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覺
子午覺
子午覺就是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據醫師介紹,冬季保證“子午覺”對於工作壓力較大的白領們非常重要。
子徠時是指晚11 點至凌晨1點,從中醫理論來講,這個時間段是“肝經循行時間”,如果肝功能失調會出現“胸脅滿悶、口苦咽干、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癥狀,所以白領們一定要注意儘可能在晚上11點之前就寢,達到養肝的目的。
子午流注
午時(11點~13點)"合陽"時間則要小寐,休息30分鐘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小時。即使不能夠睡覺,也應"入靜",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提神醒腦、補充精力。我們來看個實例:居住在熱帶和地中海地區的人,比居住在北美和北歐的人患冠心病的幾率要低,而前者恰恰就有午睡的習慣!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研究發現,24分鐘的午睡,能夠有效地改善駕駛員的注意力與表現。
而午時是“心經循行的時間”,如心功能失調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慌汗出,乏力,失眠健忘”等癥狀,所以白領們每天中午都應該抽出15分鐘時間小憩,達到養心的目的。
《活力睡眠》一書的作者馬思指出,午睡能有效地幫助人集中注意力,並作出正確的決定。午睡雖然不是主要睡眠,且時間較短暫,但它所產生的效應不容忽視。歸結起來,午睡至少有如下好處:
午睡后,大腦更好用、更靈活、反應更快,精力更旺盛,情緒更高。
午睡可緩解緊張,有效地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平衡,特別是對那些每天工作緊張的人。根據卡鐵爾大夫的理論,日常活動能使人分泌出產生細胞衰老的氧化物。因此,午睡時人可得到更好的保養,延緩衰老,緊張也得以緩解。
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統舒緩,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為健康"充電"。有午睡習慣的人,其冠心病發病率比不午睡者要低。且根據最近調查,每天午睡半小時可減少30%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因為休息期間,心臟消耗和動脈壓力都減少。
根據奇奧法羅教授的理論,有兩種人特別需要午睡,一種是很晚上床睡覺的人,另一種是早睡早起的人。不過,專家忠告,人們需要把午睡變成習慣。對那些每天不午睡的人來說,偶爾午睡不可取,因為會影響晚上睡覺。另外,午睡對經常失眠者也不可取,因為午睡後晚上就更睡不著。
首先,應盡量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中醫認為,“子午覺”為養生妙道,在這兩個時間段睡覺對人身體很有好處。“午”時是人體經氣“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陽。午覺只需在午時(11時至13時)休息30分鐘即可。“子”時則是人體經氣“合陰”的時候,有利於養陰,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慎用安眠藥。安眠藥雖能讓人睡著,卻保證不了睡眠質量和健康,很多人用了安眠藥后遭遇睡不安穩、頭昏腦脹、頭痛、心煩意亂、口乾、口苦、白天昏昏沉沉、心慌胸悶、出虛汗等諸多情況,影響了生活質量和自我感覺。
在高壓力高節奏的都市生活下,可以選擇服用有安神助眠功效的天然保健品。
處處重養生,助眠當安全,牢記這兩條健康法則,把匆匆前進的腳步放慢,重拾“子午覺”的黃金法則,保持午睡半小時,晚上11點入睡,以天然健康的方式入眠,不僅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狀態,還能保持肌膚健康,起到美容養顏的作用。
子時是肝膽休息時間段,如果此時熬夜的話,肝膽功能就會發揮不好,人體會因營養供應的不足造成白髮。
在古代的養生之道中,“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最為世人稱道。而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古人甚至把這稱為百年養生的三大法寶之一。
子午覺
午時是中午11時到下午1時,此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陰氣盡則寐”,所以午時也應睡覺。不過,陽氣盛時通常工作效率最高,所以午休以“小憩”為主,只要半個小時即可。因為午睡時間太長,會擾亂人體生物鐘,影響晚上睡眠。
睡子午覺還有幾個注意事項:1.天氣再熱也要在肚子上蓋一點東西。2.不要在有穿堂風口的地方休息。3.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膩的東西,因為這樣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變。4.午休雖是打個盹,但也不可太隨便,不要坐著或趴在桌子上睡,這會影響頭部血液供應,讓人醒後頭昏、眼花、乏力。午休姿勢應該是舒服地躺下,平卧或側卧,最好的是頭高腳低、向右側卧。
南懷瑾:平生鍾愛“子午覺”
徠現代醫學常識告訴我們,為保持正常體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時間為8小時左右。
世事總有出人意料之處。有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老人,則堅持每天只睡兩個時辰(即4小時)。令人詫異的是,他非但沒出現“睡眠虧空”,反而神康體泰,怡然得享高壽。他就是現已92歲高齡的名人大儒——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
何謂“子午覺”?簡言之,就是每天子時和午時按時入睡,其主要原則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南懷瑾曾經“語出驚人”:“根據我的體驗觀察,一個人真正睡著覺最多只有兩個鐘頭,其餘都是浪費時間,躺在枕頭上做夢……正午只要閉眼真正睡著三分鐘,等於睡兩個鐘頭……正子時,哪怕二十分鐘也一定要睡……你會感覺到,心臟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來,與丹田(腎上)的力量融合,所謂‘水火既濟’,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夠了,精神百倍。”
南懷瑾看似“卓爾不群”的睡眠理論,卻並非空穴來風。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而白天午時,則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稱為“合陽”。《黃帝內經》云:“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子午時是人體“陰陽交替”之時,適合卧床休息,以利於“養陰”和“養陽”。
中醫“子午流注”理論則認為,每日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12條經脈,這和現代西醫的“生物鐘”理論暗合。它告訴我們:子時膽經當令,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子時入眠,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則氣色青白。如果膽汁新陳代謝長期紊亂,則易形成“結石症”。午時心經當令,“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子午流注”理論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子午覺”對人體的重要性。
雖然南懷瑾的“個體經驗”未必能成為普羅大眾的“共同經驗”,但他平生鍾愛“子午覺”的做法,確能給人重要啟示:人體的健康全靠有規律的“養”,只有遵循人體經脈氣血運行的自然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方能使身體達成和諧,進入健康佳境。
部隊有著科學的“一日生活制度”,但少數青年官兵和機關人員仍有熬夜的不良習慣,經常打亂“生物鐘”,錯過“子午覺”。長此以往,必然使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因此,為自己的健康“儲蓄”,“子午覺”良訓需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