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趙石的結果 展開
- 首鋼勞模
- 書畫家
-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中共遼吉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
- 青島黃海足球俱樂部球員
趙石
中共遼吉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
趙石,原名趙儒洵,曾用名張一民,是清華十級學生。
趙石(1914年4月29日-2009年4月12日)
1925年7月,考入鄭州第一完全小學,這時他外祖父已經去世,他和二哥實際是住舅舅家,漸漸體會到寄人籬下的滋味。1928年春,考入開封河南省聯合中學,暑假時轉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讀書。1929年,受到馬列主義影響,逐步樹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后又由陳來茂介紹秘密參加了共青團,陳來茂被學校開除后,他失去了團組織的聯繫。30年初冬,聯絡同學發起組織了秘密的班會和班聯會,並擔任班會和班聯會主席。“九一八”事變后,擔任抗日宣傳隊隊長,後來又擔任育德平民學校的教員。1934年暑期,考取清華大學和北洋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他選擇了清華。他刻苦學習,在薩本棟物理(當時如是稱呼)的電學考試中,得了難得的滿分十分。“一二·九”運動中,參加了遊行,並擔任交通聯絡。36年春,他擔任了清華周刊總經理,負責清華周刊的出版發行工作。
1936年暑假后,向陳岱孫老師申請轉到經濟系,在抗日救亡和選定的理想專業無法兼顧時,他只能忍痛割愛,堅定走上職業革命的道路。大約36年年底,向丁則良講了自己在中學參加過共青團的情況,丁則良說共青團員已經轉為共產黨員,可以接上黨的關係。37年初的寒假之後,在清華黨支部書記吳繼周動員下,被選上十級級會主席,不久他又擔任了清華大學出席北平學聯的代表。37年5月,被選為清華暑期學生會主席。
13軍青年戰地服務團受長江局軍委和湖北省委雙重領導,被指定為團長兼中共黨團書記。38年2月服務團在集中培訓後到河南許昌13軍駐地報到,后隨軍赴徐州前線。“台兒庄戰役”期間,帶領全體團員,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槍林彈雨到前沿隨軍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戰地宣傳和慰問,並向當地居民宣傳全民抗戰。
1938年6月,到湖北省委黨訓班第三期學習,任第四期訓練班主任,省軍委幹事。1938年12月,組織委派他到鄂西北地區從事地下黨工作,先後任湖北均州中心縣委、荊(門)當(陽)遠(安)地委書記,在地下黨屢遭破壞的艱險環境下,為鞏固基層黨組織,發展新黨員,壯大黨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
1940年7月鄂西北地區淪陷后,被派往延安。他在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期間擔任支部書記、學習幹事,參加延安整風學習。在審干期間,被送到臨時支部隔離審查,但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坦白”、不胡說,後來被補選為七大代表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任大後方代表團湖北組副組長。
抗戰勝利后,主動提出到東北根據地工作。1945年底到東北后,他先後擔任中共遼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蒙古工作團團長、中共遼吉省哲里木盟(今內蒙古通遼市)地委書記、騎兵二師政委、哲盟政府黨團書記等領導職務。在哲里木盟工作了三年,這三年是哲盟人民翻身解放、浴血奮戰的三年,是歷盡艱辛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三年,也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三年。他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工作政策,創造性地開展民族地區工作,為黨積累了在民族地區開展工作的寶貴經驗。他以對黨、對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自己的聰明才智,團結幹部群眾,克服重重困難,把一個千瘡百孔的哲里木盟建設成遼西北地區一個鞏固的根據地。他運籌帷幄,英勇對敵,領導了哲盟解放戰爭的全過程,為哲盟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績,贏得了哲盟各族人民的廣泛欽佩和愛戴。
東北解放后,先後任中共遼北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中共遼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兼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西省籌委會主任,遼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任等職。1952年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貿易部副部長,撫順(時為直轄市)市委書記。他勤于思考學習,在培養組建黨的宣傳隊伍、完善基層組織制度、培養年青幹部、開展經濟建設和落實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項目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
1954年,下放基層。其後曾任瀋陽中捷人民友誼廠機修車間副主任,瀋陽第三機床廠副廠長。1979年經遼寧省委複查和中央組織部批准,恢復原行政七級級別,予以平反。雖然受到長達25年的不公正待遇,文革期間又屢受迫害,但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表現了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此後,先後當選為遼寧省工會主席、黨組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團成員,遼寧省第五屆、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2年,他光榮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5年離休后,仍竭盡餘力為黨多作貢獻,曾任東北解放戰爭史研究會理事長、《遼瀋決戰》東蒙寫作組組長、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離休黨支部書記、遼寧省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榮獲遼寧省直機關老有所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光榮稱號。
不畏艱險、智勇雙全,在台兒庄戰役的炮火中險些被彈片擊中,在湖北遭遇國民黨士兵搜查時吞吃了寫有黨的決議的紙條,在哲盟冒著被叛變軍隊殺害的危情在茫茫的沙坨上騎馬連續幾個晝夜、終於追尋帶回了迷失政治方向的蒙古騎兵部隊。他善於研究問題,敢於開展批評和自批評,向黨組織提出工作建議,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撰寫了《洪波序曲》、《哲里木三年》和大量回憶文章……
2009年4月12日5時50分,在頑強地與疾病鬥爭了44個月後走完了人生的最後歷程,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