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城

少城

少城,又稱滿城,位於成都老城區西部,是清朝朝廷為八旗兵及其家屬專門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亂后,成都地區的八旗兵逐漸增多,於是清政府在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滿城,由於處在戰國秦張儀修建的少城遺址上,故人稱“少城”。

歷史


滿清統治末期,滿漢互不往來的規矩遭到逐漸破壞,少城內的八旗子弟早年確由成都將軍按照祖制供養,此時已經不能為繼,破落的旗人子弟開始偷出城外,想盡一切辦法謀生;城外的漢族人由此也可以偸入滿城之內,做旗人的生意。雙方逐漸融合、通婚。在這個意義上說,是推翻滿清帝制,才形成了滿漢的民族大融合。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開放。只有寬窄巷子還保留著少量少城遺跡。民國時期,“各路神仙”是各顯神通,在城內修築了大量的建築,老成都稱之為“X公館”,其中不乏大量歐式建築和中式的私家園林。可以說,凡是大人物,必有大公館在此。解放后,這些建築因為大部分是敵偽財產,被政府各級部門接收,80年代90年代,成都大規模進行“舊城改造”,這些建築基本上“全軍覆沒”,2000年後,少城內未經翻建的古迹建築僅存五處:1、商業街四川省委機關內的少量建築;2、實業街省委招待所內的少量建築;3、柿子巷東口原“成都軍區保育院”建築主體;4、東勝街四川電視台至武警支隊之間的少量建築。5、長順上街(西側)南口、現《光明報》成都辦事處。按照前面那位的劃界,則還有:1、人民公園管理處建築、2、方池街李家鈺宅(現總工會)。
少城
少城

布局


少城布局圖
少城布局圖
少城周長22500多米,城牆高4.3米,俗稱“穿城九里三分”、有5座城門,其中以大東門最為壯觀,上面懸掛著“少城舊治”和“既麗且崇”兩塊匾額。有一個較場。少城大致範圍是:北起小北街,南達將軍街,東至老東城根街,平安橋一線,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線。共有官街8條,兵丁衚衕33條。從空中俯瞰,整個少城布局如同一蜈蚣,將軍衙門是蜈 蚣頭,一條長順街是蜈蚣身,其餘兵丁衚衕是蜈蚣腳。少城最多有八旗兵2萬多人,加上家屬有3、4萬之眾,相當於一個小城市規模。終清一世,少城不準任何漢人進入,也不準滿人隨意外出。可以說,少城簡直是個獨立的小滿洲國。理論上說,少城四面環水,東有御河(西),西有西郊河,南有金河,在少城北門,古有水流經的“西城角”、“王家塘”、“青龍街”、“玉帶橋”經“卧龍橋”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在水東門匯入府河。所謂“西御河”,乃是明代“皇城”的西御河,而西郊河,則是古“郫江”北支流與府河支流在“通錦橋”下游(今成都警備司令部北牆外)匯合向南的結果;金河,則是古“郫江”南支流經“石人壩”、“鐵門檻”、天十二橋,與北來的西郊河匯合,由古“水西門”城門洞下,經方池街、人民公園、西御街、東御街、過青石橋,匯入府南河。

有關


少城內,支磯石街具有較高的名望,因為著名的“嚴君平”被傳說在此問卦。這位古人被一些稗官野史的傳說認為與道教的創立有關。而著名的“莊周夢蝶”也與之不無關係。著名的漢學家楊雄據說是其弟子兼兄弟。他們共同為燦爛的西蜀文化譜寫了耀眼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