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
巢居
巢居,指底層架空、上層住人的居住形式。文獻上的"巢居",大體是指"干欄式房屋"。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有巢居的傳說。如《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該建築形式是以樁木為基礎,構成高於地面的基座,以樁柱綁紮的方式立柱、架梁、蓋頂,最終建造成半樓式建築,它是巢居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有巢居的傳說。如《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因此有人推測,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濕而多蟲蛇的地區採用過的一種原始居住方式。
干欄式建築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曾記載有巢居的傳說。如《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可見,巢居在躲避濕熱環境、遠離蟲獸侵襲以及就地取材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這種居住形態巧妙地利用垂直空間距離作為邊界,是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的一種創造。與北部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條件自然孕育出雲貴、華南等南方地區“構木為巢”的居住模式。《禮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繒巢”,可見巢者與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開。
巢居在適應南方氣候環境特點上有顯而易見的優勢:遠離濕地,遠離蟲蛇野獸侵襲,有利於通風散熱,便於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說“巢居”是我們祖先在適應環境上的又一創造。也正是原始社會的“巢居”、“穴居”在長期歷史環境的變遷中,受社會、自然、文化等多種條件的制約與影響,才一段段將華夏建築成一部璀璨的史詩。
1.南越巢居,北朔穴居
“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人皆巢居以避之。”——《莊子·盜跖》
“圍晉陽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戰國策。趙策一》
“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唐·杜甫《五盤》詩
2.猶隱居。
“辟難無勞效桓景,巢居隨處壓崔嵬。”——明·劉基《次韻和石末公九日見寄》
“只是巢居有日,椎紒堪悲,戶外之雀可羅,堂前之燕盡去。”——明·許三階《節俠記·閨憶》
“足征市隱,猶勝巢居,能為鬧處尋幽,胡舍近方圖遠;得閑即詣,隨興攜游。”——明·計成《園冶·園說》
“巢居”是是指在樹木上用樹枝搭架而居或底層架空上層居住,因類似飛禽動物的築巢故名。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類似的記述亦見於《禮記》、《三墳書》中。
古人認為中國人類的開端時期存在一個巢居即樹居時代,或稱有巢氏時代。從人類進化的歷史看,儘管這是一種猜想,但恐怕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形的。因為人本身是從森林古猿類進化而來的,猿猴擅長攀援樹木的本能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最早的人剛從猿界脫離出來,尚保存很多猿類的本能和外貌特徵,加上當時的環境是猛獸橫行,人要有效地保存自己,就必須想辦法避開群獸,避開群獸的最佳辦法之一便是高高在上,在樹上架屋而住。在高大樹上搭架而居的辦法,對於最早的人類來說,是毫無困難的。故巢居的傳說,是一種十分精闢的見解。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中,巢居是應該存在過的一種住居習俗。
巢居由於是發生在至少百萬年以前的住居習俗,是一種依附於生長植物上的、並用植物枝幹搭構而成的“居室”,故百萬年以來的風雨災變,事實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實物痕迹,使考古學也無法考察到其原貌。但從國外民族資料看,在幾個世紀前的某些熱帶地區,如印度的薩姆地區的後進民族,便存在樹居的習俗。這種現象表明,在人類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習俗是肯定存在的。中國境內的古代人類,也如古代學者推測的那樣,曾存在過巢居習俗。
中國的巢居習俗流行時代,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雲南元謀人、山西西侯度人、陝西藍田人等遺址均未見明顯的洞穴居址,恐怕便與當時的樹巢居習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