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行

五加行

五加行即五種加行,是佛教的名詞術語,即修行者通過完成巨大數量的五種實修,可以獲得穩固的佛教見解和基礎。通常在藏傳佛教里是通往修行密法的基石,而在漢傳佛教里也有隱含的方式提出。

五加行通常為皈依、發心、念修金剛薩埵懺悔、供曼茶羅和上師瑜伽。“皈依”是進入佛門的標誌;“發心”是區別大小乘的分水嶺,修行時應明確這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光有皈依和發心還不行,無始以來在輪迴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過“念修金剛薩埵”得以清凈;同時,成佛需積累廣大福慧二資,這就要“供曼茶羅”;最後依靠上師加持,遣除相續中的所有障礙,現證諸法的實相境界,就要修持“上師瑜伽”。藏傳各派的五加行內容和次第順序略有不同,但內涵完全一致。

常見問題


已經修完了五加行的李連杰
已經修完了五加行的李連杰
在當今時代,許多修行人好高騖遠,輕視前行法,注重甚深法,甚至有些剛剛入密宗的人竟然直截了當修最高的法,這是極其危險的。無論作任何一件事,都必須依循先後次第,修法更是如此。所以,初學者一定要踏踏實實,打好基礎,萬萬不可急於求成,一意孤行,否則必將自食苦果,到時追悔莫及矣。
首先認真修持加行,循序漸進進步入正行,由淺入深而修方才符合前輩承上師的聞法、修法規律,古今中外的諸多上師們均十分重視加行,修法也是從加行開始,次第而行,他們一致認為修加行是修學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基礎。
每個加行為什麼要修十萬遍?
一般為頂禮(大禮拜)10萬遍、皈依和發心各10萬遍、金剛薩埵百字明10萬遍、上師瑜伽10萬,曼茶羅10萬遍。這是藏傳佛教歷代傳承上師們規定的。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保質保量地修完加行,但至少也要圓滿十萬遍的數量,這樣自相續才會調柔。如果是特別傲慢的人,在皈依境上師三寶前一定要磕頭,磕一個不行,兩個三個也不行,必須要磕滿十萬個。如此一來,傲慢就會全部遣除。
五十萬加行對一個人來講,是馴服內心“野馬”的殊勝手段。修行若想智慧境界得以顯露,心性必須要調柔,心性要調柔的話,則必須修五十萬加行。如果沒有這樣修,表面上是佛教徒,但內心還是剛強難化,行為和性格一點都沒改變,那也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因此,修加行的確很重要!
漢傳佛教有沒有五加行?
實際上漢傳佛教的五加行以隱含的方式提出。任何一部漢傳佛教經論都沒有說不需要頂禮。雖然頂禮的動作稍有不同,但修持頂禮十萬遍,漢佛佛教的大德沒有否認過。皈依不僅僅是辦個皈依證、寺院認定一下就可以了,必須要反反覆復在三寶面前念皈依偈,誰也不會說這多此一舉;發菩提心也是同樣,凡是學習大乘、承諾利益眾生的人,不可能不必念修發心偈,而漢傳佛教每天的功課里都含有發菩提心的內容;懺悔在修行中舉足輕重,漢傳佛教有很多懺悔文,如《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八十八佛禮佛大懺悔文》等,念百字明的功德和修金剛薩埵與漢地懺悔的意義並不相違,這個也不可能否定;積累資糧供曼茶羅並非特立獨行,漢地供養諸佛菩薩時也有各式各樣的供品,藏傳以儀軌供養十萬遍,也是同理。

內容


皈依

五加行
五加行
皈依是佛教一切修法的基礎,也是區分佛教與非佛教徒的標誌。皈依即是受持了皈依戒,皈依戒是一切戒的基礎。一切修法都是以皈依為前提,所以要皈依。在皈依戒之後,才能傳授居士五戒。受了皈依戒,就有了一切戒的基礎,從此以後受什麼戒都可以。沒有皈依就受五戒,這不叫受戒,只是自己的發誓而已,不是正規的戒律。所以,在懂得什麼是皈依后,就可以得到非常圓滿的皈依戒,之後哪怕僅受一條戒,都稱得上是一條完整的戒律!
皈依根據不同的動機有三類:
其一、如果是因為畏懼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安樂而皈依,稱為小士道皈依;
其二、如果是因為認識到無論生在輪迴的善趣惡趣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為了擺脫輪迴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寶,稱為中士道的皈依;
其三、如果是因為現見沉溺在茫茫無邊的輪迴大苦海中的所有眾生遭受無法想象的各種深重苦難逼迫,為了將他們安置於遍知無上真實圓滿正等覺的果位而皈依,就叫做大士道的皈依。
皈依分為三種方式的皈依:
共同乘皈依法:也就是以佛為本師、法為道、僧眾為修道助伴的方式來皈依。
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過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空行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殊勝方便之金剛藏皈依法:依靠脈清凈顯現化身、風清凈顯現報身、明點清凈顯現法身的捷徑來皈依。

發心

無量心(詳細內容查找相關資料)
發心的目的是讓自己了解和清晰,我要成佛,如果我真的成佛了對其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其他生命能從我成佛當中得到什麼?或者說,我成佛是抱著一個怎麼樣的出發點,我覺得這是佛教最有智慧的地方,例如我有能力造原子能,我可以拿這份能力來製造原子彈,同樣也可以拿這份能力製造核電廠,而前者是破壞性的,後者是建設性的,最可怕的不是能力,而是用這份能力做什麼的出發點,如果出發點沒有弄好,越有能力越可怕。
發心就是讓自己不斷的確認及清晰出發點的。

上師瑜伽

通過觀想皈依境來修皈依
通過觀想皈依境來修皈依
此修法易於進行,且能趨入高超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機器於一小時內,完成相等於數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於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 法,為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上師相應法,雖名為加行的一部分,而實際上為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寧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法為修持佛法的基礎。在薩迦傳承之中,我們可發現著名的“道果”,即道與果同時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的甚深精華,其中行者將接受上師身、語、意的灌頂與加持。繼而觀想上師。口授傳承,亦以熱烈虔敬心來領受修法,若無專註虔敬心,就猶如無頭的行屍一般。

百字明

(詳細內容查找相關資料)
目的是清除業障,百字明是一百個字的咒語;佛教多麼有智慧,清除業障是重要的,因為如果業障得不到清除就如同玻璃窗已經充滿的塵土、泥沙,如何才能看到外面美麗的風景。這麼重要的一個步驟卻不是第一個,而是第四,因為要先做皈依和發心,想想也是,讓窗戶擦乾淨了,看到了很多也擁有了很多能力,如果沒有堅定的依止,可以理解為立場,又沒有好的出發點,那麻煩就開始了;所以先要有了前面的兩者,才來清理業障,業障清除了自己的潛能有可能被調動出來了。

供曼扎

目的是積累福報,清除了業障擦亮了窗戶,就要積累足夠的資源,然後才可以踏上真正的修行的旅程。

意義


五加行可以說是正式修行的基礎,可以把修行當作為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做一件自己覺得很重要的事情要準備什麼呢?
一、要建立強烈的信心及渴望
二、要明確做這件事情對自己及其他人的影響
三、放開之前的經驗或束縛
四、要清除障礙
五、累積自己的資源
能不能成佛真的不知道,但是如果按照五加行的啟示其實做任何的事情前都要打好基礎,這樣的思維如果運用在當下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不是一樣非常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