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珠村的結果 展開

珠村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Zhūcūn)曾名上東村。在廣州天河區東郊、廣九鐵路與中山大道之間。原屬東圃鎮。南宋建村,因村旁有3座小山崗。人們喻為“三顆珍珠”,故名三珠崗, 初稱珠子村,后簡作珠村。

廣州珠村位於廣州市天河區內,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它因其乞巧節聞名廣東。起源於南宋的珠村,居民以潘、鍾兩姓為主。村落向心布局,水鄉風格突出,有歷史建築,也有古樹名木。珠村民俗活動精彩紛呈,保留有舞獅,拜貓,拜太公,扒龍舟,擺七娘,唱大戲等。珠村還人才輩出,有清廉的潘岳,以及眾多海軍名將。

改革開放以前,珠村以農為生,現在則在成為中國最大挖掘機配件集散地的同時,以股份分紅和私房出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展望未來,珠村發展應重視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和村民們的意識問題,利用自身的優勢,展現水鄉之情,把珠村作為一個感受嶺南民俗的交流平台,從民俗、旅遊、道路、環境等方面進行開發,達到發展可持續。

廣州珠村位於天河區珠吉街(原東圃鎮),建村於南宋,因三珠崗而得名珠子村,后簡作珠村。

隨著廣州城區的不斷擴展,珠村成為了“城中村”。村內保留有一定面積的農田,既不同於位於城市中心區內、幾乎完全喪失農田的“城中村”, 也不同於尚處於郊區、農業仍占重要地位的“城中村”, 造成了其人居環境現狀特徵和改善模式的特殊性。珠村的傳統文化並不因城市化而喪失殆盡,反倒保留了數千平方米的歷史建築,還享有“中國乞巧第一村”的盛名。

珠村的由來


2.1 歷史考究 春秋時期,珠村還是一片蠻荒之野,戰國時期則為“揚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珠村所在區域屬番禺縣鹿步司。
珠村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因村旁有3座圓圓的、珠子版山崗——“三珠崗”而得名珠子村,現簡作珠村。明清時期,曾稱為“朱紫”。有人認為,這是借“珠子”諧音而改的雅名,族譜記載則取“朱衣耀映,紫氣輝騰”之意。
民國26年(1937年) 起,珠村歸屬廣州市。解放后,又先後歸番禺縣和廣州市管轄,1985年以前為廣州市郊區管轄的行政村,現隸屬廣州市天河區。
2005年,在距離珠村東北一公里的吉山村,考古人員發現有東漢、晉代的古墓群。他們推測,珠村的形成歷史也許會更早,可以上溯至東漢時期。
2.2 潘、鍾兩姓
珠村村民主要由潘、鍾兩姓組成, 潘姓有11個房支, 鍾姓有2個房支, 每個房支據一片領地,形成13 個居住生活組團, 組成上社、中社、下社三大組團。
現珠村第一大姓潘氏,以“滎陽”為堂號,據其族譜記載,他們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的後代。畢公的兒子被封於潘,其後,子孫以地名為姓,將姓“姬”改姓“潘”。南宋末年,潘氏的一支,從韶關南雄遷居至廣州番禺化龍細墟鎮。珠村一世祖潘宗臚,曾任廣西桂林府靈山縣丞,“因避海寇,攜幼隱名始居鹿步都”,潘姓開始定居在珠村。
鍾氏以“潁川”為堂號,是秦末漢初鍾接的後代。鍾接是黃帝的第59世孫,秦末楚將鍾離昧的兒子,祖籍河南潁川長葛。長葛鍾氏魏晉時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出過許多名人,被稱為“邑中望族”。南宋初年,鍾姓遷入珠村。北宋初,防禦使鍾軾率軍南下,留守廣州,成為南遷始祖,其子孫遷居至現在的珠村。
此外,珠村一直流傳著潘、鍾兩姓本是姻親的說法。原來,鍾姓南遷始祖鍾軾娶了當時的相國、宋代名將潘美的女兒為妻,而潘美,正是珠村潘氏的祖先。

景觀節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珠村周邊物業看漲,高樓爭先恐後立起。但珠村人的決心,使珠村保留有8000㎡歷史建築群;其中文物建築44處,祠堂33間,廟宇社壇8處,以及珠村農民協會舊址、海軍一條巷、潘文治故居3處。
5.1 北帝廟 
因珠村的地理位置和潘文治與蔣介石的私人情誼,北帝廟曾是黃埔軍校一期的訓練基地和考場,成為廖仲愷、蔣介石和蘇聯顧問鮑羅廷等軍政要人經常出入的地方。從1924年11月8日起,第一期第一總隊學生進行畢業演習(考試),指揮部就設在北帝廟,當時的總指揮是教練部主任何應欽;學生軍則住在明德堂。
北帝廟的魁星閣曾作為黃埔軍校的彈藥中轉站。由於黃埔島四面環水,交通不便,而珠村交通方便,又近火車站,於是第二次東征陳炯明時,黃埔軍校就先把彈藥運到北帝廟,有火車時再由農民協會會員抬去吉山車站。
5.2 潘文治故居 
潘文治故居,被人們稱為“洋樓”,曾是國共兩黨高層聚會的地方,還一度用作東征軍彈藥庫的中轉站。
潘氏宗祠,曾作為東征軍彈藥庫的中轉站;宗祠大門兩邊有對聯“魚化三珠水,霞明一縣花”,“一縣花”,歌頌潘岳當年的事迹。
5.4 祈願樹 
“祈願樹”位於北帝廟橋旁,是珠村眾多“開村樹”之一,也是“古村”的村口標誌。該樹為榕樹,已有500年以上樹齡,雖然樹榦上有白蟻入侵的痕迹,但仍然盤根錯節,枝繁葉茂,深受村民喜愛。
5.5 南門上街與南門下街 
5.6 文華社 
文化社中有一池塘,繞塘有潘氏宗祠、環翠潘公祠、梅隱潘公祠、恆上潘公祠、仁可潘公祠、禮可潘公祠等六座宗祠。池塘邊上設有一個社壇:水浸社,供奉“社稷之神”。神位半浸浴水,上香須涉水而過。池塘邊還有兩棵百年古樹,葉片墨綠,枝幹粗壯。
5.7 海軍一條巷 
在珠村東橋大街上有一條始建於明代的小巷,那就是“海軍一條巷”。小巷寬約2米,長約70米,分佈著6戶海軍將領的故居。這些房屋,現在大多為這些海軍將領的後代所擁有,雖然略顯殘舊,但昔日風貌依然可辨,有的房子還有人居住著,有的則大門深鎖。
5.8 中東上街 

區位背景


《潘氏大宗圖譜》曾記載珠村昔日美景:“靈峰秀其脈,枝山列其屏。紫水環其地,梅圃接其壤,南帶珠海風,帆沙烏煙雲竹樹若隱若現,洵嶺海見一大觀也。”珠村瀕臨珠江,後有大靈山,隔河相望有一升旗山;升旗山位於黃埔軍校內,比大靈山要矮一些。
珠村是位於隸屬天河區珠吉街(原東圃鎮),廣州市中心區東部邊緣、廣九鐵路與中山大道之間,西側不遠處為東圃客運站。由於緊靠交通繁忙的中山大道,且臨近黃埔區,南門牌坊BRT珠村站有多條公交線路經過,因此出行比較方便。雖然在天河區內,但並不如在廣州新軸線上的石牌村繁華,卻較適宜居住。

風土民俗


6.1 舞獅 村裡每逢正月都會舞獅。
6.2 拜貓 
每年的正月十六是珠村人“拜貓”的日子,據說這一天是“貓神”(村民親切地呼之為“貓老爺”) 的誕辰。“貓神”平時都安放在村中的北帝廟裡,祭拜活動就在北帝廟進行。這位貓神據說是一個村神,自開村始就住在北帝廟裡,和北帝為伴,從未分開。
“拜貓”沒有特定的時間表,也沒有統一的組織者,由香客們自帶祭品按傳統方式進行,整個祭祀活動持續十幾分鐘。傳統的“拜貓”活動由兩部分組成:“拜貓”和“拜小人”(也稱“打小人”)。“拜貓”整個過程大致分為呈獻祭品,焚香祭拜,燒貓紙和吃貓飯,祈求風調雨順、免災逃禍;“拜小人”在社壇的拜桌上進行,重“拜”不重“打”,以求和睦。
6.3 拜太公 
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謚號“太祖”,一個家族的始祖則為“太公”。
清明后的第三個周日,是珠村“拜太公”的重要日子,所拜之人即為潘文治。整個祭拜儀式包括點香、敬酒、念祭文。
6.4 龍舟節 
“珠水闊,珠溪連,珠村人仔會扒船,扒得快好世界,探完珠江探石牌。” 一首童謠傳唱珠村數百年。在珠村,龍舟節活動精彩紛呈,除了有為人所熟悉的端午扒龍舟以外,還有其特色活動。
6.4.1 “烏龍公”
珠村有兩條200年歷史、純正坤甸木製作的龍船“烏龍公”(即龍船王),原藏身於珠溪東橋附近的農田裡,后因經濟建設遷到深涌河底。該船鼓位比一般龍舟寬15厘米,長多7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所以當其與風浪搏擊時特別穩,有“烏龍公敲起鑼鼓快過風”的美譽。
以前,老人會帶著小孩到“烏龍公”上取龍船水喝,據說可以消除百病、身體健康。每天在烏龍公從珠村出發時,都會用聖水兜裝上聖水,然後用珠村北帝廟前的龍眼樹葉蘸水灑在各龍船划手的頭上才出發,以求順風順水,平安、吉祥。龍船盛事結束后,聖水兜就會高價投標。
可惜由於現在河面上建了5座大橋和10座小鐵橋,同時旁邊有些商鋪為通行把河涌蓋了起來,因此村民們每年都好在“散龍船標”前一天拆橋掀蓋,讓“烏龍公”回家。
6.4.2龍舟“招景”
每逢農曆五月初一都是珠村龍舟“招景”的日子,各村龍舟前來“應景”相會,在珠溪水竟渡巡遊。應景時,各村龍舟會經過蓮溪村、宦溪村、黃村,形成“蓮溪景”和“宦溪景”和“黃村景”。
在珠村龍舟“招景”的深涌旁有廣州市唯一一個龍舟親水公園,以龍舟文化為主題設計,有具明代建築特色的龍舟指揮檢閱台,有梯級型的觀眾席,還有更適合龍船划手上落的龍舟靠岸長台以及?龍橋等。
6.4.3 “散龍船標”
熱熱鬧鬧的賽龍結束以後,“烏龍公”趁潮回村,彙報“趁龍船景”的成績。龍船靠岸后,龍舟健兒和村裡的老人、孩子在祠堂里吃過傳統的龍舟飯,就在祠堂前舉行龍船聖水兜(裝黃皮葉、舀珠溪“聖水”以洗滌船身)、禾兜(盛載采青禾穀)的投標拍賣。“散龍船標”結束,龍舟節“謝幕”。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6.5 乞巧節 
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又名“七姐誕”,是一個富有中國民族韻味的婦女節日,始於漢代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
珠村享有“中國乞巧第一村”盛名,且自2005年開始舉辦“廣州乞巧文化節”;珠村的“乞巧”已成為天河區、廣州市的文化品牌。
6.5.1 “拜神菜”
“七夕”前兩三個月,未嫁姑娘開始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或“拜神菜”。
6.5.2 “迎仙”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自三更至五更,連拜七次。
6.5.3 巧手
拜仙后,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
6.5.4 “擺七娘”
“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這是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舊時珠村乞巧節的盛況。廣州珠村自明清時期已經盛行“擺七娘”,女子做“七娘”秀巧手,男子借物看人,有鍾情者便托媒說親。“擺七娘”成為了一座婚姻的橋樑。抗日戰爭爆發后,廣州淪陷,珠村的“擺七娘”全部停止。抗戰勝利后,曾一度恢復,解放初期珠村還出現了男子“擺牛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又再度停止,直到1998年才再度興起。2001年珠村東南社“良潘公祠”的那堂“七娘”還被廣州近代歷史博物館錄像收藏,藝術品被廣州博物館收購,長年存擺在廣州博物館內。
6.5.5 “乞巧文化”註冊商標
2006年11月,由廣州乞巧文化節組委會、珠村實業有限公司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乞巧”文化品牌相關的商標。這次共申請註冊5個商標,涉及到8個類別的商品,主商標是:“廣州乞巧文化節”,分商標是:“乞巧女兒”“乞巧婆婆”“珠村乞巧”“巧七娘”等。
“乞巧文化”註冊商標主體由垂直的銀針和飄逸的紅線構成抽象的漢字“中”“巧”,結合傳統儀式用針錢“乞巧”,體現中國乞巧文化的濃厚特色。
6.6 唱大戲 

村落形態


為方便闡述,下文以“舊村”代表珠村古村落,以“新村”代表現在的珠村。
“舊村”北依大靈山,珠溪河繞村蜿蜒而過,山環水繞,形成了宜人的自然環境。“新村”把山腳納入其中,東西兩側為河涌所環繞。
為了明確村莊的邊界,在其周邊植以“開村樹”,如現今保留於北帝廟橋旁的“祈願樹”,即為“舊村”村口。
無論“舊村”還是“新村”,其間皆水網密布,潘、鍾兩姓13房支,建築群落以池塘為中心,布以多個祠堂,附近還建有社壇或廟宇,往外為民居。池塘與外面的珠溪相連通,隨著珠江潮起潮落。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珠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

經濟產業


8.1 主要收入來源 
幾百年來,珠村經濟以種植蔬菜、水稻、水果為主。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 年代以後,隨著廣州城市中心的東移及農村城市化不斷加快的步伐,由於土地不斷被徵用,村中現僅存留少量菜地,村民經濟不再以傳統的農業為主,而代之以股份分紅和私房出租。
8.2 中國最大挖掘機配件集散地 
廣州珠村挖掘機配件市場在全國以貨齊、量大、價優、周轉期快捷等優勢位居全國工程機械市場第一,在業界備受關注。記者於近日走訪了珠村挖掘機配件市場。
珠村機械一條街原來是一個菜市場,自1993年開始才有做挖掘機配件的商鋪。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以及國家大環境需要,珠村挖掘機配件市場的快速擴張,成為共有兩百多家商鋪的全國最大的挖掘機配件集散地。中國的“十一五”計劃中需要大力發展國家基礎建設,而且銷售渠道還有開發的空間,珠村挖掘機配件市場還有一定的發展潛能。

珠村名人


7.2 潘文治 潘文治,著名愛國將領,其夫人是宋美齡的嫡親表姐。潘文治早年就讀黃埔水師學堂,后遠赴英國留學,返國後跟隨孫中山先生進行護法戰爭等,孫中山稱讚他“志行純潔、深資倚畀”。1924年,孫中山任命其為海軍練習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和籌備中的黃埔海軍學校校長。
7.3 中國海軍之家 
珠村潘家一門出過3名海軍將領:潘文治(民國海軍總司令)、其六弟潘文絢和七弟潘文譜(皆曾任海軍軍艦艦長)。此外,珠村還走出了40多名海軍將士。

村落發展


9.1 村落特色 
珠村歷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水鄉格局,並有北帝廟、潘文治故居、潘氏宗祠、珠村農民協會舊址、文華社、海軍一條巷等重要景觀節點。珠村所保留有的風土民俗眾多,有舞獅、拜貓、拜太公、扒龍舟節、擺七娘、唱大戲等,具有“中國乞巧第一村”之名。經濟上,珠村還是中國最大挖掘機配件集散地。
9.2 發展優勢 
9.2.1 民俗文化復興的可能
在儲冬愛老師的《廣州珠村“拜貓”習俗調查與分析》提到,“拜貓”的香客不僅僅是當地的村民,同時也有廣州市區內的市民,而且類似的香客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她還提出,城市化對鄉村民俗的影響並非是單向的;在城市文化改變鄉村民俗的同時,鄉村民俗中一些傳統堅固的成分,也正隨著城市文化與人際的便捷交流而悄悄地向城市傳播滲透,使得鄉村的民俗傳統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城市文化認同。
此外,天河區近年興起的“乞巧文化節”也大大地提高了珠村“乞巧節”的知名度,吸引更過人關注的目光。通過設置“七夕路”旅遊路線,展現“擺七娘”,讓遊人了解珠村的歷史風貌和風土人情。此外,珠村正醞釀建旅遊村,借鑒深圳大芬村“中國油畫第一村”的做法,建乞巧文化手工藝品展覽館。
這一切都表明了珠村特色民俗文化復興的可能性。
9.2.2 區政府及地方管理部門的重視
9.3 存在問題 
9.3.1 水環境問題一方面,由於居民為了方便經營,把水道封閉起來;另一方面,因為缺乏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涌、水塘,使清溪變為濁流,常年散發惡臭,滋生蚊蠅。
9.3.2 道路系統問題
珠村“舊村”道路等級低且不成系統,對外交通只有3條寬5~7m的道路,對內多為2m左右,不能滿足使用和消防要求,火災隱患極大;“新村”道路較具系統性,但路寬僅有2~6m。與此同時,建築高度卻在不斷增高,D/h<0.5的比值使街道感覺變得更為狹窄,給人以嚴重的壓迫感。
9.3.3 建築密集,房屋空置率高
受出租屋利益的誘惑,新建築不斷拔地而起,“新村”整齊劃一,但“舊村”布局混亂。在住房建設如此畸形的發展下,造成大量房屋閑置。
9.3.4 缺乏個性的新建築
新建的民居採用的都是所謂的洋樓風格,外牆面儘是粉的、白的馬賽克,失去了如當地祠堂、寺廟或古民居般古色古香的韻味。
9.3.5 違章建築
在經濟利益等因素的驅使下,“舊村”內普遍出現超面積、超層數的違章建設,造成安全隱患。
9.3.6 市政與公共設施不足
存在排污管線不足,缺乏公共綠地等問題。
9.3.7 外來人口管理問題
9.4 村落發展 
造成珠村現存眾多問題的主要成因是城中村特有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和村民們的意識問題。因此,考慮珠村未來發展的問題時要重點關注以上兩個因素,同時還要利用珠村現有的優勢,展現自己的特點,達到可持續發展。
珠村的發展需要規劃先行,正確做出珠村的發展定位尤為重要。鑒於珠村特色的乞巧文化,仿照廣州獵德村的開發模式並不妥當;然而,又不能將其作為單純的旅遊村落來開發。且看現有實例,佛山的大旗頭村作為一個觀光景點來開發,雖能較完好地保存古建築群落,但空置的村落缺乏生活氣息,感覺就像偏僻角落裡的藝術品,甚少有人問津。此外,珠村村民們有一定的古建保護意識,也延續著許多風土民俗;因此,我認為,珠村應保留其水鄉風格,作為一個感受嶺南民俗的交流平台來開發。
針對民俗開發,先要村裡的傳承保留,在此基礎上開辦展覽,利用媒體宣傳,舉辦相關比賽,讓村外人參與,此外還可舉辦相關學術交流和國際論壇。對於乞巧文化的宣揚,番禺區文聯副主席符中傑比喻說:“乞巧文化不應該太急走向市場化。正如城市綠化一樣,綠化是城市中的一部分,當綠化環境融入城市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總體大環境好了,經濟效益也就出來了。” 同理,民俗開發也不能急於求成,舉辦的比賽也應注重其本質問題,不能像西關小姐比賽那樣淪為選美的借口。
珠村的傳統復興之路,除了可以借用民俗特色的契機以外,還應利用村落里那8000㎡的歷史建築群。黃埔軍校的淵源以及潘文治故居等革命歷史資源是作為旅遊開發的賣點,也能吸引台灣遊客。通過這些傳統景點,帶動地方經濟;成立保護傳統基金,以求有心人出資相助,利用資金,修復歷史建築,幫助重飾居民。民居重飾若能辦到拆樓重建當然好,但這並不意味必須如此;與當地古民居的主要建築要素結合處理沿街立面,創造氛圍,也是不錯的選擇。然而,民居的再裝修不可能一步就班,但可先沿某條道路開始,如七夕旅遊路線。
對於建築密集、房屋空置率高、違章建築多等問題,宣傳教育必不可少。通過加強宣傳教育,讓村民對這些問題有利弊得失的正確認識。
水環境方面,首先應該要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減少垃圾的投入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其次,疏通河涌、水塘, 清除淤泥;在市政設施建設上,完善排污管線布局和污水處理系統;再有,改良現有水網結構,形成水循環,恢復水鄉風貌;同時,利用生物措施治理水污染,造就良好生態系統。若想錦上添花,還可砌石岸,做駁岸,修理岸道,種植綠化,美化岸邊景色。
環境方面,還應重視村內的綠化面積,在保護古樹的同時,也可增加宗祠等前部空間的綠化。此外,開發如沼氣這類環保能源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道路系統的問題上,以打造步行為主的內部系統和方便機動車行使的外部道路網為目標。村內道路根據防火要求分為若干地塊,地塊之間設置4m寬。地塊內道路採用2.5~3m尺度,同時要嚴格建築高度。為了減少成排建築帶來的單調感,道路兩旁可利用建築間縫隙植以小樹,鼓勵宅前綠化。外部環村布置道路,至少保證機動車雙向行駛要求,並在珠村的主要出入口旁設停車場。
珠村發展,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他們應給於政策上的支持,確保村民的合法利益,落實原村民的“市民待遇”,解除村民在改造問題上的後顧之憂。對於外來人口,政府也應考慮到他們的生活艱苦,妥善管理。
地產商對“城中村”的開發利益性較強,但我不絕對性反對,不過必須以保存珠村水鄉風貌為前提嚴格控制。談及資金,民俗復興與旅遊開發能帶動地方經濟;招商引資也有其優越之處;而珠村“中國最大挖掘機配件集散地”之名也並非浪得虛名。

歷史文化


廣州珠村起源於南宋,擁有悠久的歷史,村內主要居住潘、鍾兩姓人士。從古至今,珠村都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村落向心布局,山環水繞,古樹環抱,水網密集。村內保留有較多歷史建築,也有古樹名木,皆為甚佳的景觀節點,如:北帝廟、潘文治故居、潘氏宗祠、祈願樹等。珠村民俗活動豐富,有正月舞獅,拜貓,拜太公,過龍舟節,擺七娘,唱大戲等。珠村還人才輩出,有清廉的潘岳,還是“中國海軍之家”。
改革開放以前,珠村以農為生,現在則以股份分紅和私房出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並發展成為中國最大挖掘機配件集散地。對於珠村的未來發展,應重點考慮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和村民們的意識問題,利用現有的優勢,展現其水鄉風貌。把珠村作為一個感受嶺南民俗的交流平台,從民俗、旅遊、道路、環境等方面進行開發,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公交路線


珠村站 :
B1快線、B1路、B5快線、B5路、B15路、B16路、B17路、B20路、B26路、B2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