花強烈衝擊著記者的視線。一身中式服裝的韓穎置身在古香古色裝潢房間中,與其收藏的老式鐘錶和傢具相得益彰;如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個喜歡左手握著星巴克,右手捧著iPad,一手打造出多片新藍海的IT奇才,此刻正在入神欣賞的居然是國粹京劇。
“我其實就是一個矛盾個體,天生喜歡京劇、國學這些傳統古典的東西,又十分推崇新奇、改變、挑戰所帶來的刺激。我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思想前衛的傳統中國人。”健談的韓穎率先向記者拉開了話匣。
中文系出身的韓穎自畢業后便留校任教,曾任首都十大團委書記的他卻在8年的殷實穩定生活后毅然辭職從商,投身到昔日的“中國第一網”亞信科技,並成功將其打造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隨後創辦中國網通的經歷令韓穎再度走上了官路,然而行政級別已達副局級的他卻再次棄掉光環,走上了如今這條毫無經驗可循的“三度創業”之路。
“學中文出身,做了一圈網際網路,現在專註手機新媒體,其實就是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對於當下從事的新鮮事物,韓穎有著自己的見地——用科技傳播文化。在韓穎這個自稱文化人的這筆科技賬中,昔日其為之奮鬥與追求的科技與技術,如今已退身為工具,目的在於承載文化。

創業家的生意經

韓穎這個聽起來有些“虛”,做起來卻很實際的無線新媒體,如今正在籌備再度融資。
“這幾年我們一直有收入,並不是純燒錢,而如今看來,今年的VIVA已經日趨成熟,到了再度發力,更深入地進行媒體合作及市場推廣的時期,坦白來說,我們也需要錢。”韓穎毫無保留地向新金融記者透露,VIVA當下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之所以說是再度融資,顯然這已不是韓穎第一次從投資者口袋中掏錢了。事實上,早在2009年,創業不足兩年的
韓穎出席活動
韓穎出席活動
VIVA就已經成功圈走了高原資本、法國VENTECH基金以及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的1000萬美元。而正是當時的這筆資金,順利將VIVA扶上快車道,為奠定今日之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如今時隔3年,韓穎再次向風投伸手的舉動,不由得令外界將VIVA的上市提上日程。只不過,這終究只是一場皇上不急太監急的戲碼,韓穎當下似乎並沒有這個打算:“我沒有考慮過上市,我只想扎紮實實地做上幾年,先把企業做好再考慮(上市的時間)。”按照韓穎的說法,盈利留下來是沒有用處的,賺錢就要再投入,不夠就要去融資。因而,此次融資不是為了把企業推向資本市場上去賺更多的錢,而是為了在真實市場中花更多的錢來換取更多的用戶和獲取更好的用戶體驗,為日後水到渠成地完成每一個環節來作鋪墊,當然,這環節中自然包括上市。
的確,韓穎是個求穩之人,自2007年公司成立以來,其一刻沒有忘記要率先將VIVA的運作模式梳理清晰。
雖然經歷過不知到底要做什麼的階段,但如今的韓穎用“手心手背”便可說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一面叫無線新媒體,翻過來則叫做數字出版與發行,後者承擔內容,前者充當媒介。VIVA就是這樣一個周旋於用戶、媒體、運營商、手機廠商之間的手機新媒體平台,用手機新媒體打破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把大眾傳播延伸到24小時1米範圍內的個眾傳播。
說得更為考究一些,韓穎是把VIVA打造成了一個產業鏈條:VIVA手機雜誌支撐平台(OMP)提供了一套生產雜誌、運營雜誌、渠道推廣、數據統計分析、雜誌廣告投放的解決方案。平台基於文章組成雜誌的理念生產雜誌,以分內容推送到不同終端的方式運營雜誌,終端可以通過推薦熱文的方式引導用戶閱讀雜誌;平台定義了一套被業界認可的雜誌格式——Vmag,制定了一套嚴謹的雜誌生產製作流程,統一製作,統一管理,統一分發。雜誌一次生產,多種終端同時使用,雜誌一旦製作完成,可以在手機客戶端、WAP、Web同時展現。並自動生成適配各種主流手機操作系統(如SymbianWindows MobileAndroidiPhoneJava等)的單本雜誌。
“我對創業的理解是,一定要做一件對別人有意義、有幫助、能帶來方便或者快樂的事情。在我看來,所有的生意無非就是完成兩件事,要麼讓人‘懶’,要麼讓人‘high’。”韓穎表示,很開心自己正在做著這樣的事情——“懶”表現在人們可以不用去買報刊雜誌,只需上網便可讀到同樣精彩的文章、深度的報道;“high”則在於滿足閱讀、增加知識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娛樂元素、精神享受。
值得慶幸的是,韓穎的想法得到了外界認同。自公司成立以來,韓穎和他的VIVA大小獎項拿到手軟,4600萬的用戶量令VIVA牢牢坐穩無線新媒體行業狀元寶座的同時,每天仍有十幾萬新增用戶湧入,幾乎每一周便會新增用戶100萬。
然而,面對各種讚譽,韓穎似乎並不著意。其時刻告誡自己,低調是創業家的必備素質,而自己則永遠都是那個勤奮的文化人。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亦不變。

文化人的商業路

韓穎之所以以文化人自居,皆因其在學校一“泡”8年的日子。事實上,這段與今日事業貌似毫不相干的經歷,正是其發跡的開端。
韓穎畢業后留在首都師範大學任教他,他的學校時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思想啟蒙的十年,朦朧詩、郁達夫散文、意識流小說、西方哲學思潮,從薩特到尼采,從弗洛伊德到布萊希特,韓穎無所不讀。“不僅如此,我還去農村做過老師,許多有著歷史意義的事件我也親身經歷過,這些有意思的經歷為我創業帶來了積澱。”韓穎坦言。
更為難得的是,曾任校團委書記的韓穎受到了做企業必備的各種啟蒙。如今在全國大學生管樂團中首屈一指的首都師範大學管樂團便是韓穎當初一手創辦的。而這些學生工作的開展,不但提升了韓穎的組織能力,更為其提供了與老藝術家接觸、交流的機會,連如何與政府、媒體打交道“商業課程”,韓穎都是從當時學會的。
如今說來,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大多算是社會的驕子,尤其有著校團委書記經歷的人,如今大多在軍政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得不說,當時的韓穎是令人羨慕的,然而這個外表冷靜,沉穩得不能再穩的內斂青年,卻出人意料地拋下8年來辛苦掙來的一切,選擇了創業這條未知路。對當時還未出過校園的韓穎來說,這的確算得上白手起家。
“我承認我是個傳統的人,但是我不喜歡有框框,不喜歡被束縛,總是對前衛的東西充滿好奇和憧憬。”在1995年,辭職創業確實是個前衛的事情,網際網路行業則更是時髦的玩意。韓穎“一不小心”就完成了兩件新潮事——創辦亞信科技,從事電信運營商的用戶計費系統軟體平台開發。
這段商業試水經歷無疑成了韓穎的商業第一課,其不僅學會了如何運作企業、如何投入到網際網路行業;還實現了從思想上管人到從目標上管企業的蛻變;而在懂得了價值、利潤、效益后,也明白了如何進行經營計劃與分解目標。
在韓穎和夥伴們的努力下,亞信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韓穎也迎來了其商業路途中的高峰,當然,嚴謹說來,應該叫做第一個高峰。
韓穎的第二個高峰是在中國網通實現的。1999年,隨著亞信一起聲名大噪的韓穎被政府內一批思想前衛的人看中,欽點其成為中國網通的創始團隊,參與國家新項目的建設。然而,在與中國寬頻一起走過了從無到有的十年後,行政級別已達副局級的韓穎再次放棄了官途。理由與當初離開學校時如出一轍:“我天生就不是一個喜歡在安逸環境里過日子的人,官和錢對我來講不是主要訴求,我的訴求是做我希望做的事情。”
於是,“電信運營”老兵變身“移動互聯”新兵,這才造就了今日的VIVA。

新媒體的未來局

如今的VIVA往往被冠以“黑馬”之名,這意味著,早期的VIVA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畢竟,這個新興行業在當時並沒有現成的商業模式可供借鑒,卻有多家企業同時盯上了這個領域。
“一開始VIVA曾走過一段彎路。”回望VIVA軌跡,韓穎把其歸納為三個階段:VIVA的第一個產品是手機上的通信軟
韓穎創辦的VIVA無線新媒體之一——雜誌
韓穎創辦的VIVA無線新媒體之一——雜誌
件,類似如今的網路電話。這個明顯帶有電信行業定性思維的產品在一年內為VIVA帶來了十幾萬用戶的同時,也帶來了900餘萬元收入。儘管隨著網路運營商話費價格的降低,VIVA首個業務產品的空間愈來愈小,但這著實帶來了在手機上開發產品的經驗。
隨著此後手機客戶端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慢慢出現,VIVA開始了以手機視頻為主的多媒體業務。並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與中央電視台合作開發客戶端,成為第一個用手機進行奧運會視頻播放的企業。雖然新業務模式的探索亦讓韓穎賺到了一些錢,然而韓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決定放棄,理由有二:一是以VIVA當時的資質來看,拿到國家發放牌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二是手機視頻這一性價比並不足夠高的產品在短期內恐怕未必會被用戶廣泛接受。然而,手機資訊卻不同。
事實上,手機雜誌時代的來臨在當時已初現端倪。一方面,彩信的容量目前已增大數倍,包含的信息量已足以容納一份傳統報紙的內容,從技術上已不是問題;另一方面,國內有上千家雜誌社、出版商有著豐富的內容資源,如果包月,每月僅交5元或者10元,就可享受相應的對等流量服務,成百上千本正版雜誌和書籍便可任意下載和閱讀。至此,韓穎的無線新媒體帝國才正式駛入軌道。
雖說如今的韓穎可以娓娓道來這段歷史,但這一路走來,經歷的鬱悶、掙扎、苦痛,卻只有其自己知道:開發產品受阻、用戶體驗不佳曾困擾著韓穎繼續向前;在網通時還是坐等優秀人才“擠破腦袋”往裡進,在VIVA卻要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才招到的工程師來了又走;更為痛心的是,三段業務轉型期,原本積累的技術、手裡幾百萬的用戶一夜間便化為虛無。
“我相信所有的企業家都有過在陰雨角落裡哭泣的境遇。”韓穎坦言,幾年來,其幾乎和任何一家合作夥伴都經歷過交流、不暢、再交流,甚至是摩擦、矛盾,最後又坐下來交流,把合作推到一個新層面和高度的過程。
“之所以能挺下來,因為我是個‘笨人’。”不論到哪,韓穎從不去賭場,在其眼中,其並不信奉那種偶然發生的幾率事件,而是更願意靠一分耕耘換取一分收穫,“人間正道本就是滄桑,只要能一步一步把腳踩紮實,就算動作慢一點也無妨。”
不過,韓穎的穩紮穩打卻擋不住新媒體行業的前進步伐。根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市場年度綜合報告2011》顯示,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與網際網路用戶重疊率將超過70%,到2012年將逐步完成網際網路用戶向移動網際網路的遷徙。而來自《第五媒體發展行業報告》的預測則顯示,到2015年,中國市場手機用戶將達到13.8億,手機網民則將突破10.6億,滲透率接近77%。這些用戶都將成為“第五媒體”未來潛在的受眾群體,手機新媒體也將成為規模上的“第一媒體”。顯然,VIVA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