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縣

四川省甘孜州下轄縣

石渠縣隸屬四川省甘孜州,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之一。

石渠北起巴顏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魯里山脈的莫拉山段,西北部與青海玉樹州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江達縣隔江相望,東南面與色達縣、德格縣毗鄰,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內平均海拔4520米。

至2018年底,石渠縣轄區面積25191平方公里,轄4工委、7鎮、15鄉、1國營牧場、170個村、4居民委員會,2017年末常駐總人口101294人。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2億元,同比增長6.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04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3億元,同比增長5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1億元,同比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881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0572元,同比增長10.6%。

至2018年底,石渠縣轄7鎮15鄉1國營牧場:尼呷鎮、色須鎮、洛須鎮、蝦扎鎮、溫波鎮、蒙宜鎮、阿日扎鎮、真達鄉、奔達鄉、正科鄉、麻呷鄉、德榮馬鄉、長沙貢馬鄉、呷衣鄉、格孟鄉、新榮鄉、宜牛鄉、起塢鄉、長須貢馬鄉、長沙干馬鄉、長須干馬鄉、瓦須鄉、國營牧場。

“十三五”末,石渠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6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66倍。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徠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石渠縣退出貧困縣。

歷史沿革


石渠縣
石渠縣
據史料記載,秦漢以前,境內及周邊地區就已有人類活動,先民們以游牧為主,史稱為“羌”。東漢末期(公元220年),有氐族遷人,因歷年已遠,多與羌族融合同化。《後漢書西羌傳》稱“北部近隴西(甘肅)者曰羌”,其對“西羌”述稱為:“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魏晉時期,青海吐谷渾勃起,逼逐隴西境交之羌,羌人退居賜支(黃河上游)以南。康境約二十餘部落。當時居於康北的有嘉良、薄綠、東女、歌鄰、白狼、造積、南水、弱水、悉懂、清迷、出霸等部落。境內之先民,當為這些部落之一或是經變遷融合后之分支。
隋代,黨項羌建立附國。《隋書?附國傳》稱:“主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其國南北八百里,東西千五百里,國有二萬餘家,號令自王出。”按其所述之地理位置,當時石渠縣應為附國地。隋大業四年(608年),附國遣使人朝,舉土內屬。
唐朝時,吐蕃日興,其勢力不斷向金沙江以東地區擴展,先後將諸羌部落統一。貞觀十二年(638年),附國為其所滅。據《安多政教史》載,其時置下多康六崗。石渠縣當屬吐蕃王朝統治之下多康六崗的色莫崗地區。唐末,吐蕃勢力崩潰,部落復起。
北宋時期,靈蔥(今德格俄支)一帶部落興盛一時。據傳,其傳奇人物格薩爾王納各大小部落於一體,建立傳說中的靈國—稱嶺國),即史稱之靈藏。石渠縣當時為其屬地。朝廷當時對藏區實行“歸者收納,亂者必討”的政策,不亂則放任之。
元朝在藏區推行“因其俗而系其人”的“士官治土民”政策。以俄支(今屬德格)為中心的康北地區,實行特殊建制,先後於俄支置“朵甘思田地里管軍民都元帥府”、“朵甘思招討司”、“朵甘思等處充糧總管府”,隸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代襲元制,以俄支為中心的靈藏一帶於洪武二年(1369年)受明太祖之詔歸順朝廷。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在靈藏(今德格俄支)置“朵甘衛指揮使司”,翌年(1374年)升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后又增置“朵甘思宣慰使司”及“朵甘思招討使司”,改元代之“朵甘捕簽司”為“朵甘巡檢司”。石渠縣屬之。
清初,本縣並鄧柯地區有“蒙葛結長官司”、“靈蔥安撫司”、“春科高日長官司”、“春科安撫司”等士司機構,先後於康熙、雍正年間(1719-1728年)歸順朝廷。其後德格土司勢力不斷擴張,石渠地區逐漸受約於德,直至1909年6月以前,石渠縣均屬德格士司宜慰司管轄,隸四川省雅州府打前爐廳。
清朝初年,石渠縣為蒙葛結長官司轄地,轄區大致為今之扎格、扎麥、扎多三個工委之疆城,后因德格士司勢力崛起,並逐步取靈蔥家族而代之,當時除靈蔥土司所屬俄支、春科等地外,石渠縣並康北大部地區及西藏昌都等地均為其轄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趙爾豐改土歸流后,石渠縣疆界北與青海達日交界,東至雅礱江與青海果洛交界,東南至格迷貢馬與甘孜交界,南至起塢與德格交界,西南至菊母與鄧柯縣交界,西至金沙江渡口與玉樹縣交界。面積九萬二千六百餘方里,約合23150平方公里。
民國初年,石渠縣疆域與清末同。民國七年(1918年)被藏軍佔領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其間,廢川邊特別行政區在各縣之設置,恢復土司制。石渠縣隸屬西藏地方政府設在龔埡(今德格壟埡)的軍政合一“德西”機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以後,隸屬西康特別行政區,恢復民國初年設置,疆域亦同。
1950年至1978年,石渠縣疆域與光緒三十四年劃定時大體相同。其中,東北部的稱多、香秋兩村劉歸青海;西以金沙江渡口為界改為以歌烏山脊為界。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撤銷鄧柯縣建制,原鄧屬5個公社並原鄧柯縣府所在地劃歸石渠,計石渠縣疆城在原來基礎上增加2240.33平方公里,達25141平方公里。分別與兩省八縣接壤,即北連青海稱多、瑪多、達日,西接青海玉樹,東毗色達、甘孜,南鄰德格並與西藏江達隔江相望。截止2018年,全縣共轄23個鄉(鎮、場)166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
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州。1978年,鄧柯縣撤銷,將洛須區劃入石渠縣。1990年全縣轄4區22鄉1鎮。至2012年,石渠縣已轄2個鎮、20個鄉。
2020年2月18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石渠縣退出貧困縣。
2021年8月,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渠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北起巴顏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魯里山脈的莫拉山段,西北部與青海玉樹州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江達縣隔江相望,東南面與色達縣、德格縣毗鄰,距康定696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境內平均海拔4000米,幅員面積2519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石渠縣阿都措自然環境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東北為巴顏喀拉山脈,西南為沙魯里山北段,東緣吉根巴俄達者山峰海拔5334米,其北貢嘎拉者山峰海拔5325米,全縣平均海拔逾4520米。

氣候

石渠縣屬北亞寒帶氣候區。屬北亞寒帶氣候區,氣候寒冷,春秋短暫,無夏季,冬季寒冷漫長,降水少,冬春風大,5-8月降雨、雪、冰雹,其餘個月均為降雪,光照充足,空氣乾燥,氣壓低,天氣多變寒潮活動頻繁。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0.9℃;歷史最高氣溫23.5℃;歷史最低氣溫-37.8℃。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底,石渠縣土地總面積25191平方公里,擁有可利用草地1908342.8公頃。據四川省遙感中心2001年對石渠的調查表明:石渠有著大片的濕地,面積為30256公頃;同時石渠的草地沙化面積也比較嚴重,目前有草地“三化”面積已達1837732公頃,占幅員面積的72.95%。

生物資源

石渠縣境內藥材資源種類多,數量大,既有珍貴藥材品種,又有大宗粗藥材,是甘孜州藥材主產區之
白唇鹿
白唇鹿
石渠縣藥用植物已查明的有271種,
石渠縣盛產蟲草、貝母、鹿茸麝香、大黃、羌活知母馬勃等野生動植物藥材。“石渠白菌”,享有盛譽。珍稀動物有羚羊、野氂牛丹頂鶴等,還有鹿、盤羊、野馬、獐、狐狸、水獺旱獺等。盛產農產品“鄧柯枸杞”,野生植物“人蔘果”遍地皆是。
石渠縣境內有白唇鹿雪豹、藏羚羊、黑頸鶴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二級保護動物34種。2011年來,全縣僅有省級白唇鹿保護區二處,在國家日益重視野生動物保護與研究的今日,石渠有望憑藉野生動物的自然優勢,成為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的基地。

水資源

境內河流水系呈樹枝狀或羽狀展布,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水資源總量為68.25億m3,其中,地表徑流水67.65億m3(包括與地表水資源量重複計算的地下水資源儲量16億m3),湖泊儲水量0.6億m3。水能理論蘊藏量53.5萬kw。縣域高山濕地面積高達708.4萬畝,其中可利用濕地面積623.55萬畝,佔全縣草地總量和可利用量的22.03%和24.75%。主要類型有走莖燈心草濕地草甸14.7萬畝,四川嵩草濕地92.8萬畝;蒿草、苔草、雜類草濕地600.9萬畝;走莖燈心草、雜類草濕地0.9萬畝。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解放初期,沿襲民國時區劃,石渠縣設8鄉、18保,鄧柯縣設4鄉,55保。
1952年5月,建立中、東、西三個區人民政府。全縣區劃為3區、29村。區直轄村,未設鄉。
1957年,改“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
1958年,改“區公所”為“區人民委員會”,中區轄9村,東區轄11村,西區轄8村。
1959年12月,全縣共建15個鄉。中區轄菊母、蒙宜、宜牛、蝦扎、起塢五鄉,西區轄俄多馬、德榮馬、嘎依、長沙貢馬、格蒙五鄉,東區轄瓦須、長須貢馬、溫波、長沙干馬、阿日扎五鄉。
1967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區鄉政權機構癱瘓,各區、鄉人民委員會被取消,相繼成立“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至1969年,各區、鄉革命委員會成立。
至1975年,全縣共建立18個人民公社。其中:原蝦扎鄉革委會改稱向陽人民公社;將原宜牛鄉所屬的宜牛村、本日村和阿日扎鄉的解放一、二村劃出,建立宜牛人民公社。原宜牛鄉的蒙沙村、新榮村劃出建立新榮人民公社。將原俄多馬鄉一分為二,分建紅旗人民公社和團結人民公社。將原長須貢馬鄉的干馬村分出,建長須干馬人民公社。其餘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中區革命委員會轄菊母、蒙宜、宜牛、向陽、新榮、起塢六個人民公社,西區革命委員會轄紅旗、團結、德榮馬、嘎依、長沙貢馬、格盂六個人民公社,東區革命委員會轄瓦須、長須干馬、長須貢馬、溫波、長沙干馬、阿日扎六個人民公社。至此,全縣區劃為3區、18個人民公社。
1978年3月,撤銷中區、東區、西區三個革命委員會,稱區公所。1978年12月,店鄧柯縣建制撤銷后,將其洛須、真達、奔達、正科、麻嘎五個人民公社併入石渠縣,組建洛須區,設洛須區公所。至此,全縣區劃為4區、23個公社、163個生產隊。
1981年4月,全縣撤銷各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全縣區劃為4個區公所、23個公社管理委員會、163個生產隊。
1984年,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恢復鄉人民政府,其中;向陽公社改為蝦扎鄉,紅旗公社改為俄多馬鄉,團結公社改稱瓦土鄉,新榮公社改稱蒙沙鄉,全縣區劃為4個區、23個鄉、163個生產隊。
1986年10月,撤銷菊母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尼嘎鎮人民政府。
1992年11月,撤銷中、西、東、洛須四個區公所,其所屬鄉、鎮由縣直轄。分設扎格(原中區)、扎麥(原東區)、扎多(原西區)、洛須四個工作委員會,同時,撤銷洛須、瓦土二鄉,新建洛須鎮人民政府,原瓦士所屬劃歸俄多馬鄉人民政府。
2012年8月31日,撤銷俄多瑪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色須鎮人民政府。
2013年8月31日,撤銷蝦扎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蝦扎鎮人民政府。
2014年7月11日,撤銷溫波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溫波鎮人民政府。
2015年9月8日,撤銷蒙宜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蒙宜鎮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13日,撤銷阿日扎鄉人民政府,同時成立阿日扎鎮人民政府。

區劃詳情

2018年底,石渠縣轄7鎮15鄉1國營牧場。
石渠縣區劃詳情
尼呷鎮色須鎮洛須鎮蝦扎鎮溫波鎮蒙宜鎮
阿日扎鎮真達鄉奔達鄉正科鄉麻呷鄉德榮馬鄉
長沙貢馬鄉呷衣鄉格孟鄉新榮鄉宜牛鄉起塢鄉
長須貢馬鄉長沙干馬鄉長須干馬鄉瓦須鄉國營牧場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石渠縣總人口63489人。
至2011年末,石渠縣總人口8.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972人,非農人口3648人,藏族58115人,漢族14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86‰。主要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傣族等民族分佈。
2014年末全縣常住人口9791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0‰;戶籍總人口96296人。
2021年6月3日,甘孜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公布,石渠縣常住人口為103633人。

經濟


綜述

2010年,石渠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6億元,比2009年增長11.6%。
2011年石渠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5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9231元,比上年增長15.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219元,比上年增長30.3%;地方財政一般收入1497萬元,比上年增長39.6%。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7511萬元,比上年增長4.8%;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9億元,貸款餘額1.17億元。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7068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422萬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4887萬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26379萬元,增長8.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7227元,增長-2.4%,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76美元。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2億元,同比增長6.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04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3億元,同比增長5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1億元,同比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881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0572元,同比增長10.6%。
“十三五”末,石渠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6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66倍,年均增長1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78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53倍,年均增長8.8%,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88.26億元,擴大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99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46倍,年均增長7.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6006萬元。

第一產業

石渠縣以畜牧業經濟為主,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牧業縣。有可利用草地面積3317.13萬畝,耕地面積6.89萬畝,林地8.54萬畝。
2010年石渠縣投入資金356.17萬元,完成退牧還草工程建設6.67萬公頃,完成俄多瑪鄉優良牧草種植示範推廣項目建設533.33公頃,治理鼠蟲害草地7.67萬公頃,人工種草396.67公頃。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7.23萬頭(只、匹),肉產量7191噸,奶產量1.26萬噸,總增率、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22.36%、20.33%和15.30%。年內,農作物播面積2490.2公頃,糧食總產量4959噸。
2014年,農業增加值11853萬元,比上年增長6.0%;林業增加值1312萬元,增長6.3%;畜牧業增加值26108萬元,增長12.5%;漁業增加值48萬元,增長-45.5%。服務業增加值101萬元,增長5.2%。
糧食生產實現“豐產提質”。2014年糧食總產量為7846噸,比上年增加680噸,增長9.5%。
畜牧業基本穩定。年末全縣各類牲畜存欄437740頭,比上年增加2.5%;各類牲畜出欄83001頭,比上年增加6.7%。肉類總產量達到4489噸,增長6.0%;牛奶產量12602噸,增長-6.2%。

第二產業

石渠縣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慢,主要企業有農機修配,磚瓦、電站等小型工業企業10個;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11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24.5%;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0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91.35%。
2014全年工業增加值980萬元,增長21.2%。

第三產業

至2008年底石渠縣有商業服務網點158個,其中國營38個,集體26個,代購代銷8個,個體86個,遍布城鄉。
2010年石渠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7.2%。2010年石渠縣打造“太陽部落”、“石刻王國”、“雙格文化”、“真達鍋莊”文化旅遊品牌,接待國內外遊客6.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17萬元。
201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25萬元,增長10.1%。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85萬元,增長9.7%;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0萬元,增長12.3%。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0442萬元,增長9.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583萬元,增長10.3%。

文化


民俗文化

石渠在甘孜州西北部,與青海稱多、達日、瑪多接壤,距離康定696公里,距離成都1054公里。這裡的平均海拔為4250米,比拉薩還要高600多米,氣候相當惡劣。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生活著逐水草而居的18個原始游牧部落——太陽部落。石渠藏語名“扎溪卡”,意即雅礱江源頭。石渠系藏語“色須”譯音,因境內的黃教寺廟“色須貢巴”而得名。這裡的年平均氣溫在-7℃,最冷的時候是-45℃。獨特的高原氣候和游牧部落文化塑造了石渠美麗燦爛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石渠還擁有獨特風俗,在這裡,男女戀愛是不受束縛的,這裡的婚俗有一點像瀘沽湖邊的“走婚”,只要雙方願意,就可以在一起。小夥子半夜來到姑娘的花樓下,先對歌對上“接頭暗號”。接著就以極其迅速的動作爬到了樓上。原來這摩梭人的房屋都是用圓木搭建而成的,那圓木上面的縫隙足以手腳並用,承受全身的重量並上行。走婚也不意味著隨便換人。雖說是男不娶女不嫁,但要確認正式的關係,男方家還是要來提親的,特別是生了小孩以後,就是固定的了。
游牧
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
石渠縣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們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遷徙,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雖然政府給他們劃出定居點,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讓他們難以定居下來。
遷徙過程中也不能忘卻與神的對話和交流,於是,在轉場的浩蕩大軍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們平日里勞作,做法事時便住進移動的帳篷寺廟,100多平方米的帳篷寺廟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顏六色的經幢,那氛圍與固定的寺廟並無兩樣,對信徒的佑護當也一樣。這個移動的寺廟始建於1791年,由卻支·仁切布創建,名叫查加寺,屬寧瑪派(紅教)。
民間故事
農村牧區廣為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有神話傳說、愛情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大多取材於農牧區生活,有讚美堅貞愛情的,有崇尚英雄人物的,有鞭笞醜惡的,有諷刺貪婪的……境內一山一草、一石一樹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都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數量多,題材廣泛。如:廣為流傳的《格薩爾王傳》;愛情故事:《黃鴨》、《青蛙王子》、《茶和鹽的故事》;機智人物故事:《阿口登巴的故事》、《聰明人的故事》、《兩個喇嘛》等;寓言和童話:類有《愚笨的青蛙》、《去拉薩的路上》、《機智的麻雀》等。這類故事一般一個接著一個,既獨立,又關聯,成為系列故事,格調滑稽,風趣,辛辣,把剝削者貪婪又愚笨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民間歌舞
石渠境內民間流行眾多的山歌、勞動號子、弦子、鍋莊、民間彈唱等,其內容涉及群眾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曲調多樣,有的如涓涓細流,微風拂面,有的似高山大川,氣勢恢宏,有的悠然風趣,有的情真意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已成為群眾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間藝術形式,充滿著濃郁的草原氣息。這裡的人“會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民間歌舞已深深植根於這片廣袤草原。
藏戲傳入石渠境內大約在16世紀中葉,當時境內以色須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寺廟相繼建立,作為寺廟樂舞的藏戲即隨之傳入,歷經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集傳統精粹和地方特色為一體的藏戲劇種。
石渠藏戲是一種源於寺廟祈神活動和民間生活的戲劇.其取材分為兩大類,即歷史題材和神話題材,如《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米拉日巴》、《志美更登》等。
服飾
藏袍是藏民族從遠古流傳至今的主要服飾。其特點為古樸曲雅、美觀大方。其結構為大圓領,開右襟,左襟大、右襟小。其工藝精湛,選料講究,融合了傳統服飾與現代藝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民族服飾。
帳篷
有人說不到石渠,不知草原之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和生活方式,使石渠的居住所均以帳篷為主。帳篷樣式多樣,特色各異,但以牛毛帳篷為主。石渠帳篷在藏區都享有較高的美譽。
岩畫
石渠岩畫,位於廣袤的四川甘孜石渠,2016年12月由考古專家發現研究。據考證,它們陸陸續續“誕生”於公元前幾百年至公元800年前後。部分圖像因歲月的侵蝕,暫無法辨識。4處岩畫中,考古人員找出了40餘頭動物,9個人物。其中的氂牛、大角羊、大角鹿為高原特有的動物形象。
石刻
早在2010年至2012年,石渠縣就因發現了壯觀的吐蕃時期石刻群,受到考古界關注。石刻群形成於8世紀末至9世紀初,展現著大日如來像、菩薩像、度母像、古藏文題記等吐蕃時期流行的典型題材。這是四川省境內首次發現成片的吐蕃時期石刻,首次在雅礱江沿岸發現吐蕃石刻,因而被評為“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地方特產

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
高原特有的菌類植物,產於海拔4200米以上的少數地方。生於草叢時呈金黃色,曬乾即為白色。白菌內含鈣、磷、鐵等礦物質,又富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營養價值很高。
鄧柯枸杞
鄧柯枸杞
鄧柯枸杞
枸杞子,屬植物茄科落葉灌木,有野生和人工栽培兩種。枸杞有滋腎水、益精氣、潤肺、清肝熱、明目之功效。主治虛損癆傷、咳嗽、目赤生翳、肝虛下淚、經絡虛痛等疾病。
川貝母
川貝母
川貝為常用川產道地中藥材,百合科多年草本植物暗紫貝母卷葉貝母、甘肅貝母和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簡稱川貝。
氂牛皮
氂牛
氂牛
具有“四川省第一畜牧業大縣”之稱的石渠,僅氂牛就達45萬頭,每年可提供氂牛皮11萬張以上。而氂牛皮具有濃、柔軟的毛髮特性,生產出毛革一體的產品具有防油、防水等功能。
九龍花椒
九龍花椒
九龍花椒粒大肉厚,油潤色鮮,因其香醇可口久負盛名,其中又以“正路椒”、“大紅袍”、“高腳黃”等更為出名。九龍乃渠所產花椒又名“貢椒”,原先曾為宮廷御廚調味必備品。

交通


石渠縣風景
石渠縣風景
石渠縣境內有馬石公路南接川藏公路北線(國道317線);石(石渠)歇(青海歇武)公路,是出川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
交通建設投入資金7967萬元,其中完成通鄉公路40.6公里,完成11個鄉鎮36個村305.3公里通村公路建設,建成洛須農村客運站。
2012年以來縣內各鄉鎮開始實現馬路通。
石渠縣是處於風雪高原地帶,成都至石渠沒有直達的班車,只有先到康定然後從康定轉車去石渠,需要兩天一夜能到達。
玉樹巴塘機場距縣城100多公里,是石渠較方便的交通方式。玉樹機場有兩條航線,分別是玉樹到西寧往返,東方航空公司執飛,每天兩班。玉樹到成都往返,每周一,三,五,七各一個往返。

社會


基礎建設

2011年石渠縣在農牧區、農村投入各類建設資金1.01億元,完成天然草場退牧還草工程建設7.33萬公頃,完成草原滅鼠治蟲7.33萬公頃,實施草地圍欄建設800公頃,卧圈人工種草400公頃,建立抗災保畜基地66.67公頃。兌現退牧還草工程飼料折現補貼1438.42萬元,兌現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157萬元和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16萬元;兌現草原生態補償資金1.23億元。

教育事業

至2010年底石渠縣有在校中小學生9201人。投入各類資金3800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30000餘平方米,投入資金2500萬元新建洛須中學,購置課桌凳及實驗設備1.9萬套。
2011年石渠縣新建、改擴建校舍29390.72平方米,投入資金6284.1萬元,投入財政資金34萬元用於資助困難牧農民子女就讀大、中專學校;投入1250.77萬元用於寄宿制學生生活,選派96名牧農村學生到內地接受“9+3”免費中職教育。
截止2014年底,鄉鎮標準中心校23所,村點小數21所。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數975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69%。
截止2014年底,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數26個,醫院、衛生院病床數110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數304人。

文化事業

2010年石渠縣松格嘛呢石經城、巴格嘛呢牆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真達鍋莊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資金100萬元,建成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30個農家書屋及寺廟圖書室。

生態建設

2011年石渠縣投入資金5809.4萬元。實施森林管護17.51萬公頃,草原節水灌溉113.33公頃,防沙治沙466.67公頃,治理水土流失2平方公里;完成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7.33萬公頃,草原生態補償工作正式啟動;長沙貢瑪自然保護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民生事業

2011年石渠縣共投入資金3.38億元,完成25個牧民定居點新村建設,建成牧定房屋3223戶,定居點公路23.60公里,人口安全飲水壓水井409眼、明井67口;建成10千伏輸電線路5.53公里,0.4千伏輸電線路22.25公里;修建村民活動中心8個,防洪堤6630米,太陽能路燈27盞,公廁13個,垃圾收集點18個。全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636.8萬元,發放困難群眾生活救助金861.98萬元,解決了12314名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發放攜帶型太陽能電視機3980台;三是完成廉租房建設30套,啟動並實施幹部職工“安心工程”,兌現“安心工程”資金4255萬元;四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城鎮就業425人,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村城市低保大幅擴面,享受農村低保人數36052人,城市低保1072人,發放農村低保金2100.06萬元和城市低保金297.15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75573人,參合率達98%,補償牧農民醫療費1415.68萬元,受益群眾77621人次。

旅遊


扎溪卡

石渠縣風景
石渠縣風景
發源於石渠西北部巴顏喀拉山的雅礱江,蜿蜒流往石渠東南部。神奇而美麗的自然景構成了扎溪卡完美的風景,形成了18個風情獨具的草原游牧部落;氣勢磅礴的色須寺、神秘的志瑪拉宮等。石渠縣境內的雅礱江流域丘淺谷寬,水流平緩,草壩連綿,形成了廣袤的扎溪卡大草原

普公壩草場

位於石渠縣中部,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場,也是四川省最典型的高原生態系統區域。

丹達溝

又稱神秘谷,位於洛須境內,其風景幽雅別緻、夏秋相異,海拔由3600米至4000多米,呈現出低山森林向高山草坪過渡的特徵,獨具“一溝有多景,多景各獨特”的妙趣。溝內溪水淙淙、奇石相布、異獸競蹄、花草相依、置身溝內,猶如世外桃源之感。

扎加壩濕地

石渠地處雅礱江、金沙江、黃河(查曲支流)的三江河源頭,以天然草地生態系統為主要生態屏障,構成了天然濕地環境的廣泛發育基礎。天然濕地既是重要綠色生物水庫的形成地區,更是野生動物的棲息之地。扎加壩濕地是青藏高原的生態寶庫濕地。

呷依溫泉

位於縣城西北,距縣城102公里,藏語稱為查曲卡溫泉,又名八若溫泉。相傳很早以前此地為格薩爾的行宮之一,八若溫泉是格薩爾和王妃珠姆以及手下30員大將沐浴之所。

金沙江第一灘

通天河由“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蜿蜒數十里,流入石渠縣境內,始稱金沙江,江水急湍、咆哮飛瀉,交匯之處,因大自然神妙作用,兩山環抱,使江水在此迴旋,不斷衝擊兩岸形成景色壯觀的大沙灘。

利山巨石

松格瑪尼石經城
松格瑪尼石經城
它彷彿從天而降,又像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這就是“利”神山的山門,這裡少有人來,禁止放牧。

色須寺

又稱色須貢馬,位於縣城西北方,距縣城45公里,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藏語“色須”意思是“戴黃帽子的部藩後裔”,據說色須寺為7戶從蒙古流浪來的人家中一位名叫所巴(蒙古)下色登修建的。

松格瑪尼石經城

位於石渠縣城70公里左右的阿日扎鄉境內,它始建於格薩爾王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整個城高約10米、長60多米、寬30多米,是一座長方形的石頭城,正面有一道城門可以進出,進去后裡面是一層層的瑪尼牆,錯綜複雜宛如迷宮。

獲得榮譽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公平教育百佳縣市”,排名第66位。
2021年8月10日,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