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漳大橋

福建省境內連接廈門市和漳州市的跨海通道

廈漳大橋(Xiazhang Bridge)是中國福建省境內連接廈門市和漳州市的跨海通道,位於九龍江入海口處,是同安—招銀高速公路(閩高速S59)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廈漳大橋於2009年8月動工興建;於2012年7月6日完成兩段汊橋合龍工程,全線貫通;2013年5月28日,廈漳大橋通車運營。

廈漳大橋北起青礁樞紐立交,上跨廈門灣海域,中至海門島立交,南至招商大道;線路全長9.333千米,橋樑總長8.555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100千米/小時。

建設歷程


2013年5月28日,廈漳大橋通車運營
2013年5月28日,廈漳大橋通車運營
1996年6月,廈門市公安局啟動廈漳跨海橋隧建設預可行研究工作。
2004年,廈漳大橋籌備前期建設工作。
2005年11月,重慶交科院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體展開《廈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
2008年11月18日,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總指揮部在龍海舉行廈漳大橋開工儀式。
2009年8月5日,廈漳大橋完成首根樁基灌注工程。
2010年5月17日,廈漳大橋完成北汊主橋索塔樁基建設工程。
2011年8月,廈漳大橋完成南汊橋橋塔封頂工程;11月,廈漳大橋完成北汊橋封頂工程,南北主塔封頂整體工程完結。
2012年4月5日,廈漳大橋完成南引橋預製梁拼裝工程;6月18日,廈漳大橋完成南汊主橋合龍工程;7月6日,廈漳大橋完成北汊主橋合龍工程,全線貫通。 10月3日,廈漳大橋進行焊接橋面銜接縫工程。
2013年5月24日,廈漳大橋通過驗收;5月28日,廈漳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廈漳大橋位於中國福建省九龍江入海口處,其中北汊主橋位於海滄港口碼頭區,南汊主橋位於海門島和海平渡口之間的海域,而海門島特色服務區位於海門島上,近南汊橋;該橋北起青礁樞紐立交,上跨廈門灣海域,中至海門島立交,南至漳州市龍海市招商大道,西距添鴻石碼頭450米。該橋路段北接廈榮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76),南沿招銀疏港高速公路接港尾連接線;途經該橋線路為招銀疏港高速公路(閩高速S1591)。
廈漳大橋——北汊橋全景
廈漳大橋——北汊橋全景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廈漳大橋分別由水上南北主汊橋、海門島收費服務區、海平立交、各座橋塔、南北引橋及匝道立交組成,其中,廈漳大橋廈門市海門島段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布置,后以西北至東南方向布置至漳州市。
廈漳大橋——北汊橋
廈漳大橋——北汊橋
廈漳大橋——南汊橋
廈漳大橋——南汊橋
• 設計理念
廈漳大橋—北汊橋橋下
廈漳大橋—北汊橋橋下
廈漳大橋設計從橋樑跨越感、造價經濟、節約工期、景觀等方面綜合比較橋型,確定景觀主題為“一橋跨到連兩岸、長龍卧波見綠洲”,以及確定北汊橋為鑽石形雙塔斜拉橋,南汊橋為H形雙塔斜拉;橋樑景觀設計以現代簡約的銀藍色為主調塗裝大橋結構物,使得大橋端莊秀麗;同時,在尊重橋為周邊生態環境和廈漳兩地人文的基礎上,著重對海門島服務區和南、北汊橋進行重點打造,通過橋樑橋樑整體線形、橋型、色彩、夜景、橋面附屬設施的打造,使橋樑功能、美學、文化與技術達到統一,突出廈漳大橋橫卧廈門灣的雄姿。
• 設計特點
廈漳大橋主橋段分北汊橋與南汊橋,均採用斜拉橋設計方案。
結構特點
北汊橋北汊主橋採用雙塔雙索麵五連跨連續半漂浮斜拉橋,主梁採用鋼箱梁,索塔為鋼筋混凝土鑽石形索塔,塔柱採用空心箱型斷面,C50混凝土澆築。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斜拉索,平行索麵。
南汊橋南汊主橋採用雙塔雙索麵鋼-混組合三跨連續半漂浮斜拉橋,主梁採用組合梁;索塔為鋼筋混凝土H形索塔。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拉索,平行索麵;基礎採用群樁基礎。
服務區服務區建築主以半圍合式圓弧形建築布局為主,借鑒閩南地區覺有特色的土樓民居以此改造,以現代建築手法,演繹具有閩南民俗特色的服務區設施。

設計參數

廈漳大橋線路全長9.333千米,橋樑總長8.555千米,橋樑整幅寬33.0米,分幅寬16.0米,其中北汊主橋採用(95+230+780+230+95)米跨徑布置,索塔高227米,南汊主橋採用(135+300+135)米跨徑布置,塔高137米。
技術標準
公路等級高速公路
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
荷載標準公路-Ⅰ級
通航標準凈高:53米(北汊)、39米(南汊);凈寬:680米(北汊)、260米(南汊)
通航噸位北汊:3萬噸級集裝箱、3.5萬噸級散貨船;南汊:5千噸級雜貨船
抗震等級基本烈度VII度,設防VIII度

設備設施


• 服務區
廈漳大橋服務區位於海門島,同時在廈漳大橋主線分設服務區和監控中心兩個區域,其中服務區提供餐飲、休閑、娛樂、購物等綜合性特色服務。
• 交通監控
截至2016年9月,廈漳大橋全橋路段裝設有區間測速、及視頻監控等電子設備,對違規的行駛車輛進行抓拍記錄。
• 照明系統
廈漳大橋所處地理位置顯著,視野開闊,因此夜景設計從兩岸的光環境分析開始,結合大橋的橋型和線形,最終提出了“蛟龍出海,南北輝映”的夜景主題;根據南北汊橋的橋樑特徵,北汊主橋位置顯著,成為夜景的“龍頭”;北汊引橋為巨龍的“龍身”,南汊橋與北汊橋呼應,形成“龍尾”,整個夜景南北輝映,一起呵成,形成“起、承、轉、合”的恢弘氣勢,突出了廈漳大橋在夜晚的風資。
同時,南北汊橋夜景用燈方式相似,投光燈布設均在大橋橋塔內側,採用大功率投光燈投影拉索和橋塔,LED點光源按10米間距布設於梁體外沿。
廈漳大橋“蛟龍出海,南北輝映”
廈漳大橋“蛟龍出海,南北輝映”

運營情況


票價票制

2019年1月1日起,廈漳跨海大橋通行費實行“按年優惠”,每一個自然年度通行費將不超過300元,對往返於漳州招銀港站(或海門島站)至廈漳大橋站的安裝使用ETC(閩通卡)的7座及以下的小型客車,除節假日高速免費期以外,在一個自然年度內,通行次數小於等於60次按次收費,通行次數大於60次后,不限次免費通行。
60次/年以內:在一個自然年度內,通行次數小於等於60次按次收費,每次5元/車。
60次/年以上:通行次數大於60次后,不限次數免費通行。
中國內地特殊法定節假日期間,廈漳大橋僅收取高速通行費、不收取大橋通行費等。

交通流量

2013年5月28日至6月29日,廈漳大橋日均車流量5000輛·次。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廈漳大橋工程獲得以下創新成果:
1、首次承擔高烈度地震區特大跨勁橋樑的抗震設計。
2、廈漳大橋北汊橋項目中,應用了長短樁、超長樁設計技術和樁底注漿工藝以提高基地承載力。
3、開展了全世界首例大跨徑斜拉橋全橋地震模擬試驗,填補了中國內外大跨度斜拉橋的全橋模型試驗研究空白。
4、廈漳大橋建設項目應用的顫振檢驗試驗技術、全橋氣彈模擬實驗技術、抖振分析方法、大比例階段模型渦振實驗研究技術和渦振抑制技術等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5、創造性地將風險思想引入橋樑船撞研究中,採用橋樑結構的失效概率進行船撞安全評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評估流程和評估方法,並針對廈漳大橋的自身特點開發了具有防撞功能的橋墩鋼圍堰設施。
6、有效解決了複雜結構夜景照明的技術難題,廈漳大橋建成后的景觀效果簡約疏郎,主體結構鮮明,充分展現了廈漳大橋的雄偉姿態。
7、針對海洋環境防腐蝕性要求,研發了鋅鋁偽合金的斜拉索錨具防腐新工藝。
8、廈漳大橋鋼橋面澆築式瀝青混凝土GA10高溫性能要求達到了當時中國國內領先水平。
9、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數字式視頻採集、傳輸、存儲及再現技術,完美融合了模擬視頻信號與數字視頻流信號,在節約投資的同時,將該建設項目視頻監控系統的技術水平推向一個新高度。

價值意義


廈漳大橋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廈門灣綜合開發的配套基礎設施。大橋串聯起廈門島海滄角美、龍海浮宮、漳州開發區等地,也令廈漳同城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廈門日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