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上的七十個軍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上的七十個軍之一,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

部隊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6年2月,張國華奉命率軍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一部,越過隴海線南下,與晉冀魯豫軍區第6軍分區、華中第8軍分區匯合,於12月12日成立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吳之圃,參謀長陳明義。

主要事迹


1947年3月,晉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與第1縱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下轄第1、第2旅,及第19、第20旅(原第7縱隊第19、第20旅)。原第21旅撤銷。6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第20旅隨縱隊南渡黃河,參加魯西南戰役,並在此後連續行軍1300里路,抵大別山北麓。豫皖蘇軍區部隊為配合野戰軍行動,積極打擊敵人。

中原軍區成立

1948年5月,中原軍區成立,豫皖蘇軍區隸屬中原軍區,晉冀魯豫野戰軍也改稱中原野戰軍。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2野戰軍,豫皖蘇軍區機關及其獨立旅和各軍分區基幹團、第1縱隊第20旅組建為第18軍,隸屬第2野戰軍第5兵團建制。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治委員,陳明義任參謀長。第20旅改稱第52師,吳中任師長,劉震國任政治委員。原豫皖蘇軍區獨立旅改編為第53師,金紹山任師長,王其梅任政治委員。原豫皖蘇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2軍分區第11團、第3軍分區第36團合編組成第54師,魏洪亮任師長,羅野崗任政治委員。全軍共2.7萬餘人。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開始,第18軍為第2野戰軍的總預備隊,26日渡過長江,追殲逃敵。6月以後,該軍還先後配屬第2野戰軍第4兵團,由第4野戰軍指揮,參加湘贛戰役,配屬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參加衡寶戰役
11月初,我軍向大西南進軍。第18軍為第5兵團第2梯隊,先後挺進湘西、貴陽、四川。

駐軍西藏

1950年1月6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及西南軍區令第18軍在第14軍和西北軍區一部配合下,執行進軍西藏的任務。2月2日,進軍西藏支援司令部在重慶成立,第18軍副軍長昌炳桂任司令員,第3兵團後勤部長胥光義任政治委員。3月18日,第18軍在樂山舉行進軍西藏誓師大會。10月初開始,第52師在兄弟部隊配合下,進行昌都戰役,殲滅藏軍9個代本,5700餘人,其中第2代本起義。
1951年1月18日,原進藏支援司令部在川部隊、機關合併,組成第18軍後方部隊司令部,陳明義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21日,班禪警衛營隨西北野戰軍進藏部隊入藏,編入第18軍序列。4月,後方部隊修建甘孜機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定。25日,中央軍委發布進軍西藏的訓令,第18軍開始向拉薩及西藏全境進軍。在全軍將士的努力下,第18軍終於勝利完成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務。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西藏軍區,以第18軍進藏領導機構組成軍區機關,駐拉薩(歸西南軍區領導)。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參謀長李覺,政治部主任劉振國。下轄:第52、53、54師,昌都警備區,日喀則警備區,黑河警備區,第18軍後方部隊司令部及騎兵第1團、工兵第5、第8團、西藏軍區幹部學校、獨立支隊、班禪警衛營、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軍區在拉薩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軍改為西藏軍區,第18軍番號即行撤銷。1952年7月,第52師番號撤消,第154團駐防江孜、日喀則、亞東地區,155團駐防拉薩、山南,156團則調歸53師建制。1965年5月20日,奉中央軍委命令,恢復第52師番號,下轄藏字419部隊(對印作戰時的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的3個團,即第154團、第155團、第156團(由原419部隊第157團改稱)。

藏字419部隊

原52師下屬各團在以後的1959年西藏平叛作戰和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均有優異表現。1962年6月11日組建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前進指揮部(即藏字419部隊)就是以原52師部隊為主。在10月20日開始的反擊克節朗戰鬥中,這幾個團發揚了52師一往無前、敢打惡仗、善打硬仗的作風和傳統,前仆後繼、英勇奮戰,全殲印軍第7旅,俘旅長達爾維准將,湧現出“陽廷安班”(155團)、張映鑫(154團)、謝道銀(155團)等英雄群體和戰鬥英雄。11月中旬開展的第二次戰役中,藏字419部隊擔任打頭、斬腰、剖腹的主攻任務。第154團在追殲清剿階段共作戰30餘次,擊斃了印軍第62旅旅長豪爾· 辛格准將,殲印軍千餘人。而我一槍一彈未丟,沒有一人失蹤,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迹。
1969年8月,根據形勢的需要,西藏軍區陸軍第52師與陸軍第50軍149師互換防務和番號,結束了在西藏高原上近20載春秋的軍旅歷程,雖然內調四川,但它的形象同18軍番號一樣,永遠矗立在雪域高原和西藏人民的心中。

雲南作戰

1979年2月,149師奉命赴雲南方向作戰,配屬於第13軍。13軍命令第149師加強炮兵第4師18團、39師116團100迫擊炮及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第3營(欠第7連),並指揮11軍32師95團,負責殲滅沙巴地區越軍316A師主力的任務。這次作戰,149師巧妙穿插,頑強作戰,深入越境60里,控制了黃連口,攻佔了沙巴縣城。殲滅了越軍316A師主力174團和148團5營及98團7營大部、148團4營及沙巴獨立營各一部。共斃傷俘越軍2338人(其中斃敵1736人,傷敵560人俘敵42人),繳獲各種槍655支, 40火箭筒65具,各種炮51門,各種炮彈7000餘發,各種槍彈56萬餘發,地雷8573個,各種電台18部及其它裝備物資一部。據說軍委領導戰後評論,軍一級的屬55軍打的最好,師一級的屬149師打的最漂亮。
1985年全軍大整編,第50軍撤消番號,第149師(原52師)作為第50軍唯一保留建制的主力師轉隸第13集團軍,並增編高炮團(原50軍高炮團),仍為南方甲種師編製。
1989年3月,第149師446團2000餘人經空運到達拉薩,師機關和4個團及13集團軍坦克旅兩個連經青藏線急馳拉薩,執行戒嚴任務,其行動迅速、軍威嚴整,得到了軍委領導的高度讚譽,為穩定拉薩局勢,平定騷亂起了決定作用。1990年8月圓滿完成任務回防。
進入九十年代,第149師被上級確定為應急機動部隊,成為西南快反第一師。跨入新世紀,第149師的新一代繼續發揚18軍和52師的光榮傳統,圍繞“打的贏”、“不變質”兩大歷史性課題,大力開展科技練兵,加強部隊全面建設,連年取得佳績,受到集團軍、軍區和總部的高度讚揚。在總參開展的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評比中,自1999年起連續5年榮列榜中,顯示了不凡的實力和紮實的作風。
1998年全軍體制編製大調整,149師447團(原53師157團)與南調的瀋陽軍區坦克3師機械化團合編改裝為149師裝甲團。
高原步兵山地53旅
1951年4月,為了解決進藏部隊的供應問題,第18軍(52旅,53旅的前身,軍長: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以53師機關為基礎和54師機關抽調人員組建了甘孜機場修建指揮部,下轄第53師(欠157團)、54師、工兵5團、8團、軍大8分校、衛校和西南軍區重型機械營、軍直屬部隊及汽車部隊。至11月20日建成試航。
年12月至1954年12月,53師(配屬工兵第8團)開始全面投入修築康藏公路,負責第二公路總段。歷時三年,53師繼承新四軍鐵軍的光榮傳統,艱苦卓絕,英勇頑強,克服種種困難,共修路面462公里,架橋80座,修涵洞513個,挖土方245萬立方,開石方120萬立方,用工345萬個標準工日,完成工效143%。先後5次評功,記特等功1人,一等功196人次,二等功1609人次,三等功1.5萬人次。部隊犧牲、病故159人,受傷449人(含重傷198人),致殘28人。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中,53師同兄弟部隊一起創造了人間奇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期間,1952年7月52師撤消番號后,下屬第156團編入53師建制,也參加了公路的修築。同時本師第158團在1953年2月也奉命撤消番號,部隊分別編入第156團和第159團。修築任務結束時,第53師下轄步兵第156團、157團和159團。
1955年4月,西藏軍區本著加強內衛兼顧邊防和不突破軍委規定的西藏駐軍總定額的原則,對部隊進行了第一次大整編和重新部署。第53師於扎木地區整編為國防步兵師,總員額1.3萬人,屬軍委編製,歸西藏軍區指揮,為軍區邊防、內衛之機動作戰部隊。該師將原18軍的幾個老團隊編入,基本保留了18軍的精華。其編製為
步兵第154團(原屬52師
步兵第155團(原屬52師)
步兵第157團(原屬53師)
炮兵第308團(由原屬52師的156團團部和原18軍炮兵教導隊合編而成)
直屬部隊:高炮營(由原156團1營改編)、戰防炮營(由原156團2營改編)、通信營、工兵營、衛生營、軍士教導營等。
53師原159團在這次整編中仍保留番號,為2000人的大團,調駐拉薩,歸軍區直接指揮。
1956年7月,西藏上層反動集團欲掀起叛亂,反對民主改革,首先在昌都發難。中央為穩定局勢,維護統一,決定在西藏實行收縮,執行“六年不改”方針。西藏軍區根據總參1957年4月15日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6月21日批准的西藏軍區的定額,又進行了一次較大的編製、部署調整。
在第二次大調整中,步兵第53師番號於1957年5月23日遵照總參指示予以撤消,師部和昌都警備區合併。所轄第154團調四川甘孜地區,歸成都軍區建制。155團和炮兵308團調駐拉薩,155團以1個連后增至1個營的兵力駐山南澤當,由軍區直接領導。第157團調駐江達,歸昌都警備區領導,但建制仍屬軍區。53師的老159團仍駐拉薩,並以1個營駐林芝。
1959年3月,西藏大規模叛亂爆發,原53師的154團、155團、157團、炮兵308團及老159團均參加了平叛。老159團在拉薩和山南地區平叛后,於7月10日奉命組建山南軍分區,3個營擴編為步兵第1、2、3團,此後一直鎮守山南邊防。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原53師的部隊表現不俗,屢建功勛。湧現出“一等功臣連”(155團)、“二等功臣連”(157團)、吳元明(山南分區步兵2團,即原159團2營)等英雄群體和戰鬥英雄。
1968年2月7日,西藏軍區奉命以原西藏公安總隊為基礎,重組陸軍第53師,師部駐日喀則,下轄4個團,分別是:
新157團——原軍區步兵第153團改稱。這個團不是17軍51師153團,而是在建國初期由雲南入藏駐在察隅的14軍42師126團團直一部和第1營沿革而來。這個營後來改為成都軍區公安8團,1955年4月,西藏軍區第一次大調整時,改番號為步兵第153團,納入西藏軍區建制。該團戰鬥力較高,參加了剿匪、平叛和自衛作戰,有出色表現。1963年3月9日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的肖明生就是該團5連炮排戰士。
新158團——原西藏軍區獨立第4團改稱,前身是平叛後由原54師160團一部組建而成,當時屬江孜軍分區。注意的是,這個158團是第三個158團了。
新159團——原西藏軍區獨立第3團改稱,前身是平叛後由原53師159團3營組建而成,當時屬山南軍分區
炮兵第310團——新建。
1981年8月,中央軍委授予陸軍第53師159團1營炮連2班“護林滅火英雄班”榮譽稱號。
1985年10月,陸軍第53師奉命組建我軍第一個山地步兵旅,改番號為山地步兵第53旅。同期改編的還有山地步兵第52旅(即換防的原50軍149師)。相對於國外的山地旅,我軍山地步兵旅則駐紮在全球最高處,堪稱高原山地旅,世界最高處的軍事自豪!53旅旅歌:“轉戰蘇魯豫皖,橫渡天塹長江,跨越崇山峻岭,挺進雲貴川藏。我們有光榮的傳統,我們在戰鬥中成長,年輕的山地旅指戰員,前進在四化建設的大道上。
駐守西藏高原,保衛祖國邊疆,團結各族人民,鞏固西南國防。我們用火熱的青春,去迎接祖國的富強,年輕的山地旅指戰員,譜寫著部隊建設的新篇章。”
第53師(旅)60餘年來,從豫皖蘇、淮北大地到西藏高原,忠於黨的事業,堅決聽從指揮,能夠完成戰鬥和各項任務,是一支能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好部隊。我們相信,這支部隊一定會永遠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繼承先烈遺志,在未來戰爭和各項工作中奪取新的勝利,爭取更大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