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戈登·孟席斯

羅伯特·戈登·孟席斯

羅伯特·戈登·孟席斯爵士(Sir Robert Gordon Menzies,1894年12月20日—1978年5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家,是第12位,也是在任時間最長的澳大利亞總理,前後任職達18年半。孟席斯爵士早年屬於澳大利亞聯合黨,後來經歷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再創立澳大利亞自由黨,此後仕途一帆風順,並對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的澳大利亞政壇起重要影響力。另外,不論在議會還是選舉場合,孟席斯爵士皆以雄辯滔滔著稱。

人物生平


孟席斯和女王在一起
孟席斯和女王在一起
孟席斯不是以一件事給人們留下印象(儘管他組建了自由黨,讓澳大利亞參加了越南戰爭),他是一個時代的特徵。1949年他當選澳大利亞總理,直到1966年退休,他在任期間是澳經濟增長和社會安定時期,保守派人士認為,孟席斯時代是一個黃金時代:那時候婦女尊重他們的男人,呆在家裡料理家務和照顧孩子;那時候澳政府對社會主義保持警戒;那時候澳大利亞人是英國背景的白人,移民來的外國人只能做一個澳大利亞人不願做的工作。孟席斯是個狂熱的親英派,他因向英國女王獻上這樣一首詩而聞名:“我確實看見他走了,但對他的愛永遠在我心中。”但是,1965年他積極參與美國在越南發起的“對抗共產主義的戰爭”,從澳洲20歲以上的男子中大量徵兵,以保證那裡有足夠的炮灰。自他以後,自由黨再沒有同他比擬的領導人,不過,歷史還在繼續。

早年生涯

孟席斯生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西部維么拉的傑帕里特(Jeparit),祖籍蘇格蘭高地地區。父親是位零售店店主,兼任州議員,叔父和岳丈也同樣是政治人物。孟席斯小時曾經在單室學校上學,其後轉到墨爾本巴拉來特區內的私人學校讀書,1916年在墨爾本大學以法律系一級榮譽畢業。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但孟席斯卻沒有像他的兄長們一樣投身軍隊,繼續學業。在1918年,孟席斯取得了大律師資格,到1920年的時候更開始在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執業。同年9月27日,他與帕蒂·萊基(Pattie Leckie)結婚,而萊基的父親是聯邦國會議員。

投身政治

在1928年,孟席斯不再執業,轉移投身政治,成為維多利亞州立法上院議員,任內被指責沒有在一戰參軍而險些失去議席。到1929年,孟席斯獲英皇御用大律師銜,同時改任維多利亞省立法下院議員。自1932年至1934年,他又同時在省政府供職,先後擔任律政司、鐵路部長和副省長。
在1934年,孟席斯離開省立法下院,參與聯邦事務,代表澳大利亞聯合黨出選眾議院位於墨爾本的庫揚選區(Kooyong)。當選以後,他隨即在約瑟夫·萊昂茲(Joseph Lyons)的政府中出任律政司和工業部長,不久以後又兼任聯合黨的副黨魁。在當時,他被外界認定是萊昂茲的接班人,更有不少傳言指他即將取代萊昂茲的地位,但他隨即加以否認。到1938年的時候,由於海港工人不滿孟席斯要求他們協助把廢鐵運上輪船,以售往日本,結果相方爭持不下,促使孟席斯在1939年下台以示不滿。但不久以後,萊昂茲卻在同年4月7日逝世。

擔任總理

萊昂茲死後,鄉村黨黨魁厄爾·佩基爵士(Sir Earle Page)曾短暫出任看守總理。到1939年4月26日,孟席斯當選聯合黨黨魁,遂正式出任澳大利亞總理。出任總理初期,由於佩基爵士不願加入他的政府,以致衍生一番危機。當時佩基爵士在議會指責孟席斯在一戰時期沒有參軍是膽小的行為,又指孟席斯背叛了萊昂茲,最終孟席斯只好籌組一個弱勢政府。數個月後,佩基爵士不再任鄉村黨黨魁,繼任黨魁阿爾奇·卡梅倫(Archie Cameron)表示願意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危機才得以化解。
在1939年9月,英國正式對納粹德國宣戰,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幔,孟席斯遂成為了戰時總理。孟席斯雖然努力設法使國家上下團結一致,但他沒有在一戰參軍的背景,大大減低了國民對他的信任。在1940年的大選中,聯合黨差點大敗,幸好得到了兩名無黨籍議員的支持,政府才不至於垮台。選后,孟席斯有意找工黨的約翰·卡廷籌組聯合政府,但是遭到拒絕。
在1941年,孟席斯前往英國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其他領袖商討戰略,但當時國內情況卻不容樂觀。當孟席斯返回澳大利亞的時候,他發現自已經失去支持,迫於無奈下,孟席斯在8月28日被迫辭去總理一職,由鄉村黨黨魁亞瑟·法登(Arthur Fadden)接任。不久以後,他又失去聯合黨黨魁的地位。一時間感到自己被同僚出賣,幾乎絕跡於政壇。

重返政府

1941年10月,工黨的約翰·卡廷上台,此後取得穩定的支持,到1946年的時候更順利由其繼承人本·奇夫利(Ben Chifley)接任總理。至於孟席斯則在1944年開始籌組一個“反工黨”的新政黨,以取代垂死的統一黨,結果在1945年年初,孟席斯成立了澳大利亞自由黨,由他出任黨魁,並走保守的路線。
二戰完結后,隨著冷戰的開始,使得國民對工黨的支持也開始動搖。在1947年奇夫利指他有意把澳大利亞的私營銀行國有化,立即引起中產階層的強烈不滿,孟席斯於是從中取得不少支持。不久之後澳大利亞共產黨於1949年發動一次礦工罷工,更反而使他的聲望急升,結果孟席斯在同年12月再次當選總理。

晚年生活

孟席斯於1966年1月退休,並由他的前財政部長哈羅德·霍爾特(Harold Holt)接任自由黨黨魁和澳大利亞總理。退休以後,孟席斯獲女皇委任為五港總督,此外他又前往美國,走訪各地進行演說,並寫了兩冊回憶錄。然而,1968年和1971年的兩次中風,使孟席斯漸少出席公眾場合。另外,他又於晚年對舊同胞作猛烈抨擊。
1978年5月15日,孟席斯因心臟病卒於墨爾本市郊的馬耳威恩(Malvern),終年84歲。死後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為政舉措


雖然孟席斯當選總理,但工黨仍然控制著參議院,使孟席斯政府的施政存有困難。在1951年,孟席斯試圖推動立法取締共產黨,以便動議一旦被參議院否決,便可以藉機會解散國會舉行大選。但出乎意料的是,取締共產黨的法案在參議院得到通過,卻被高等法院裁定違憲而未能執行。其後,參議院否決了他的銀行法案,孟席斯才成功解散國會,並在新一輪的選舉中成功控制兩院。
在1951年下旬,孟席斯尋求以公投的方式修憲,以取締共產黨。當時新任工黨黨魁赫伯特·威爾·伊瓦特(H.V. Evatt)以公民自由為理由,發起一連串運動反對取締共產黨,結果公投以些微票數否決了取締行動。另外,孟席斯又派兵參與韓戰,並與美國維持緊密的同盟關係。
然而,當時國內的經濟卻呈現衰退的景象,輿論更認為工黨的伊瓦特有望在1954年的大選中勝出。就在大選舉行前不久,孟席斯向外界宣布一名蘇聯駐堪培拉的外交官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Vladimir Petrov),已經變節澳大利亞,並且有證據顯示蘇聯已在澳大利亞建立了一套間諜網(請見彼得羅夫事件)。事件激起了澳大利亞人對冷戰的恐懼心理,使得孟席斯在大選勝出。事後工黨指責事件是由孟席斯自編自導,但指控終究沒有根據支持。
1954年的大選使得工黨出現分裂,而票源的分散使得孟席斯繼續在1955年和1958年的大選中兩敗伊瓦特,繼續出任總理。在這個時候,澳大利亞在戰後的經濟已經全面恢復,大量的新移民帶來龐大的勞動力,亦帶動房地產的蓬勃發展。而農產品的出口價格又有所上升,使農民的收入得到保障。工黨當時作風老舊,可雲難與孟席斯的自由黨相較量。
亞瑟·卡爾韋爾(Arthur Calwell)在1960年接任工黨黨魁后,曾給孟席斯帶來一點憂慮,當時孟席斯錯估通貨膨脹,造成失業率提升,以致在1961年的選舉中,孟席斯只取得2席的多數優勢。但由於他善用工黨分裂的機會,成功分化工黨,所以在1963年的大選中,再次成功拉開多數優勢的差距。這次選舉是澳大利亞首個有電視轉播的選舉。雖然孟席斯已年近70歲,但面對攝影鏡頭依舊從善如流,此外,他又在同年獲英廷冊封為薊花勛爵士。
在1965年,孟席斯作出了一個錯誤決定,就是出兵越南和重新推行徵兵制,這個決定最初得到了國民的普遍歡迎,但對后屆的政府卻變成極大的困擾。儘管孟席斯務實地接受了二戰後太平洋的新局勢,又與美國結成緊密的關係,但仍然不減他對英國,以及對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仰慕之情。雖然英女皇曾在1954年訪問澳大利亞,但國民在此後10年間,對皇室的狂熱卻有所消減。然而,孟席斯對皇室卻始終如一,伊麗莎白二世在1963年再訪澳大利亞時,孟席斯甚至引用的伊麗莎白一世御用詩人巴納比·古奇(Barnabe Googe)的詩文,對女皇稱頌道:“我只看見她經過,就會愛她到永遠。”

人物評價


孟席斯雕像
孟席斯雕像
孟席斯兩任總理,前後18年5個月又12日,是史上任職最長的澳大利亞總理。當中在第二段任期,孟席斯更主宰了澳大利亞的政治,而這種威權在澳大利亞是絕無僅有的。雖然他的首任任期是一個失敗,但他在第二段任期卻成功建立起保守的政治勢力,這可謂是很大的政治成就。另一方面,孟席斯對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以及堪培拉的發展均甚有建樹。
批評者則認為,孟席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基於戰後的經濟繁榮,以及他善用民眾的恐共心理。此外,澳大利亞工黨在1950年代的分裂也造就孟席斯政府的穩定。相反在當時的自由黨,孟席斯的地位無可挑戰,更被認為是自由黨內最偉大的英雄。
孟席斯素以辭鋒銳利著稱,有次他在地方選區演講,有滋事份子對他說:“如果你是天使長加百列,我一定不會投票給你。”孟席斯則不慌不忙的回應到:“如果我是天使長加百列,恐怕你不會活在我的選區。”此外,孟席斯死後不久,曾有人打算為他寫一本官方傳記,但其遺孀為了維護丈夫名聲而拒絕提供協助。一直到1991年,孟席斯家族才委人撰寫傳記,最後傳記才在1993年和1999年分兩冊出版。

軼事典故


孟席斯的綽號是“Ming”(語出蘇格蘭語)。
孟席斯曾於1956年介入蘇伊士運河危機,協助調停。
孟席斯自1967年至1972年擔任墨爾本大學校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