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龍蔘薯

被子植物門百合綱薯蕷科薯蕷屬植物

穿龍蔘薯又名穿龍骨,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以根狀莖入葯。有舒筋活血、祛觀止痛的作用。能治療心絞痛、心肌硬塞、心力衰竭、高血壓並動脈硬化等疾病。

植物特徵


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根狀莖橫走,莖細長,纏繞於他物上。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廣卵形,先端銳尖,常3至5淺裂;雌雄異株,雄花序呈復穗狀;雌花序單一,下垂,綠黃色,果實卵形或橢圓形,在三寬翅,成熟后黃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習性


野生於山坡,林緣和雜灌木林中,適應性很強,耐嚴寒,適宜生長的溫度約15~25℃,生長初期要求氣溫稍低約8~20℃,開花結果期,高溫(20~28℃)有提早開花和加速果實增長的作用,休眠期則適宜較低的溫度。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而以中等肥力的砂質壤土最好,土壤酸鹼度以弱酸至弱鹼性較為適宜。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宜選結構疏鬆,肥活的砂質壤土栽種,其次是壤土和粘壤土。又由於該植物對土壤水分不甚要求,故頗適合于山區坡地種植。在北方當春季地解凍后,深耕施肥,每畝施有機肥(雞、羊糞最好)3000公斤,草木灰15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磷酸二氫鉀30公斤,結合深翻土地30厘米施入。耙平后栽種。

繁殖方法

用種子或根狀莖繁殖。
(1)種子繁殖:春播先用60℃溫水浸種1~2天,播種前首先將種子與濕砂按1:1混合放於10℃以下溫度條件處理20天,然後將種子篩出播種。條播,溝距2~3寸,將種子均勻播於溝內,覆土約0.6寸,稍行鎮壓后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潮濕,約半個月出苗。用未經處理的種子播種,出苗遲,而且也很不一致。苗出齊后,待苗高3寸,生有葉片3~4枚時間去過密幼苗,到第二年春移栽,行距1.5~2尺,株距0.5~1尺。
(2)根狀莖繁殖:北方3月份,將根狀莖挖出,切成2~3寸的根段,每段應有芽苞1~2個,開溝,行距1.5~2尺,溝深約3~4寸,然後把根按1尺株距排放於溝內,覆土壓實,約10天出土,成活率95%左右。

田間管理

(1)搭架:當苗高30厘米時應及時搭架,可用2米左右長的竹竿和樹枝條作架枝,插在植株外側處,將4~5個相鄰的竹竿上端梆在一起,便於通風透光。當藤莖長到2~2.5米時要摘心。
(2)除草保墒:育苗期和定植后要經常鋤草保墒,乾旱缺水地區,地面要覆蓋20厘米厚的麥草或稻草,草上壓些土防風,也可覆地膜。在行間架底下可適當間作矮莖淺根耐蔭的半夏天南星等,抑制雜草生長,增加收。
(3)追肥:育苗期或幼苗期葉面可噴0.3%~0.4%尿素多次,從定植到翌年春,每畝開溝施入人糞尿(腐熟)2000公斤、草木灰1000公斤、磷酸二氫鉀50公斤。7~8月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3~4次,每天下午4時后噴施效果好。

收穫加工

種子繁殖需5年,根莖人工栽培需3年可開始收穫。秋末冬初挖出根莖,洗凈泥土,除去細毛根,直接送加工廠加工。也可去掉外皮及鬚根,切段,曬乾供藥用。根莖粗長,含土黃色皂素1.5%以上,質地堅硬的為佳。
穿龍蔘薯
穿龍蔘薯

產地


產於大別山白蓮湖畔,海拔600米,終年平均氣溫15.1攝氏度,氣候溫和、濕潤,土壤深厚、肥沃,諸多要素使該地形成一個純天然種植基地。

口感


穿龍蔘薯不僅聞起來香,吃起來口感介於芋頭和山藥之間,香糯綿軟。一口咬下,瞬間激發味蕾,喚醒記憶中最初的美好。本品種不同於常見的“菜山藥”,其藥理、滋養價值更為顯著,屬於“葯山藥”。與其他品種相比,本產品營養成分含量更高,而脂肪、澱粉等高熱量成分含量卻更低,是葯食同源譜系裡不可多得的珍品。

含量


蔘薯塊莖(根狀莖)營養豐富,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外,還有人體所需的十幾種氨基酸。獨有的薯蕷皂苷含量1.5%~2%,該成分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且穿龍蔘薯的澱粉含量比普通山藥低,因此可作為糖尿病患者的主食。穿龍蔘薯中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壁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壓患者、心臟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藥用價值


它們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是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食療的不二之選,且特有的薯蕷皂苷能有效降低血糖,是之無愧的“食中藥王”。除此之外,穿龍蔘薯憑其濃郁的香味、獨特的口感,又被稱作“葯中食皇”。配合其他食材,可以解決男性少精,弱精,性功能障礙,女性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婦科疾病,小兒食用,可以很好地預防尿床。

食用方法


煎湯,干品6-9g,鮮品30-45g或浸酒;烹飪,清蒸。外用:適量,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