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頂山

豐頂山

豐頂山地處宜春市北29公里,萬載縣南20公里處。

地理環境


豐頂山為宜春市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撥高度959.8米,為宜春與萬載兩地的界山。生態資源豐富,山峰疊疊、溝壑交錯,瀑流飛濺,雲煙繞峰,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500毫米,山水成溪分別從山的北部、西部、南部流入贛江,匯入鄱陽湖;風光秀美,“湯周雪霽”是萬載古八景之一,“豐頂洞天”之景曾參加了宜春新八景的選評,雖因各種原因未入選,但千姿百態的洞內鍾乳、石筍等景觀有如金壁輝煌的地下宮殿,確有“洞天”之氣勢;人文底蘊深厚,上可追溯到東晉時代,近可追尋到大革命時期。

建制沿革


豐頂山在國民時期屬槎溪鄉、在大革命時期建有縣、鄉、村蘇維埃政府、1950年屬金瑞區工委、1953年屬洪塘區、1956年屬井江鄉、1958年設豐頂山墾殖場、1969年併入洪塘公社、1973年設立豐頂山公社、1983年設鄉、2003年又併入洪塘鎮。

自然資源


豐頂山生態資源非常豐富,當地有民謠說:“走南闖北、豐頂山還要得;走遍天下,不如豐頂山腳下”。解放初期還出現過老虎傷人事件,草鹿、野猴、野豬、娃娃魚、紅豆杉、南方鐵杉、銀杏等動植物時有可見。水資源豐富,山頂清泉常年不幹,解放前山下村莊遇乾旱,就到山中古寺的泉井來洗井,祈福老天下雨,巧遇甘露,周邊的百姓就更加迷信山泉有靈,其實得益於諸多山溝、山沖的濕地面積較大,山中樹木茂密,山體自然蓄水量豐富所致。
豐頂山自然風光秀美而神奇,“高山有好水,盆地有好花”,峰頂山樹木茂盛,竹海漂香,雲繞山峰,除了山泉清轍,溪水長流,瀑布成群等有好水外,更為壯觀的是溶洞成群,洞中鍾乳、石筍千姿百態堪稱地質奇觀,有如地下皇宮,筆者曾親自探險過十餘個溶洞,有洞長約30華里,號稱江南第一洞的庄溪村月山下的月山洞(因洞沒有名,洞處月山下,筆者以山名洞)、有著龍潭求雨神奇傳說的庄溪龍潭背的烏龍潭水洞,有著惟妙惟肖觀音坐蓮的觀音洞、洞口寬敞的荷花洞、以及同屬一山系的萬載竹山洞、三陽酌江洞、黃龍洞等。

風景名勝


自古“天下名山僧佔盡”,豐頂山也自然成為歷朝歷代隱仕智人的修身之處,山峰之側有千年古寺為月光寺,相傳在東晉安帝時期,曾有湯、周兩縣令,因不滿朝綱,棄官修道於此,故名“湯周山”,兩人在峰頂修建書院,得道成仙,後人又以書院名改山名,取名為“峰頂山”,在農業學大寨時期,取豐收之意,將“峰”改“豐”為名“豐頂山”。相傳宋景祐元年出生於徐潭村(今為袁州金瑞鎮小江西村西塘坑村民小組)黃姓村民(後人稱黃大師),九歲出家於豐頂山寺庵中修行,后收馬祖師為徒,募捐修建寺廟與道場,師徒兩人也先後得道成仙,崇禎時鄧文輝立碑述呂真人詩:“初一風掃地、十五月為燈”,遂將寺名改為“月光寺”,寺中有門聯為“萬山獅象朝峰頂,四面星辰伴月光”,可見月光寺佔據風水寶地。相傳峰頂山曾被東漢皇帝封為天下名山,關於月光寺的諸多傳說在峰頂山地區流傳甚廣,一些地名、山名來歷大都與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