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多縣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轄縣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3°50′~35°40′,東徑96°50′~99°20′。北依積石山支脈布青山,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相接,東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和果洛州瑪沁縣毗鄰,南與果洛州達日縣和四川省石渠縣接壤,西靠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萊縣,西南以巴顏喀拉山為界,與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相連。南北寬約207公里,東西長約228公里。全縣總面積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積的20.8%。
瑪多縣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縣,全縣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氣溫-4℃,全年無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兩季之別,是國內人類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其位於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態功能平衡區。瑪多縣作為黃河發源地,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中華水塔”的美譽。其中,扎陵湖、鄂陵湖兩“姊妹湖”被聯合國《濕地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截至2021年3月,瑪多縣全縣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下轄2鄉2鎮,全縣總人口14400人,人口密度為每2平方公里1人,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縣。藏族是主體民族,佔總人口的90%以上。
2018年10月13日電,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援建的瑪多4.4兆瓦光伏扶貧聯村電站12日正式併網發電,該電站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光伏扶貧電站。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瑪多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瑪多縣
唐屬羈縻州轄地,后屬吐蕃。
明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明末清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轄地。
清屬上郭羅克百戶轄地,隸四川松潘鎮漳臘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設治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併入星川設治局。
1950年解放後分屬達日縣和甘德縣轄。
1957年由達日縣、甘德縣析置瑪多縣。
1959年劃歸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轄。
1962年復歸果洛藏族自治州。
1999年末,瑪多縣面積25253平方千米,人口10717人(根據青海省志),轄6個鄉。縣政府駐瑪查里(黑河鄉境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瑪多縣總人口10890人,其中:黃河鄉1900人,黑河鄉1642人,扎陵湖鄉1564人,花石峽鄉1868人,黑海鄉1068人,清水鄉765人,瑪查理未批鎮2083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14號文批複:撤銷清水、花石峽、黑海3鄉,合併設立花石峽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花石峽鄉)。調整后,瑪多縣轄1個鎮、3個鄉:花石峽鎮、黃河鄉、黑河鄉、扎陵湖鄉。
2001年末,瑪多縣轄1個鎮、3個鄉、1個國營牧場,共有34個牧委會。花石峽鎮駐花石峽,轄措柔、卓蘭、東澤、造日埂、日謝、日榜、吉日邁、加木恩、豆措、那爾扎、維日埂、扎地、哲合邁、斗地、斗納、加果16個牧委會。黃河鄉駐熱江坎多,轄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唐格瑪、哲合理6個牧委會。黑河鄉駐作維隆哇,轄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6個牧委會。扎陵湖鄉駐哈美茶卡,轄尕澤、多涌、擦澤、鄂陵、勒那、阿涌6個牧委會。國營牧場駐瑪查里。
2006年8月,撤銷黑河鄉,設立瑪查里鎮(鎮政府遷駐瑪查里)。調整后,瑪多縣轄2個鎮、2個鄉:瑪查里鎮、花石峽鎮、黃河鄉、扎陵湖鄉。
瑪多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3°50′~35°40′,東經96°50′~99°20′。北依積石山支脈布青山,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相接,東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和果洛州瑪沁縣毗鄰,南與果洛州達日縣和四川省石渠縣接壤,西靠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萊縣,西南以巴顏喀拉山為界,與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相連。南北寬約207公里,東西長約228公里。全縣總面積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積的20.8%。
瑪多縣屬高平原地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間,地形起伏不大,相對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東南低,山間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澤地。大地構造單元屬巴顏喀拉褶皺帶,構造線均作西北至東南走向,地貌輪廓明顯地受構造控制。瑪多地區佔優勢的地貌類型是寬谷和河湖盆地,它們多為斷陷作用所形成。
瑪多縣屬高寒草原氣候,一年之中無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而通常又把冷暖兩季分別稱為冬季和夏季。冬季漫長而嚴寒,乾燥多大風,夏季短促而溫涼,多雨。其溫度、風力、降雨量情況是:
瑪多縣年平均氣溫-4.1℃,除5~9月份,各月平均氣溫在-3.0℃以下,最冷的1月份為-16.8℃,1978年竟達-26.6℃,極端日最低溫-48.1℃,是青海省極端日氣溫最低的地方。最熱月7月份為7.5℃,極端日最高溫22.9℃,累年氣溫≤0.0℃,日數為94.8天,既是最溫涼的夏季,最少也有10天以上。瑪多高原白天日射強,地面接受熱量多,升溫快,散熱量大,溫度急劇下降,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14.0℃。全年無絕對無霜期。
瑪多縣大風日數多,從11月至次年4月最為頻繁,約佔年大風日數的70~85%。大風的年際變化大,最多的1966年達110天,最少的年份僅出現12天。大風的連續日數最長達8~10天。最大風速34米/秒。各月大風風向大部在西北—北西北之間,這類大風最為普遍,風速大、持續時間長。
瑪多縣年均降水量303.9毫米,但年際變化大,最多的年份434.8毫米,最少的年份84.0毫米。
瑪多縣是黃河發源地,境內河流密集、湖泊眾多,全縣共有大小湖泊4077個。境內主要河流有瑪曲、熱曲、江曲、勒那曲、多曲等,水能蘊藏量約424.65萬千瓦。
瑪多縣2007年土地總面積262.67公頃,其中草場面積229.91公頃,佔全縣總面積的87.5%,可利用草場面積180.53萬公頃,占草場面積的78.5%。瑪多草場按照植物適口性、利用率、營養成分劃分為優、良、中、低劣5個等級的草場。
瑪多縣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鹽、砂金、硼礦等。花石峽鎮與都蘭縣交界處的雜抑合惹煤礦,和正在開採的紅土坡煤礦,蘊藏量都在百萬噸以上。
瑪多藏野驢
瑪多縣2010年轄花石峽鎮、瑪查理鎮、黃河鄉、扎陵湖鄉2鄉2鎮,下設26個牧委會,4個生態移民新村。
截至2021年3月,瑪多縣轄2鄉2鎮,30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瑪多縣行政區劃 | |
---|---|
鄉鎮 | 轄區 |
花石峽鎮 | 轄措柔、東澤、日謝、吉日邁、維日埂、扎地、斗納、加果8個牧委會。 |
瑪查理鎮 | 轄瑪查理、江多、隆埂、刊木青、尕拉、赫拉、江措、瑪拉驛8個牧委會。 |
扎陵湖鄉 | 轄河源新村1個,尕澤、多涌、擦澤、卓讓、勒納5個牧委會。 |
黃河鄉 | 轄果洛新村1個行政村,江旁、熱曲、阿映、白瑪納、塘格瑪、斗江6個牧委會。 |
截至2021年3月,縣域人口稀少,全縣總人口14400人,人口密度為每2平方公里1人,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縣。民族單一,藏族是主體民族,佔總人口的90%以上。
2019年,瑪多縣人口出生率24.9‰,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19.9‰。年末常住人口15989人。其中:其中城鎮人口3357人,農村人口12632人。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先民屬於羌人。由於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人口繁衍很慢,曠原野漠,人口稀少。除了偶爾發現有路過的商旅之外,數百里見不到有人。所以當地藏族稱這裡是“章江尼嘎薩恰”(野馬、野牛出沒的地方)。瑪多建縣初期有較大的三個游牧部落——和科、查科、誇科部落。
瑪多縣共有漢、藏、蒙古、回、撒拉、滿、土、瑤、苗等9個民族。
2020年,瑪多縣地區生產總值3.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67.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3元。
2019年,瑪多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304萬元,同比增長4.1%(2015年不變價格)。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542萬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5127萬元,同比增長10.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3635萬元,同比增長4.2%。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902元,同比增長11.08%。
2021年8月27日,瑪多縣被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2019年,瑪多縣完成農牧業總產值9469.54萬元,同比增長14.16%;完成農牧業增加值6827.33萬元,同比增長14.18%。
共育活各類仔畜4.09萬頭只,繁活率59.71%;損亡各類成畜0.5萬頭只,損亡率為3.63%;出欄各類牲畜4.28萬頭只,出欄率為31.08%,其中:出售商品畜3.98萬頭只,商品率為28.9%,總增各類牲畜3.59萬頭只,總增率為26.07%,年末存欄各類牲畜13.08萬頭只,其中:能繁殖母畜6.94萬頭只,母畜比例53.06%。
牛奶產量2769噸、肉類產量1806噸、綿羊毛產量80噸、牛毛絨產量44.73噸。
2019年,瑪多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646.85萬元,同比增長83.47%。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生產情況:完成自來水供應39.9萬噸,同比增長115.09%;汽車摩托車修理889萬元,同比下降51.77%;發售電量785.7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75倍(4.4MW光伏發電)。
固定資產
2019年,瑪多縣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261萬元,同比增長14.34%。全年開工項目57個,其中:2018年結轉續建項目22個,結轉資金9951萬,新建項目35個,投資84841萬元。
貿易業
2019年,瑪多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33萬元,同比增長6%。從銷售地區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85.9萬元,同比增長5.2%。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7.1萬元,同比增長8.2%;分行業看,零售貿易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19.8萬元,同比增長5.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413.2萬元,同比增長8.2%。
財政金融
2019年,瑪多縣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45萬元,同比下降60.5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2989萬元,同比下降0.44%,各項貸款餘額22182萬元,同比增長52.19%。
民族禁忌
藏族忌食魚、狗、驢、馬肉。藏族不用污言穢語罵人,更不用穢語罵娘、罵祖宗,瑪多的藏語語彙中幾乎找不到一句罵人的詞語,罵人被視為恥辱,罵人者不但不能在罵聲中解恨,反而要受到鄙視和譏笑。
風俗習慣
“哈達”(藏語譯音)是藏族饋贈和日常交往禮節中經常使用的物品,一般有白色、淡黃色2種,寬五至六寸,長三至五尺。贈送“哈達”是對於對方或雙方最高的敬意或祝賀,是鄭重和信用的表示。
瑪多藏族有接吻的禮節,但不是用嘴唇接觸,而是以額頭或臉頰接觸。此禮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老年人遇到自己就別的親人、朋友、親戚時往往行此禮以示親愛之情。但青年男女之間即使就別重逢也不行此禮。
瑪多藏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子當家。如果男人死了,由其兒子擔任,兒子年幼也是家長,其母不當家長,一切事務均需母親支配決定。
在家庭勞動分工上,男子一般主外事。一應家務瑣事全由婦女承擔。
家庭財產支配和處理權方面,雖提倡男女平等,一般仍是男子說了算。
瑪多地區盛行招贅,找女婿不受人歧視。男女婚後數年年一般都要另立家居,獨立生活。
婚嫁喪葬
瑪多地區大都數男女青年到了結婚年齡一般都是自由戀愛,也有父母包辦的。但不論是哪一種形式,都得經過媒人說媒才能成婚。男方的請的媒人一般由男方父親親友中能說會道的人充任,到女方家提親帶茶葉1塊,“哈達”一條作為訂婚禮。若女方父母無推辭之意,並收了訂婚禮,說明雙方都很滿意未來的婚姻,然後再請阿卡或活佛擇日舉行婚行。送親這天,新娘由娘家人送到新郎家,父母不送親。送親人和新娘都是盛裝艷服,所乘馬匹也儘力可以打扮。新娘必須從正東方向進入男方帳房,帳房門朝東,如果男方家住在女方家西邊,新年自然是從東而來。如果住在東方,新娘一行就得繞一個大圈做出從東面走來的樣子。
瑪多地區喪葬一般有4種形式:火葬、天葬、水葬、土葬。火葬,是對大活佛、較有名望的宗教人士的一種葬儀。天葬,是最普遍的喪葬形式,除孩童和情況特殊的人以外,成人不論男女都進行天葬。水葬,形式比較簡單,介對水葬瑪多地區藏族視為最不好的下場。一般水葬的都是自殺、暴病、身後五人者以及被阿卡或活佛指定要進行水葬者,其他人絕對不水葬。土葬,和水葬一樣,都是很少施行的喪葬,只有少數惡疾、刑殺、孩童土葬。
瑪多縣以214國道為主幹線的公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瑪多縣公路通車里程1759公里,同比增加178公里。其中:國道255公里,省道75公里,縣道424公里,鄉道507公里,村道498公里。
2019年,瑪多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所,其中:幼兒園6所、小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全縣縣內在校生2582人(其中:學前教育學生數791人、小學1339人、初中452人)。全縣共有各類學校教職員工244人(其中:專任教師113人,專任教師中初中32人,小學81人)。政府臨聘幼兒園教師38人。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適齡少年入學率99%,學前教育毛入園率75.11%。
2019年,瑪多縣共有地震觀測台站1個,衛星雲圖接受站點1個。
2019年,瑪多縣有文化旅遊事業單位5個,其中: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所1個,文化館1個,電影放映管理站1個,廣播電視台1個,圖書館1個,廣播覆蓋率96%,電視覆蓋率98%。
2019年,瑪多縣有衛生機構8個(不含診所等),其中:縣級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衛生職工總人數14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21人(含執業和助理醫師34人,註冊護士21人,藥師1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66人),其他人員19人。全縣有病床58張。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9年,瑪多縣共有郵政局(所)4個,其中:城鎮1個,農村3個;郵政業務總量64.62萬元,同比下降2.75%;全縣電信局(所)2個,其中:城鎮1個,農村1個;電信業務總量1519.16萬元(含移動和聯通),同比下降5.58%;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242戶,同比增長9.5%;行動電話用戶15754戶,同比下降4.11%,其中:電信5375戶,移動6593戶,聯通3789戶;全縣網際網路用戶3570戶,同比增長34.92%。其中:電信網際網路用戶2113戶,移動網際網路用戶1233戶,聯通網際網路用戶224戶。
巴顏喀拉山
瑪多風景
星宿海,藏語稱為“錯岔”,意思是“花海子”,位於黃河源頭地區,東與扎陵湖相鄰,西與約古宗列盆地相接,這個地區海拔4500米左右,是一個狹長盆地,地勢平緩,黃河行進至此,河面驟然展寬,流速變緩,水流四處散流,形成大片沼澤草灘和難以計數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這些星羅棋布小海子,大的上百立方米,小的僅幾立方米,星宿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冬格措納湖
藏語名為“冬格措納湖”,蒙語稱為“托索湖”,意思均為黑海。坐落在瑪多縣花石峽鎮西北約16公里處,也意為“一千座山圍成的湖”。該湖地處海拔4117米的高原之上,東西長45公里,西北寬10公里,面積450平方公里,水深10米,湖水呈深藍色,淡水,可飲用。
鄂陵湖扎陵湖
扎陵湖與鄂陵湖位於黃河源區的青海省瑪多縣境,系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黃河源頭姊妹湖”之稱。
鄂陵湖在東,扎陵湖在西。兩湖中間,有巴顏朗馬山相隔。從山頂遠眺,可見黃河分成三股流入扎陵湖中。扎陵湖的湖面東西寬而南北窄,面積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淺處僅1米多,蓄水量46億立方米。由於水淺的地方呈乳白色,因而被稱為“白色的長湖”。
黃河從扎陵湖的南岸流出,經過一條長約20公里、寬300多米的黃河峽谷,分九股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鄂陵湖南北寬而東西窄,面積為6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處達30多米,蓄水量107億立方米。被稱作“藍色的長湖”。
黃河源國際狩獵場
青海黃河源國際獵場,位於果洛州瑪多縣境內,獵場總面積37多萬公頃,有3個獵點,分別是黑海鄉境內的冬格措納湖獵點,面積14萬公頃,冬格措納湖面積2400公頃;第二個是扎陵湖鄉境內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獵點,面積15萬公頃,扎陵湖和鄂陵湖面積11.44萬公頃;第三個是黑河鄉野馬灘獵區,面積8萬公頃。境內湖泊棋布,自然環境複雜多樣。
莫格德哇
莫格德哇古墓群遺址位於花石峽西北約80公里處,是青海省三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2000平方米。
神牛碑銘
牛頭紀念碑位於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的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則山的頂峰。為開闢黃河源頭的旅遊業,瑪多縣人民政府於1988年9月修建了這座“華夏之魂河源牛頭碑”,碑體總重5.1噸,純銅鑄造,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寬2.8米,單層厚度1.5毫米。已故十世班禪大師和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分別為紀念碑題寫了藏漢文“黃河源頭”字樣。
格薩爾王王妃珠姆宮殿遺址
格薩爾王王妃珠姆娘家加洛村遺址。佔地約20畝,明顯可見兩處緊挨在一起的石砌城堡遺跡,上部城堡近似正方形,牆體較厚實,似是人居之處,下部城堡呈梯形,面積略大,牆體較單薄,似是蓄圈或院子。
黃河源水電站
瑪多縣黃河源水電站於2003年建成發電,它作為黃河源第一座水電站載入水電建設史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電站,海拔3980米,以25億立方米的庫容在河源大地造就了一大奇觀,結束了瑪多作為無電縣的歷史,為瑪多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扎陵湖、鄂陵湖這兩個姐妹塑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措哇尕澤寺
錯哇尕澤寺位於扎陵湖、鄂陵湖之間的措哇尕澤山腳下,寺院原以“刻石板經”、壘石板經牆或嘛呢石塔為基礎。1985年,在活佛三華的籌劃下,組織信教群眾自願捐款建寺院,建築面積約2800平方米,嘛呢石塔14個,嘛呢石牆22個,僧侶22人,其中入寺的1人,活佛2人,扎哇19人。1994年設寺管會。
曲那邁寺
曲那邁寺位於瑪多縣黑海鄉境內,原屬查科部落,沒有固定土房寺院,只有1個流動的帳房寺院,隨牧民帳房的搬遷而移動。1958年前,共有僧眾100多人,寺院費用以化布施為主要經濟來源。1958年寺院內的阿卡還俗,寺院解體。1980年後在“曲那邁”地方重新設立宗教活動,1985年批准恢復開放,逐年擴建寺院,現建築面積約3500平方米,僧侶37人,其中入寺7人,活佛2人,扎哇28人,分有草山1500畝,設以寺養寺的小賣部1個。1994年設立了寺管會。
2020年10月,瑪多縣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