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學院
1988年成立的佛學院校
普陀山佛學院
九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吹拂神州大地。國家在前進,時代在召喚。一九九二年春天,《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趙朴初會長在會上精闢地分析了培養佛教人才還遠不能適應當今年內佛教事業發展需要的嚴峻形勢,強調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為了加快培養人才的步伐,學院以“上海龍華會議”精神為契機,憑藉普陀山佛協管理體制“三統一”的優勢,在精力、財力上對學院方面進行傾斜。經過幾年的努力摸索,促進學制的不斷升格,至一九九六年改原來的預科兩年、本科四年,為預科三年、本科三年、研究班三年的“三三制”格局。課程設置:佛學課佔百分之七十、文化課佔百分之三十。正科班、研究班以天台教觀為主課,側重培養天台宗的傳燈專業人才。從而,使學制由初級單一向綜合性發展;從欠缺不全到初步完善。班級從1個增至5個;學僧從3 0人增至200人。十年中,預、正科學僧共學完了45門課程,畢業生350人。正科班兩期畢業生還撰寫了82篇天台宗論文。他(她)們畢業后,有的往海外弘法,有的出國留學深造,有的應聘他校任教,有的則掩關潛修。而大多數皆留在本山充實學院師資或擔任各寺庵主要執事。
隨著學院教學的不斷發展,師資隊伍和質量也日益壯大和提高。現有教師由創建時的5人增至41人。有治學20餘年,教學經驗豐富的白光老法師;有從事天台教觀研究深有造詣,現任研究導師的沈仁岩老居士等。許多從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畢業的青年法師負笈進山,次第登上了教學講台。同時,還聘請大專院校退休的高級教師講授文化課程,一支老中青結合,富有治學經驗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十年來;特別是“上海龍華會議”後學院堅持“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方針,配備學監和班主任,加強學與修的管理,制訂上殿、過堂、修觀、念佛以及僧儀,僧紀一系列管理制度,堅持分項逐日登記,按月公布,期末評比,並作為升級,畢業考核的內容之一。通過全院師生的齊心協力,。每逢觀世音菩薩聖誕全體師生以虔誠的心情,肅穆的僧儀,三步一拜朝禮佛頂山;女眾班學員利用寒暑假期間,齊集觀音洞舉行“法華七”、禮拜《法華經》四十九天;圓具的學僧,還堅持每月朔望誦戒。學僧們用自己的雙手開闢一塊四百平方米的耕作園地栽瓜種菜,灑下自己的汗水。他(她)們在聞思修“三慧 的熏陶下,一代傳燈新人,正茁壯成長。
回顧昨天,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妙善院長高瞻遠矚繪製了一幅跨世紀的辦學藍圖,即一院帶五校,形成“一枝發五葉”的格局:一分校設在院部所在福泉梯林,為男眾正、預科班;二分校設在隱秀庵,為男眾學戒堂,作為男眾班生源的基礎;三分校設在臨安普照寺,為男眾天台宗研究班;四分校設在正法講寺,為女眾正、預科班;五分校設在伴山庵為女眾研究班。這樣,從學戒堂至研究班構成了從通才到專才的教育網路,使學院向全方位,高層次穩步有序地發展。
正如《管子》云: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相信:仰觀音菩薩慈光普照,仗妙善院長運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普陀山佛學院將會迎難而進,登峰造極,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