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路街
神路街
北京市朝陽門外東嶽廟前神路街,名字來歷很簡單,就是東嶽大帝巡遊所走之路。明清兩代,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東嶽大帝誕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趕廟會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東嶽大帝出外巡遊。
文字描述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車站路東側。北始新建街,南至前板井巷東端。以城隍神出巡活動經路途而名。
城指城牆,隍指護城河,合之即城池。城隍神即城池神,是縣以上一地總管冥間鬼神之主神,以保城邑安全穩定。奉祀是神,始於南北朝,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年間封城隍神為王爵,宋以後祀遍天下。明初,太祖朱元璋封京師城隍神為帝,陪都者為王,府者為公,州縣者為侯,各城立歷壇供祀;二十年(1378)敕改建廟宇如衙署一般,稱城隍廟,塑像供奉。清襲明制入祀典。
洪武初,通州舊城北門外建歷壇以祀城隍神——靈應侯,壇建台東,台稱赦孤台。二十年於舊城西南隅創建城隍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前殿主祀靈應侯神像。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自天津入犯北京、途經通州而未入,道正鄭教瀛以為城隍神顯靈(其實是知州蕭履中百般獻媚聯軍,為洋兵供應糧米酒肉充足,又洋人主要是侵犯京師逼迫咸豐帝簽訂屈辱條約而未入城),請由通州紳士呈乞順天府上奏朝廷,晉加通州城隍神為“顯應靈佑侯”,自上是廟香火益盛,每年例行出巡活動愈烈。
通州城隍爺出巡即在每年夏曆正月初一,儀仗甚盛大,眾人共抬其像出城隍廟山門向南直行,前有旗、羅、傘、扇相導,後有鼓樂齊奏,紙人、紙枷形態各異,善男信女簇擁而前,觀者壅街填巷。行至西順城街折東,至南大街北轉,過閘橋,穿北大街,出北門至赦孤台行宮廟,再至歷壇焚燒紙人紙枷后原路而歸。其出巡活動開始南行一段道路,乃為城隍神出巡而設,形成街巷后故名神路街。1949年初,城隍廟被冀東十四軍分區司令部佔用,毀棄廟內諸神像,廢除出巡迷信活動,殿宇漸被拆建新房,但街名尚沿至今。
舊時每年夏曆正月初一城隍神出巡日、六月十五日城隍神誕辰日與十月初一日鬼節日,城隍廟及神路街舉行盛大香場廟會,熱鬧非凡。1957年廟會廢止。
神路街牌樓南邊約一公里是日壇公園。日壇公園是北京的五大壇之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公元一五三零年,最初叫祭日壇。是明清兩代帝王朝拜太陽神的地方,公園的中央現在還保留著一個經過修葺,據說是用於祭祀地壇,四周圓形的圍牆,四面都有欞星門,紅牆綠瓦漢白玉的欞星門,被掩映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松柏中。北欞星門外有神廚,神庫,鐘樓,東北角有宰牲亭,宰牲亭是宰殺牲畜的地方。用牲畜當貢品在古代帝王們祭祀活動中是常見的,亭中原有一口井,后被填平。東欞星門和南欞星門外的周圍都是森森萬樹的側柏,這情景在蔣一揆的《長安客話》中曾有過描述,西欞星門外的西北角有具服殿。正對著西天門的地方有燎爐瘞池。中間有一條筆直的大道約二百米,現在它是日壇公園裡一條很普通的路。當年這裡鋪著潔白的漢白玉,這段路就被稱“神路”。是帝王們每年春季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一段路。皇帝是“天子”,他的活動與上蒼的諸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大概是這原因,於是他在人間的路,被稱為“神路”,如今那條路上的漢白玉已有些凸凹不平和斑駁破損,帶著明顯的歲月痕迹,據傳明朝以後的歷代皇帝每年春分,都在這裡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
日壇博物館的資料中還能反映出當年盛況,皇族東出朝陽門一路浩浩蕩蕩,經朝外的神路街穿過三間七樓 琉璃牌樓,穿過這個牌樓,直奔日壇。牌樓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六零七年,晚於祭日壇七十多年。總體來說明朝社會瀰漫著腐敗之風,媚主、整人、弄權、索賄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先是宦官當道,中間一段是奸臣把持朝政,最後又是宦官當道。這樣的社會環境自然不乏逢迎拍馬的事例。迎合皇帝的心理,就有人在朝外大街的牌樓上的橫匾刻下“永延帝祚”幾個字,單從字體上看,它遒勁有力,無疑是大家書法的經典之作。但它卻隱藏著作者攀龍附鳳的陰暗心理。結果明朝的“國祚”沒有永延。38年後,它的江山,隨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鐵騎踏過北京城,檣櫓灰飛煙滅。同國子監的大樹“鋤奸柏”一樣,留下了一段笑柄,也留下一座古老的牌樓。
非常簡單,就是東嶽大帝這位“神”巡遊所走之“路”,而木雕泥塑的神像並不能如真神般上天入地,要靠人抬著走在“街”上,所以就是“神路街”了。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帝誕辰,都人陳鼓樂、旌幟,樓閣亭彩,導仁聖帝游。帝之游所經,婦女滿樓,士商滿坊,肆行者滿路,駢觀之。帝游聿歸,導者取醉松林,晚乃歸。”
據說北京古迹分佈最少的區就是朝陽了,但它還是不嫌自己缺歷史少文化,硬把個東嶽廟攔腰截斷、卸去臂膀,成了現在的樣子。
75路 101路電車 109路電車 110路 112路電車 202夜班 420路 750路 619路 615路 快速公交2號線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