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楷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
夏正楷,男,現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中國第四紀委員會常務理事、第四紀教育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理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林業部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考古領域領軍人。
夏正楷曾主持和參加了十餘項重要科研項目,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參加國家七五攻關、地方政府項目等。
1. 在國內外首次提出"水下黃土"的概念,並運用此觀念在泥河灣盆地建立了水下黃土-湖積物序列,這一序列與黃土-古土壤序列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為我國北方黃土地層和湖積地層之間的對比,以及第四紀古地理、古生態和古氣候的重建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徑。"水下黃土"的概念得到劉東生院士的贊同,並在他主編的"第四紀環境"一書中加以引用。
2. 在國內外首次發現了第四紀的湖相疊層石,疊層石的發現豐富了第四紀研究的內容,開闢了古環境研究的新途徑。通過泥河灣湖相疊層石的系統研究,重建了疊層石生長時期的古環境,第一次提出在末次間冰期,泥河灣地區氣候的特徵是乾燥和溫暖相匹配,濕潤和寒冷相匹配。該論文在中國科學發表后,被被SCI收錄。
3. 對泥和灣盆地的地貌與第四紀沉積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已反映在"山西地塹系的構造地貌和晚新生代沉積"一書中,其中關於泥和灣盆地的第四紀沉積特徵分析,古泥河灣湖岸階地的研究,湖泊中的水菱鎂礦的形成環境分析,末次冰期的冰緣地貌研究等,在泥河灣研究中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4. 利用沉積學的方法,對我國西部酒西盆地和土哈盆地的油田儲層進行了沉積相的系統分析,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箕狀沉積盆地的沉積模式,在國內首次開展了野外砂體物性預測模型的建模研究,這些工作對於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5. 對我國北方2。50maBP前後的界面事件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這一界面附近,不僅存在有古地磁倒轉事件,而且出現有微玻璃隕石,證明當時有地外天體的碰撞 事件發生。與此同時,在界面附近還發現有混雜層,氧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和磁化率異常事件等。這些發現對於第四紀下界的確定和2。50MaBP前後界面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6. 對我國北方新舊石器文化過渡和文明起源的環境背景進行了探討,發現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演進有重要的影響,其中氣候強烈波動往往與人類文化的重大進步有密切關係,而地貌環境的變化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