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

方山陵墓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處,與長城相鄰。四周群山聳峙,山青水碧,風景秀麗。在南部山頂上,有北魏馮太后墓——永固陵。北魏時期,這裡曾經建有靈泉宮和靈泉池,是規模較大的皇家行宮。整個墓室坐北向南,裡面設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磚砌部分,建築規模宏大,造型裝飾美觀,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

簡介


方山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鎮川鄉西寺兒梁山(古稱方山)南部
,是一處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的陵墓-永固陵為中心的大型陵園遺址。整個墓室建築,形制規整,規模宏大,是已發掘的南北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始建於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歷時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帝祖母馮太后死後葬於這裡。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
陵址面積為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文明皇后馮氏陵墓一“永固陵”及陵廟“永固堂”、孝文帝虛宮“萬年堂”、陵園門闕基址、“思遠浮屠”遺址、靈泉宮池遺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遺跡。永固陵地表有高大的封土,墓室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攢尖頂。墓室門框上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
永固陵陵園按中軸線規劃布局,特別是陵園與佛寺相結合,在歷代帝陵中很有特色。永固陵是目前唯一能夠確認的北魏平城時代皇家陵園遺址,對於研究北魏時期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概況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的陵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的西寺兒梁山(古名方山)南部。始建於孝文帝太和五年(481),經8年建成。太和十四年(490)馮氏死,同年入葬,稱“永固陵”。
其特點是將墓地和佛寺結合起來,這種作法影響到北朝晚期的陵墓。該墓自金代開始,屢遭盜掘破壞。1976年,大同市博物館等進行了清理。
馮氏墓園工程浩大,現存有基底呈方形的墳丘,高達22.87米。其前有一座周繞迴廊的方形塔基遺跡,再前又有一處平面呈長方形的建築遺跡。馮氏生前兩度“臨朝專政”,又是北燕馮弘的孫女,虔信佛教,方山墓地系其自擇,這種富有佛教色彩的墓寺結合的布局,可能出自馮氏本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北魏禮制的特殊性。墓室在墓□中心處,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構成,總長23.5米。主室平面近方形,長6.4米,寬6.83米,高 7.3米,四壁微向外弧凸,向上內收成四角攢尖頂,頂心嵌一雕有蓮花圖案的白砂石。過道前後兩端各設一重石門,門框上飾有下具龕柱的蓮瓣形券面浮雕,兩側龕柱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的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墓內出有殘石俑、鐵矛、鐵鏃、銅簪、玻璃小杯等物和一些陶器殘片,墓內還留有金正隆年間和大定年間的題記。

歷史追溯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連接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置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保護意義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山上的文明太后永固陵、魏孝文帝萬年堂封土猶在,墓室也基本完好。陵區的永固石室、思遠佛寺以及中部的堂殿、東西的廊蕪等建築仍有跡可尋,其南其西的夯土台、其後的陪葬陵猶顯現著當年的規模。整個陵區範圍或多或少地散布著1500年前的磚瓦等構件,“富貴萬歲”和“皇帝萬歲”瓦當偶然可見。永固陵正是當年“太和二聖”的真實寫照,保護好永固陵是大同歷史文化名城和平城魏都保護與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建築特色


永固陵是一處鮮卑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園林、佛寺為一體的大型陵園遺址。位於新榮區花園屯鄉西寺梁山(古稱方山),距市區25公里。是我國現已發掘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固陵始建於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歷時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帝祖母馮太后死後葬於這裡。陵園以馮太后陵墓——永固陵為中心,由萬年堂、永固石室、思遠佛寺、御路靈泉宮、靈泉池等遺址組成,南北長4千米,東西寬1千米,面積2平方公里,陵園與佛寺相結合,在歷代帝陵中很有特色。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
永固陵地表圓形封土高22.87米,墓底為方形,墓室磚砌為多室墓,主室建於封土堆中心,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組成。主室平面略呈方形,四角攢尖頂。歷史上多次被盜,現存墓室門框上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
萬年堂位於永固陵東北一公里處,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衣冠冢,也稱“虛宮”。始建於公元491年,圓形封土高13米,墓基呈方形,邊長60米,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組成。永固石室建於方山山頂南端,供守陵和祭祀之用,殘存的牆垣遺跡分佈廣闊,可見當年規模之宏大壯觀。思遠佛寺位於方山南麓二級台地,遺址基座南北長88.2米,東西寬57.5米;分為三層,主要由佛堂、佛塔、山門等組成。靈泉宮為一處行宮,《魏書》載:“太后曾與高祖幸靈泉池,燕群臣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高祖帥群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於是和歌者九十人”。可見,在建永固陵前靈泉宮就已存在了,在靈泉宮旁原有一座靈泉池。

旅遊景點


概況
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卧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迹。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卧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誌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庄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