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加鄉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鄉

香加鄉,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鄉,地處都蘭縣東南部,東與溝里鄉相接,南與果洛州瑪多縣交界,西與巴隆鄉接壤,西北與香日德鎮為鄰,東北與熱水鄉相連。行政區域面積5077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香加鄉戶籍人口有5572人。截至2019年10月,香加鄉下轄19個行政村。

2011年,香加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010元。2018年,香加鄉有工業企業2個。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香加鄉常住人口為1772人。

歷史沿革


香加鄉
香加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九世班禪卻吉尼瑪與十一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失和,國民政府為調解其矛盾,委任班禪為“西陲宣化使”安置在青海暫住。期間九世班禪曾在今都蘭縣香日德停留,設立辦事行轅。班禪留住香日德時,甘青兩省的蒙古族和藏族的王公千百戶貴族撥出一部分牧民歸班禪行轅直接管轄。後來這部分牧民逐漸形成了一個部落,取賞賜之意稱“香加”旗。
1956年,建香加鄉。
1958年,併入香日德公社。
1962年,又分出稱香加鄉。
1968年,又改稱香加公社。
1984年,恢復香加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香加鄉下轄19個行政村:全傑、團結、紅旗、立新、向陽、紅星、科爾、前進、先鋒、德布生、柯克哈達、艾力斯台、柯克沙、胡力木圖、孟克台、陶生湖、傲包圖、阿木尼科爾、科學圖。
截至2019年10月,香加鄉下轄19個行政村:立新村、先鋒村、前進村、向陽村、紅星村、團結村、紅旗村、全傑村、科爾村、孟克台村、阿木尼科爾村、陶生湖村、柯克沙村、呼力木圖村、德布生村、柯克哈達村、傲包圖村、艾力斯台村、科字圖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香加鄉地處都蘭縣東南部,東與溝里鄉相接,南與果洛州瑪多縣交界,西與巴隆鄉接壤,西北與香日德鎮為鄰,東北與熱水鄉相連。行政區域面積50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香加鄉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等類型組成,平均海拔2900米。
氣候
香加鄉境內年均氣溫3.1℃,1月平均氣溫-11.2℃,7月平均氣溫15.6℃。年均降水量248.3毫米。山區無絕對無霜期,農業區無霜期為112天。
自然災害
香加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雪災、霜災、風災、雹災等。

自然資源


香加鄉境內野生動物有岩羊、黃羊、盤羊、雪雞等。其中國家級一、二類保護動物16種,省級一、二類保護動物24種。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香加鄉轄區總人口5341人,其中牧業人口2272人,農業人口3069人。總人口中,以蒙古族為主,佔53.78%;另有漢、回、藏等民族。
截至2018年末,香加鄉戶籍人口有5572人。
根據都蘭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香加鄉常住人口為1772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香加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010元。
2018年,香加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個。
農業
2011年,香加鄉農業總產值6290.7萬元。農作物以青稞、油菜、馬鈴薯為主。2011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7500畝,糧油產量11870.7噸,其中青稞5580.2畝,產量2578.7噸;油菜5580.6畝,產量1953.4噸;馬鈴薯2282畝,產量4839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羊、駱駝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26.2萬頭(只),牲畜出欄13.4萬頭(只),出欄率51%;牲畜商品數12.6萬頭(只),商品率48%;春秋防疫覆蓋率達100%。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香加鄉有完全小學1所,建築面積1627平方米,教學班6個,小學在校生83人,小學專任教師14人。適齡兒童總數469人,入學率達100%,適齡少年入學率達99%,脫盲后鞏固提高84人,鞏固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香加鄉有鄉衛生院1個,佔地面積為1157平方米,職工4人,病床4個,村衛生室19個,鄉村醫生20人。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4726人,參合率達到96%,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01人,參保率達到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末,香加鄉參加農村牧區養老保險人數達3226人,參保率90%,城鎮居民參保率92%。

交通


香加鄉
香加鄉
香加鄉境內有G347公路穿過。

文化


● 地名由來
香加為蒙古語,意為“賞賜”之意,是第九世班禪賞賜給他忠實僕人的地方,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