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陳琳的結果 展開

陳琳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陳琳,祖籍江蘇徐州,畢業於原解放軍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軍美展評委,國家一級美術師,海軍創作室畫家。

個人簡介


陳琳的作品先後參加全國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美展,連續參加三屆金陵百家全國展及歷屆全軍美展。多幅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美術館及北京大學。

主要展覽


曾先後參加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美展;2007、2009、2011年金陵百家全國美展;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5、70、80、85、90周年及建國50、60周年全軍美展;全軍第十屆美展和全軍“探索”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70周年國際藝術作品展;2008年心繫汶川全國美術作品特展;2009年全軍美術作品港澳地區巡迴展;2014年中國夢強軍夢全軍美展;2015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全軍美展,2016、2017年全軍美術作品展。

作品發表及收藏


陳琳作品先後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李大釗紀念館、山東省美術館及日本、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地區和個人收藏。數十幅作品發表於《解放軍報》、《美術》、《世界知識》等報刋雜誌。

畫家訪談


解放軍美術書法雜誌專題採訪
陳琳用畫筆為海軍鑄魂
魁梧的身材,洪亮的聲音。陳琳老師從外形上給人一種錚錚硬漢的感覺,渾身盡展軍人的陽剛與剛毅。他的作品,厚重的墨,酣暢的線,裹著海濤磅礴,映照軍艦威武之氣勢,將中國海軍的現代化以及中國當代海軍士兵所向披靡的精神風貌展現的淋漓盡致。艦船、武器、大海,通常給人一種“冷、硬”的感覺,但陳琳通過一些細節的描寫,表現出較強的視覺張力,不僅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內涵,更體現出強大的軍事文化力量。陳琳善於畫兵,從《大海深處》《兩棲獵人》《鐵甲雄風》《陸戰隊員》到《厲兵秣馬》《決不放棄》再到《亞丁灣——中國海軍》《戰之必勝》《騰飛2019》,他筆下的士兵無論是在訓練還是出海執勤,都隱含著一種勢不可擋的銳氣。那種不屈不撓、永往直前的內在氣質正是當代軍人“戰之必勝”的英勇氣概,也正是中國海軍的軍魂海魂。
劉紅(本刊執行主編,以下簡稱劉:)陳老師您好,我們在談到一個人的創作狀態時,軍旅畫家是不是更趨於理性?因為軍事題材作品不同於其他的作品,您是不是在創作時會把自我因素有所淡化和隱藏?
陳琳(海軍宣傳文化中心創作員,以下簡稱陳:)大多數人有一種誤區,會感覺軍事題材繪畫有別於其他繪畫創作,似乎不能充分發揮自我,不能展示出繪畫藝術的自由性,或認為主題性繪畫過於陳舊,脫離時代的發展,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繪畫不單純是視覺藝術,它是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和闡述,達到一定的目的,最終是服務于軍隊和社會,服務於國家。
劉:在常人看來,軍旅畫家一般比較容易受到題材的約束,在主題性創作中,您是如何協調個性、藝術風格和主題創作之間的關係?
陳:我們常說的個性,就是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品格、氣質和行為方式等。藝術風格是創作者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是指繪畫中的藝術語言,這是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之所以簡單,是你的作品表現形式或方法與眾不同便是風格,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它是藝術家創作成熟的一種表現,主要通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這兩方面表現出來。複雜是指一個人的創作作品形式與風格是綜合修養的體現,而不是單純與他人畫的不同就是風格。它是由畫家自身修養和對藝術的理解所形成的個人繪畫風格,和主題性創作不產生矛盾,也沒有必然關係。
劉:上個世紀90年代,現代藝術形式語言的多樣化為寫實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變形、表現、抽象等語言方式使中國畫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那樣一個文化環境對您當時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陳: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受西方文化和“85思潮”影響,中國美術處於活躍期和動蕩期,很多畫家都經歷了從興奮到迷茫的過程,當時的確對美術界影響很大,但是這種現象經過20年的反思與沉澱后,讓多數畫家變的較為冷靜和成熟,而並非讓中國畫產生了根本變化。我認為所謂的變化,只是從繪畫的形式上、手段上、材料上更為豐富而已,中國畫依舊是以水墨和宣紙為主要材料,域外文化不可能替代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更無法撼動和異化中國傳統文化和獨特的繪畫語言。
劉:經歷過新潮美術洗禮,您為什麼還是選擇了寫實?是軍人畫家身份的使命?還是內心的需要?
陳:寫實本身沒有任何問題,更不可以去質疑,也不可以否定它。繪畫中所謂的新潮無非是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去表現和刻畫不同的事物,沒有太多本質的區別,至於選擇寫實是因為寫實更易表現軍事題材中重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形象和特定場面,軍隊美術工作者必須肩負文化藝術賦予的使命,這種使命是軍人身份使然也是內心的需要。
劉:孫過庭曾云:“窮變忘於筆端。”您的作品用筆沉穩有力,方正崢嶸,充滿內在張力與生命,您能否以作品為例,談談您的創作體會?
陳: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解讀。一是藝術源於生活,每幅作品都是畫家從生活中對所要表現的物像加以藝術提煉而進行創作的;二是對所創作的內容素材更多的是要思考用什麼樣的繪畫形式和手段進行創作,比如我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作品《厲兵秣馬》,這幅作品的素材取自於海軍特種部隊。15年前,我前往海南某特種兵部隊釆風和體驗生活,當時正值八月,我看到了士兵們不畏高溫酷暑,正在進行武裝登陸訓練和負重體能訓練,其中一個感人場面就是幾個戰士肩扛橡皮舟奔跑的場面,我瞬間就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了,也是在那一瞬間決定以此畫面為創作素材。回到北京后歷時兩個月完成草圖,一個月完成正稿,這期間,曾幾度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更好地表達戰士們頑強拼搏、勇於戰勝困難的精神,我嘗試過用傳統筆墨去表現,但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經過幾次嘗試后,我決定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採用以線為主上重下輕的表現方法,重點突出特種兵們全副武裝奔跑負重的強烈感覺,以達到震撼的視覺效果和創作目的。
劉:在部隊美術的性質發生根本轉變的今天,軍事題材作品如何創作,如何反映部隊的真實狀態,展現今天軍隊和士兵的精神風貌,是部隊畫家面臨的新課題。這一切,您是如何思考的?陳:近年來,部隊編製體制調整,結構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軍隊保家衛國,練兵為戰,一切都要為打贏服務,作為調整后的文藝隊伍,當然要以軍隊建設大局為重,尤其是美術工作者依然要面向部隊為官兵服務,用手中的畫筆更加準確地創作出反映軍隊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和戰之必勝的精神風貌,肩負起文藝工作者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劉:獲建國五十周年全軍美展優秀獎的《大海深處》用工筆的細緻描繪和線條的韻律,展現出現代機械之美,使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預示了現代審美與傳統方式之間的衝突與轉換。您個人在借鑒吸納當代藝術表現語言的同時,如何將其與自身早先的傳統藝術相融合?
陳:您說的不錯。作品《大海深處》有一點兼工帶寫和裝飾的痕迹,那是我進入軍事題材創作的起點,此前並未涉獵更多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題材創作。過去畫的比較多的是一些相對較為傳統的筆墨人物,如何以早先的傳統繪畫形式相融合有一段很長時間的磨合過程,作為海軍畫家則是更多去思考如何反映海軍艦艇部隊的創作問題,海軍宏大的軍事題材作品離不開武器裝備,海軍之所以成為科技含量最高的軍種,就是和所有的裝備高智能高技術分不開,武器承載的平台多是艦船,而在中國畫中恰恰表現鋼鐵是最少的,也是最難的,幾乎沒人去畫這個題材。但我覺得只有把生冷的鋼鐵躍然紙上,才能真正完成海軍軍事題材作品的視覺傳達效果。正如畫家李寶林先生對我說:“你選擇鋼鐵,你是知難而進,是好事”!所以,自作品《大海深處》之後我轉向了寫意。現在我依然在不斷探索如何更好的將傳統筆墨元素融入軍事題材創作中。
劉:自《大海深處》之後,您相繼創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比如獲第十屆全軍美展優秀獎的《兩棲獵人》(2003)、獲建國六十周年全軍美展優秀獎《厲兵秣馬》(2009)等,在這些作品中,您充分發揮了細節描寫的獨特手法,使作品不僅具有了很強的可看性,而且由此將中國海軍的現代化以及海軍士兵昂揚的精神風貌展示在人們面前。您是如何塑造這些形象的?
陳:繼《大海深處》之後,我的創作逐漸轉向了描寫和刻畫海軍執行重大任務或訓練場景比較多,尤其是《亞丁灣——中國海軍》、《戰之必勝》、《騰飛2019》等作品在軍地展出時反響強烈。《亞丁灣——中國海軍》是以我海軍亞丁灣護航為背景構思創作的,創作歷時一年多。中國海軍的亞丁灣護航,使海軍從真正意義上走向了深藍走向了世界,這也是中國海軍正在邁入世界一流海軍行列的寫照。作為一名海軍畫家,我不僅為祖國強大而自豪,更是希望創作一幅反映我海軍官兵護航的作品。2015年,我隨艦前往南沙島礁慰問守島部隊,在前往南沙的軍艦上目睹了特戰官兵在艦上訓練的場面,更增加了我創作的強烈慾望。該作品不僅體現了海軍官兵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風貌,也體現了我國綜合實力的強大和國際主義精神,為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有作品《騰飛2019》,是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航母以及艦載機起降為背景,反映了海軍戰鬥力的迅速躍升,同時,作品也體現了偉大祖國在新時代快速發展並躍居世界前列,體現了我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意志。國畫《戰之必勝》主要體現了海軍陸戰隊官兵在新時代強軍興軍下練兵備戰、厲兵秣馬的場景。
作為海軍畫家,我曾連續20多年去海軍特種兵部隊釆風寫生和體驗生活,對官兵們的訓練生活比較熟悉,也因本人當過水兵,對艦艇生活印象深刻,這些因素都促成了我完成這幅創作。劉:您常年深入部隊體驗生活,並與普通士兵建立起了密切關係。所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甚至那些裝備的細節,都有著現實的依據。寫生對您進行繪畫創作有什麼幫助?陳:因為有20多年下部隊的經歷,與部隊官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對士兵和裝備非常了解。但這些對於軍旅畫家還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寫生,寫生是創作的基礎,它對解決創作中人物造型,形象塑造,筆墨運用起著至關重要作用。我曾在三年時間裡畫了200多張各類人物寫生,很可惜,現在好多年輕畫家急功近利,經常忽略寫生。劉:這種急功近利也導致了當下一些打著“創新”“突破”的旗號,以標新立異來博取人們眼球的所謂“作品”的橫行。
陳: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新為美”,即“美”是“新”的核心,並非新出現的東西全是美的,觀念的新也不等於藝術質量的高。只圖新奇而不美,越新越沒有價值。藝術品只有高下之分,古今之別,而無新舊之嫌。傳統繪畫觀念也不一定在新時期就不能繼續表現其旺盛的生命力,關鍵是如何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如何繼承與發展,而不是單純向西畫靠近。新的藝術語言,是為了打開一個新的動人心弦的領域,美是一切藝術的靈魂。繪畫基礎訓練可學,羅曼蒂克不可學。科學上的東西可學,可仿。唯藝術不可重複,不能模仿,因為藝術是感情的東西,感情不能模仿,譬如外國人學中國書法就無法領悟其內涵,書法是屬感情範疇的抽象藝術,他具有民族的不可思議的抽象美。他和繪畫一樣,只能獨創,而不能模仿,凡仿造的藝術品皆無價值。所以任何一門藝術首先是民族的而後是世界的,沒有民族性也沒有世界性。另外,“傷痕藝術”至今餘音未泯,追求脫離現實、遠離生活的低沉、哀怨或無病呻吟的痛苦情調。表現悲劇無可非議,但並不能真正表現沉鬱強烈的悲劇主題和風格;喜愛原始生態,在內容和構圖上刻意追求原始民主意識和初始的古野、愚昧;“為賦新詞強說愁”,導致畫作缺乏內涵,人物精神頹唐。或自我哀鳴,或是調侃或是選擇唯美的逃避,這均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見,中國畫繼承與發展,需要畫家更為理性的思考,更多的去了解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追求中國傳統繪畫與社會發展自然、和諧的演變規律,不能刻意求新、求變,使中國畫遊離於傳統的水墨軌跡。
劉:您的作品在主題上展現的是中國海軍作為一支世界和平力量的崛起,但並沒有那種宏大敘事,而總是“以小見大”,從最普通的士兵入手,通過其生活、訓練、搶險等具體場景展開。您要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為普通士兵謳歌嗎?
陳:作為畫家和軍人,我們更擅長與自身環境接近和熟悉的主題,那就是反映軍隊和軍人。軍隊和普通老百姓不同,軍人高度紀律化,高度統一,我所竭盡表現的是軍人存在的價值。這種題材完成起來難度比較大,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對題材的理解和對軍事生活的體驗感悟之上,不到部隊中去體驗很難把這些表達清晰。每次去部隊體驗生活我都會抓住讓我感動的點,從人性層面、生活細節,或者訓練演習等等。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能向觀眾傳遞一些正能量,同時建立起觀賞者與軍人群體之間的對話。也有很多軍人反饋他們意見給我,說他們在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軍人的榮譽與自豪,我想這就是軍旅畫家藝術作品與當代軍人之間所產生的共鳴吧。
劉:石魯說過,要把山當人來畫。在創作中,您自己的人格自然而然地融進去了。把兵當人來畫,在突出反映人物的同時將鋼鐵、武器、戰爭,訓練融入畫面,動態比較強,您是如何將傳統筆墨與色彩、造型的融合,使得軍旅畫作具有豐厚的內涵? 陳:石魯說的沒有錯,但他只是從繪畫藝術層面去表述的,對於軍旅畫家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軍人也是常人,但因為職業不同,在國家和民族需要時他會有別於常人。因此作為軍旅畫家如何將人物裝備,訓練和戰爭以及繪畫手段完美結合非常重要,還要上升到精神層面,而這個層面無法用語言所能表述的,只有當你深入到官兵當中去,才能真正體會到感悟到。
劉:創作還是要來源於生活。
陳:是的。中國畫的創作思路。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用藝術的眼光和對生活的感悟,並對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加以提煉和升華,是藝術創作的重要途徑。當今流行的一些無情節繪畫,一是追求時尚,二是缺乏生活,創作出的作品空洞、乏味。有些畫,脫離生活現實,單純追逐新潮,不屑主題內容,迴避情節,犧牲人物個性,只熱衷於所謂的更新觀念,迷於技法或材料的翻新,甚至於不顧主題去追求間離陌生的效果。知識的寬度和高度是互相聯繫著的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畫家應當在生活中廣拓視野,尋找創作靈感。一幅作品,表現著畫家的精神氣度、情感因素、文化修養、性格特徵、道德觀念和技法功力,是人格力量的一種綜合表現。一幅成功之作,則在多因素,多層次、充實著、純化著一種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力量,從而使作品獲得高度的美學價值,畫家的素質美是作品美學價值的基礎。生活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畫家沒有生活,缺乏源流,就沒有創作素材,就找不到創作與個人心理的契合點。生活感受、內在衝動、精神氣質和繪畫形式互為因果,沒有生活,就難有畫作風格的差異,更沒有明確的精神指向。
劉:最後,請談一談您的從軍或從藝經歷及對未來的設想。
陳:可以說,是軍旅生涯成就了我。我自幼學習書畫,少年時曾在徐州市少年宮研習,1980年入伍以後在艦上當水兵四年,所以我熟悉水兵,更熟悉艦艇,這些都為我後來的主題性創作打下了基礎。從上世紀80年代基層文化骨幹到90年代藝術院校畢業后相對專業的創作,我的畫筆從沒離開過以海軍為主題的創作,這是身份使然,也是我擅長和熱愛的,軍旅幾十年,使我在創作思想上更成熟,尤其是經過參加若干屆全國全軍大展以後,我的創作更趨於理性和主流。從士兵成長為一名軍旅畫家,能通過手中畫筆通過作品反映再現部隊的建設發展以及官兵的訓練生活是我一生的追求和願望。

名家點評


畫家陳琳的藝術特色與追求
文/高天民(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部隊美術是中國美術史的一部分,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特殊性而帶來的一個新的現象。從北伐時期開始,部隊美術就已逐漸超出了軍隊內部的鼓動的意義,而與革命和先進的思想發生了聯繫。特別是我們在以梁鼎銘為代表的一些北伐歷史畫家的創作中可以明確地看到這種現象,並通過延安美術的進一步升華一直延伸到新中國。但新中國的部隊美術是在普及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因此部隊美術一般稱之為“士兵美術”,即它是以突出部隊美術作為“工農兵美術”的一部分而產生意義的。這種意義不僅表現在其題材上,更表現在其身份上——作畫者的身份和作為人民創造歷史一部分的政治身份。因而,這種部隊美術的專業性就被棄之一邊。部隊美術這種性質的改變是“新時期”之後的事情。隨著中國美術的開放和多元,部隊美術也逐步實現了新的轉型,從作為文化普及的功能和價值轉向了作為專業美術的創作。各兵種都建立了自己的專業美術創作隊伍,並在整個中國美術的轉型中與中國現代美術的進程發生了密切的聯繫,其中湧現出了眾多具有實力和特色的優秀的藝術家。海軍畫家陳琳就是這個群體中典型的一位。
《騰飛~2019》(合作)200x220㎝2019年
《騰飛~2019》(合作)200x220㎝2019年
陳琳受到美術界的關注是因為他在多屆全國美展及全軍美展和各種全國、全軍美術大展中的出色表現。自1994年以來,陳琳已經連續參加了五屆全國美展,三屆金陵百家美展、六屆全軍美展、五屆海軍美展以及第二屆全國中國畫展、中、日、韓三國邀請展、全軍港澳地區巡迴展等,並且在這些展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大海深處》(1997)獲建國五十周年全軍美展優秀獎、《兩棲獵人》(2003)獲第十屆全軍美展優秀獎、《厲兵秣馬》(2009)獲建國六十周年全軍美展優秀獎、《為了民族存亡》(2005)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通過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陳琳的創作實力,也使他的藝術得到了社會和美術界的檢驗。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藝術語言,豐富著其作品的表現力,但他的藝術的特色及其目標卻是一貫的,這就是以其厚重、大氣和正氣的藝術展示中國當代海軍形象,為中國海軍築魂。
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的陳琳,受到了良好的學院藝術的訓練,打下了紮實的寫實藝術的基本功。這使他獲得了得以面對現實的基本的介入方式。從其所面對的問題來看,這種寫實的基本功很好地為其作品主題的闡釋及其藝術語言的表達提供了基礎。我們從他最早的獲獎作品《大海深處》(1997)中看到,他以工筆的細緻描繪和線條的韻律,展現出現代機械之美,使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預示了現代審美與傳統方式之間的衝突與轉換。中國畫在近代以來開始引入西方的寫實。正如我們早已看到的那樣,寫實的技術為中國畫帶來了一個新的維度,即面對現實能力的增強。正因此,中國畫在現實需要的大背景中向著寫實的方向不斷前行,並通過學院教育的培養最終確立了寫實藝術在中國美術中的主導地位。
《戰之必勝》200×200㎝2015年
《戰之必勝》200×200㎝2015年
陳琳在接受學院教育的時候,已經是經歷了新潮美術洗禮之後的九十年代。而此時的中國美術中的寫實已和之前大為不同。現代藝術形式語言的多樣化為寫實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變形、表現、抽象等語言方式使即使是中國畫也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構成了陳琳中國畫創作的語言基礎。陳琳雖然沒有走向變形和表現,而是選擇了寫實——這也是由其身份所決定的,但這是一種開放的寫實——不僅強調了描繪對象時的塑造性和空間營造,而且為形式語言及筆墨的的發揮留有廣闊的可能性。
陳琳在《大海深處》之後就轉向了寫意繪畫。這也是其題材所要求的。作為一個軍旅畫家,陳琳不僅需要在藝術上做出自己的探索,他還同時肩負著自己的使命。在部隊美術的性質發生根本轉變的今天,軍事題材的作品如何創作,如何反映部隊的真實狀態,展現今天軍隊和士兵的精神風貌,是部隊畫家面臨的新的課題。從陳琳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以小見大”的畫家。他的作品在主題上展現的是中國軍隊(海軍)作為世界一支和平力量的崛起,但他從沒有那種宏大敘事的舞台性,而總是從最普通的士兵入手,通過其生活、訓練、搶險等具體場景展開。
這不僅是陳琳在題材和主題處理上的個人選擇,也是與他常年深入部隊體驗生活,掌握了一手的素材並與普通士兵建立起了密切關係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場景,甚至那些裝備的細節,都是有著現實的依據。這不僅是現實主義藝術所要求的生活細節和典型環境的真實性的體現,也是其情感所系——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畫筆為普通士兵謳歌,為中國海軍築魂。
《厲程~中國潛艇》(合作)200×200cm2016年
《厲程~中國潛艇》(合作)200×200cm2016年
這也正是陳琳作品最吸引我們的地方。陳琳自己曾經說過,“我所竭盡表現的是當代軍人存在的價值”,並“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向觀眾傳遞一些正能量”。自《大海深處》之後,陳琳相繼創作了《兩棲獵人》(2003)、《陸戰隊員》(2004)、《鐵甲雄風》(2004)、《為了民族存亡》(2005)、《無名上士》(2005)、《突擊隊員》(2007)、《永不放棄》(2008)、《亞丁灣——2009》(2009)、《厲兵秣馬》(2009)、《使命》(2012)等一系列重要作品。2014年,國畫《戰之必勝》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及"中國夢強軍夢"全軍美展;2015年創作的作品《1938藤縣-王銘章將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入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軍美術書法作品展”;2017年,作品《亞丁灣—中國海軍》入選十三屆全軍美術作品展;作品《歷程-中國潛艇》受邀參加“中國製造第二屆全國工業美術作品展”; 2018年,作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軍委政治工作部選送赴俄羅斯參加中俄美術作品交流展等。這些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就像他的作品所揭示的那樣,“為了民族存亡”,中國海軍將不辱“使命”,“永不放棄”。我們看到,這些士兵無論是在競技場上還是在訓練和執勤之中,都隱含著一種自信和逼人的銳氣。那種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內在氣質也正是中國軍人所向披靡的精神寫照。特別是他在《亞丁灣——2009》中以特寫的方式描繪了兩個海軍特種兵隊員威風凜凜地站立在中國新型戰艦上,展現出新一代中國軍人的風姿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他們也代表了中國新一代軍人的形象。
《和平使者》(合作)200x200㎝2018年
《和平使者》(合作)200x200㎝2018年
對“傳遞正能量”的信念使“英雄”成為陳琳作品中的絕對主角,也是他在藝術上最核心的主題。但顯然,他這裡的“英雄”既不是那些“偉人”,也不是那些做出什麼驚天動地之舉的“人物”,而就是生活中最普通和最平凡的人。他在作品中一再表現的那些士兵就是他心中的“英雄”,歷史上那些為維護中華民族尊嚴的“無名上士”也是他心中的“英雄”,而那些兢兢業業工作在軍隊各個領域並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們,更是值得讚揚和尊敬的“英雄”——這就是中華民族得以不斷延續的“正能量”。陳琳就是以這樣的信念創作了《英模人物之一——劉志艷》(2008)、《英模人物之二——陳惠漢》(2008)、《英模人物之三——劉曉松》(2008)。他以肖像的手法塑造了三位海軍英模形象,使之具有了紀念碑的意義。
作為一位中國畫畫家,陳琳的藝術也不可避免地要思考中國畫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問題。他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找到一種恰當的而且是自己的方式。很顯然,陳琳的水墨寫意畫是在“北派”水墨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這種方法按照傳統的說法就是重視“筆”的作用,而這與造型直接聯繫在一起。所以從造型的角度說,陳琳已經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這就使我們看到了他作品中那種嚴謹紮實的形象塑造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對其主題恰當的闡釋。
《厲兵秣馬》200x200㎝2009年
《厲兵秣馬》200x200㎝2009年
但另一方面,他所接受的這種寫實已經融入了相當的西方的因素,由此改變了中國畫筆墨本身的表現力。由於這個問題關涉到文化立場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許多藝術家都在這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嘗試。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於對藝術語言的精神性與物質性不同認識。五代畫家荊浩在其《筆法記》中提出,畫有“六要”:氣、韻、思、景、筆、墨。其中以“氣”為首要。他在對“似”與“真”的闡釋中作了具體解釋:“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具盛”。這即是說,繪畫本身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不以肖似於對象為標準,藝術的標準在於“氣質具盛”,這被齊白石稱之為“似與不似之間”。這種轉換如何進行,每個畫家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實踐。
陳琳在創作之餘,還常畫些傳統筆墨的小品,這些作品以傳統文人雅士、仕女花卉為主要題材,表現出濃郁的抒情性。這些作品與其主題性創作形成鮮明的對比。然而,陳琳的這些傳統筆墨的作品並非是閒情逸緻和筆墨遊戲,他實際上是在為新的突破做著基礎的準備。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中國當代美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但正因此,才更應保持一種清醒。
《亞丁灣~中國海軍》(合作)200x220㎝2017年
《亞丁灣~中國海軍》(合作)200x220㎝2017年
中國美術要發展,藝術家就必須有歷史責任感,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堅持民族文化的立場,尊重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這也正是陳琳對自己的要求。就此而言,陳琳那些充滿詩意的小品就具有了新的意義:他在其中通過詩化意境的營造和傳統筆墨的錘鍊,體驗和追尋著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在特質,並在這種體驗和追尋中思考著現代轉換的可能與交匯點。當我們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陳琳的那些宏大創作之外的小品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看到了陳琳在他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蛻變。

作品賞析


陳琳人物作品集 15張
陳琳人物作品集
陳琳速寫作品一 16張
陳琳速寫作品一
陳琳速寫作品二 6張
陳琳速寫作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