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隆鄉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鄉

巴隆鄉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距縣府駐地109千米。

巴隆鄉,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下轄鄉,地處都蘭縣中南部,東臨香日德鎮和香加鄉,南與玉樹州曲瑪萊縣和果洛州瑪多縣接壤,西、北靠宗加鎮。行政區域面積8233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4039人,以蒙古族為主,面積570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10月,巴隆鄉下轄15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清朝至民國時期,巴隆是青海蒙古族和碩特部右翼盟西右後旗的駐牧地,俗稱巴隆扎薩克旗。
1956年,建立巴隆鄉。
1959年,與宗加鄉合併稱巴顏公社。
1962年7月,從巴顏公社析出,成立巴隆公社;同年11月,又改稱巴隆鄉。
1968年,巴隆鄉改稱巴隆公社。
1984年,恢復巴隆鄉,轄科日、托托、布洛格、伊克高里、夏圖、哈圖、烏拉斯台7個村(牧)民委員會。
巴隆鄉
巴隆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巴隆鄉下轄14個行政村
科日托托布洛格伊克高里夏圖
哈圖烏拉斯台科日農業清泉河西
三合雅日哈圖新隆
截至2019年10月,巴隆鄉下轄15個行政村:
托托村烏拉斯台村諾木洪村哈圖村夏圖村
伊克高里村布洛格村科日農業村河西村清泉村
三合村雅日哈圖村新隆村河東村科日牧業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隆鄉位於都蘭縣中部偏南、東臨香日德鎮和香加鄉,北部和西部靠宗加鎮,南部是曲瑪萊縣和瑪多縣。行政區域面積8233平方千米,其中蒙古族佔64%,其餘為藏、漢、回族

氣候

巴隆鄉境內中部是布爾汗布達山,南部是昆崙山支脈布青山,西北部是荒漠半荒漠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自然條件為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多風沙,水資源缺乏,平均海拔2900—3000米左右。年均氣溫3.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6.5℃。年均降水量213.4毫米。年均日照時數3020小時,太陽年輻射量168.23千卡/平方厘米。平坦地帶無霜期約104天,山區無絕對無霜期。

水文

巴隆鄉主要河流有哈圖河、伊克高里河、諾木洪河流經境域。

自然災害

巴隆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雪災、霜災、風災、雹災等。

自然資源


巴隆鄉境內野生動物有岩羊黃羊、盤羊、野氂牛、野驢、棕熊、麝、藏原羚、白唇鹿馬鹿雪雞、天鵝、黑頸鶴等珍稀動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巴隆鄉轄區總人口625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6人,城鎮化率3.7%。另有流動人口410人。總人口中,男性3258人,佔52.1%;女性2995人,佔47.9%;18歲以下1569人,佔25.09%;18—35歲1815人,佔29.02%;35—60歲以上2265人,佔36.22%;60歲以上604人,佔9.65%。總人口中,以蒙古族為主;另有漢、回、藏等民族。
截至2018年末,巴隆鄉戶籍人口有6213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巴隆鄉常住人口403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巴隆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847元。
2018年,巴隆鄉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農業發展

該鄉耕地屬於沙壤土壤,是馬鈴薯種植的最佳土壤,本該馬鈴薯種植是農民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在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運輸不暢,農民市場意識不強,信息閉塞,馬鈴薯產業未能很好發展。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近幾年來脫毒馬鈴薯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2007年我鄉的脫毒馬鈴薯種植由340畝擴大到2500畝,2008年擴大到5800畝。2007年脫毒馬鈴薯總產由850噸增加到6250噸,產值由42.5萬元增加到356.25萬元,今年脫毒馬鈴薯總產值將增加到12500噸,產值增加到712餘萬元。脫毒馬鈴薯在去年種植規模上不斷擴大,種植基地不斷得到發展,種植技術不斷得到更新。通過積極引進優質種薯,擴大種植技術,拓寬銷售渠道,使一家一戶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種植轉變,零散銷售向集中銷售轉變,無序種植向定單種植轉變,傳統種植向科技種植轉變,脫毒馬鈴薯產業建設組織化程度不斷得到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脫毒馬鈴薯富含澱粉、糖類、蛋白質、礦物質、鹽類和維生素B等營養物質,具有早熟、高產、味香、耐貯運等特點,可食用。應用在食品、紡織、石油化工、醫藥等各個領域,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巴隆鄉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並與周邊的一些企業簽訂了購銷合同及合作項目,使巴隆鄉的馬鈴薯走向了市場,也為我鄉的特色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1年,巴隆鄉糧食種植面積18151.5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621.3畝;油菜種植面積2809畝,產量632.3噸;青稞種植面積2670.4畝,產量1323噸;馬鈴薯種植面積3724畝;枸杞種植面積7149畝。畜牧業以飼養牲畜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16.4萬頭(只),牲畜出欄7.8萬頭(只),出欄率47.6%;牲畜商品數6.9萬頭(只),商品率42%。
巴隆鄉
巴隆鄉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巴隆鄉有在校生365人,教職工23人。適齡兒童556人,兒童入學率為100%;適齡少年333人,入學率100%。16周歲受完初等教育105人,完成率98.1%;18周歲受完初等教育115人,完成率99.1%;青壯年文盲率為99.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巴隆鄉有衛生室11個,村醫15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171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巴隆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8戶,人數511人,發放低保資金58.17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4人,發放供養費5.2萬元,孤兒12人,發放孤兒生活費7.0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人,80歲以上老人48人,發放長壽補助2.06萬元。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參保3152人,參保率達86%。

交通


巴隆鄉境內有G109公路穿過。

文化


地名由來

“巴隆”系蒙古語、漢語意意為“右”,以因當地系清代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右翼盟西右後旗的駐牧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