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自力

原中央候補委員

潘自力(1904年-1972年),原名潘自勵,又名潘鼎九。陝西華縣棗園村人。

先後擔任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后又任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和十九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國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等國特命全權大使。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霍縣“五七幹校”逝世。

個人履歷


潘自力,出生於一個富農家庭。17歲時,家裡曾威逼他棄學經營家業,他一氣之下投考陝西混成旅炮兵營當兵,因不堪忍受非人待遇,一年後又離開炮兵營,考入咸林中學。
1925年7月以後,按照黨的指示,他在陝西、河南進行青年和軍人運動。
1925年10月,黨派他到蘇聯學習,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6年1月,潘自力由團員轉為共產黨員。1926年冬,潘自力等從莫斯科動身回國。
1927年5月,他回到陝西,先後在長安、西安、渭南等地從事黨的工作。
1928年1月,任陝西省委書記。2月,他又被推選為出席中共六大的代表,赴上海開會。因會議改期,他向臨時黨中央彙報了陝西工作,接受了中央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以武裝起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指示后,即返回陝西。他向省委傳達了中央指示精神,向各地黨組織布置了發動農民武裝鬥爭的任務,並參加了渭華起義的組織和領導工作。
1928年11月,潘自力在西安被捕,在敵人的酷刑面前,毫無懼色,嚴守黨的機密。
1930年10月,他逃出敵人監獄。因無法接上黨的關係,遂受楊虎城資助,去法國留學。后輾轉英國、蘇聯,於1933年5月回國。
1935年1月,他歷經艱辛,於四川北部找到紅四方面軍,在總政治部任幹事,參加了長征。
1936年9月重新入黨,任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高級指揮科政治教員、中國抗日紅軍大學二科教員。西安事變后,奉調到西安任西北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組織部部長。後任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部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兼宣傳部部長。
參加了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晉察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參加了平津、太原、扶眉、蘭州等戰役,后隨部進軍寧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寧夏省委書記、寧夏軍區政委、寧夏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后,潘自力奉調到晉察冀軍區,先後擔任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后又任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和十九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
1955年起先後任中國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等國特命全權大使。
1956年9月被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文化大革命”中潘自力遭到殘酷迫害,精神上肉體上都受到嚴重摧殘,於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霍縣“五七幹校”與世長辭。他去世后,其夫人遵照他的遺囑,捐贈一萬元給其母校——咸林中學。

人物軼事


潘自力考入咸林中學時,魏野疇、王復生、王懋廷等進步教師在咸林中學任教,在他們的影響下,潘自力閱讀了《新青年》、《嚮導》、《中國青年》等革命書刊,熱烈追求新思想,並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社會問題。他還積極參加學校成立的讀書會、救國會、自治會、互助社、新劇團、講演會等有益活動,在這些組織和活動中,表現出自己出色的組織才能,因而被公推為咸林中學學生自治會會長,后又被選為縣學生自治會會長。
1922年至1923年春夏間,王復生老師與赤水職業學校創辦人,陝西黨、團組織創始人之一的王尚德聯繫,成立了青年勵志社,潘自力是成員之一。他們深入社會,組織講演團,到高塘、下邽等地,利用廟會和集會做宣傳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