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俞元桂筆名

俞元桂 (1921~1996)筆名吳鉤、吳剛。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員。1942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作家俞元桂 (1921~1996)的筆名。俞元桂,筆名吳鉤、吳剛。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員。1942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人生經歷


俞元桂
俞元桂
1942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194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研究院文學院。歷任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任省民盟宣傳部長、副主委,省政協委員、常委、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福建中華職業大學副校長,福建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組長。職稱教授。1989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延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92年9月當選福建省冰心研究會副會長。擅長文學史研究和散文寫作,著作有《作品分析叢談》、《中國現代散文理論》、《魯迅與中外文學遺產論稿》、《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卷》、《中國現代散文史》、《晚晴漫步》、《曉月搖情》等(以上均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文風


俞元桂作品
俞元桂作品
《晚晴漫步》就是俞元桂“發揮餘熱”的產物,輯錄他近年創作的散文58篇。分為日常感興、校園記事、師友情誼、遊歷觀感、民俗考察、文集序跋等6個部分。其中,有往事的回味,歷史的沉思,有世味的品嘗,人生的妙語,有現實的投影,未來的心愿。或即小見大,觸景感懷;或寓庄於諧,逸趣迭出;或平中見奇,別有會心;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有感而發,意到筆隨。從中可感到俞教授對祖國古典文學的深邃教養,耕耘文字的匠心所在,以畢生心血寫自己文字,寶刀不老,厚積而薄發,堪稱散文精品。俞元桂的散文觀為:“有些散文就像散步、飲茶、喝粥一般,是那樣自如,不拘形跡,那樣輕鬆,賞心怡神,那樣可口而對身心有益。”“有些散文特別需要作者參透人情事理,其表現形式又有點散漫不拘。”這些散文觀卻是他散文的絕妙註解。表面並不刻意經營,只是隨遇興懷,信筆寫來,像晚間漫步,燈下閑話,自然而然成就了一種從容自在、優雅風趣的情致。《花園花木記》《木匠的手藝》《理髮》諸篇平中見奇;《買書記》、《閭巷小景》、《住院雜記》諸篇即小見大;《鼓山極頂》、《盧溝秋思》諸篇觸景感懷;《過年》、《幾許閩江情》諸篇歷史深思;《抽煙漫記》、《飲茶談》諸篇人生品味;《忽忽三十年》、《野炊記》、《師生情》諸篇深情諧趣。《佛跳牆》、《迎春浮想》諸篇別有會心……
“人間重晚晴”。俞教授歷經滄桑,見多識廣,理性清明,思維敏銳,自主自律,學力很深,參透人情事理,能冷靜理智地體驗人生,品評世態,展示精神風尚的晦明興衰,推移物棄,表達情態,達到樂天知機的人生境地和靜觀自得的創作心態。《晚晴漫步》老到醇厚,凝聚著一位老學者的閱歷涵養,性情氣度。

成就


俞元桂的三本著作:《中國現代散文理論》、《中國現代散文史》、《中國現代散文十六家綜論》。這是俞元桂和他的弟子們(姚春樹、王耀輝、汪文頂)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中國現代散文的一部分成果。他們在這方面的其它成果:《中國現代散文詩選》、《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中國現代散文精粹類編》(10卷)、《中國當代散文精粹類編》(10卷)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散文卷》等。這些成果包括散文理論、散文史、散文作家論、散文作品選和散文工具書等五個方面,構成了散文研究的一個系統化、整體化工程,雖屬初創,在理論上的建樹或許尚有不及他人之處,但卻是俞元桂及其弟子對中國現當代散文學科建設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將為後世人所銘記。
俞元桂早年鑽研古典文學,,以風格論和詩歌史論見重;中年改治新文學,著重探求作品分析的方法與魯迅的學術思想;晚年則帶領一個學術梯隊主攻現代散文,取得了包括論、史、作家作品選和工具書等方面的系列性研究成果。在開拓與深化現代散文研究領域的過程中,俞元桂逐漸形成了自我對散文這一文體的一些成熟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而這些認識和見解又較為集中地體現在本體觀、創作觀與鑒賞觀上。

評價


林非在《豐碑》一文中曾高度評價俞元桂的深厚學養,認為正因為俞元桂在古典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才使他率領下寫出的《中國現代散文史》等著作“具有明顯的歷史流動感”。林非以河道的上下游來比喻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關係是很貼切的:“因為現代文學正是從這條漫長的歷史河道中洶湧澎湃地流淌過來的,如果未曾充分地了解上遊河道的種種概貌,當然就無法深入地理解下游這段河道為什麼會發生種種不同程度的變化。”正因為俞元桂熟悉上遊河道的情況,才使得他在描述下遊河道時有一種“歷史的流動感”。俞元桂治現代散文史,特彆強調從鉤稽史料起步,他帶領課題組的成員搜集原始文獻,編纂了《中國現代散文理論》、《中國現代散文總書目》、《中國現代散文精粹類編》等,把散文史的編著建立在翔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他強調文學史“是文學史料和文學史觀的有機結合”,“文學史結構的主體應該是史料,在史料的組合與評述中體現史識”,“文學史的獨創性出諸較全面地掌握史料,用有理有據、有見地的史識對文學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作合乎實際的描述和評析,就可能出現獨創性”。(汪文頂:《越漠明駝志苦辛》)這些見地都是很值得我們深思,也是值得當今有些浮躁的後生學子們好好反省和學習的。

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晚晴漫步》、 《曉月搖情》 ,主編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論文集《文學作品分析叢談》、《魯迅與中外文學遺產論稿》(合作)等。 《中國現代散文史》 (主編)獲全國第二屆高校教材優秀獎,《中國現代散文十六家綜論》(主編)獲全國第二屆高校教材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