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塢
唐代王維詩作
《蓮花塢》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從景物中寫出了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前兩句寫採蓮少女的辛勤勞動,后兩句點出採蓮人的生活樂趣,筆調輕鬆自然,語言平淡樸素。
蓮花塢
日日採蓮去,洲長多暮歸。
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⑴塢(wù):地勢周圍高而中間低洼的地方,這裡指停船的船塢。
⑵洲:水中陸地。多:經常。
⑶弄:戲弄,這裡指撐。篙:撐船的器具,多用竹、木。
⑷畏濕:害怕打濕。紅蓮衣:紅蓮花顏色的衣服,指採蓮女的衣服。
江南女子每天去採蓮,蓮塘廣闊,總是傍晚才回來。撐篙的時候不要濺起水花,擔心弄濕了紅蓮般的衣裙。
這首詩約作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遊歷江南之時,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岳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二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雲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此時詩人已隱居田園,詩歌主要詠寫山水田園之幽趣,帶有閑適情味。這首詩中,作者很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從景物中寫出了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詩中描寫的主人公是一群天真活潑的採蓮少女,這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描寫對象。
“日日採蓮去,洲長多暮歸”。這兩句寫採蓮少女的辛勤勞動,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日日”是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前一個“日”為代詞,后一個“日”是動詞。第二句不可簡單地把“洲長”和“暮歸”當作因果關係,從而理解為,因為水路很長,所以多半到了晚上才能回來。這是不符合事理的,因為“洲長”蓮必多,來回一趟,不須整天,“洲長”再現的是廣闊的採蓮環境,以及兩岸的自然風光、小戶人家,風土人情;“暮歸”表明水面上,採蓮船隻早晚繁忙。因此“洲長多暮歸”可解釋為:一望無際的荷塘里長著田田紅蓮,碧綠的葉子,粉紅的花瓣;採蓮姑娘們架著船兒來回忙碌,傍晚時刻船兒都滿載而歸——載著肥碩的蓮實,載著姑娘們的歡聲笑語,載著無限溫馨。
日日採蓮勞作,天天早出晚歸,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詩中的採蓮人自有他們的生活樂趣。“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採蓮人對蓮花的珍愛與憐惜,同時也表明他們熱愛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詩中流淌的是詩人悠然的閒情逸緻。
吉林大學教授夏於全:這首詩寫出蓮花塢採蓮人的形態,一幅色彩鮮艷的採蓮圖。詩的最突出的特點是,體察事物細膩,愛物之情真摯。末句只一“衣”字,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蓮寫活了。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作者背景
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