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Hef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於2003年5月,可追溯至2001年11月由原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合併而成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2003年5月,正式批複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004年4月,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劃歸該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主要學科有等離子體物理與磁約束核聚變、強磁場科學與技術、材料物理與納米技術、大氣光學與遙感、環境光學與技術、仿生感知與智能系統、激光材料與技術、超導電工與節能應用、離子束生物工程、智能農業信息技術、太陽能材料與工程等。

截至2014年底,該研究院佔地面積2.65平方公里,建有10個直屬研究所,1個國家工程中心,1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共有在職職工2408人,在學研究生1361人,在站博士后90餘人。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0年下半年開始,根據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總體部署,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和四個研究所開始醞釀、討論和制定合肥分院與四個所進行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二期創新工程試點”的創新方案。
2001年5月1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次院長辦公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這個方案。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批准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開始整合,合併成一個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暫用名),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因當時中國科學院意將其作為科學院的改制單位,未同意其整合進入合肥研究院。
2003年5月8日,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複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同年6月17日,中國科學院正式行文批准取消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四個法人單位資格,成立一個新的法人代表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新的研究院成立后,研究所成為研究院下屬的非法人科研單位,合肥分院正式撤消,相關職能轉交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4年4月16日,中國科學院鑒於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的學科方向已按院里的要求進行了調整,遂不再堅持將智能所改制的意見,批准同意智能所取消法人資格,歸屬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5年12月28日,由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共建,掛靠合肥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單元“合肥強磁場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4月30日,成立安徽循環經濟技術工程院。
2008年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非法人研究單元),依託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管理。
2014年,合肥研究院在原“循環經濟工程院”的基礎上,新成立了應用技術研究所,同時成立一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同年11月,合肥研究院與中科大聯合申請合肥大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成為中科院首批大科學中心。同年12月31日,合肥研究院成為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的分部之一。

科研條件


設備資源

• 設施設備
據2016年7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該研究院擁有中國第一台超導托卡馬克HT-7實驗裝置,自主設計、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7月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該院圖書館共有中文圖書3萬餘冊,西文圖書28000餘冊,中文期刊4千餘冊,西文期刊2萬餘冊,以及其他國際會議錄、科技報告、研究生論文等等,主要文獻集中內容涵蓋了大氣科學、應用光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等離子體物理、智能機械等諸多領域。

人員編製

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智能所科研大樓
位於合肥科學島上的智能所科研大樓
截至2014年底,該研究院共有在職職工2408人;其中科技人員1975人、科技支撐人員148人,包括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55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502人;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8人,“青年”入選者4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5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萬人計劃”入選者4人(2014年度增選1人),國家傑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安徽省“百人計劃”入選者6人。
截至2015年底,該研究院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裕恆陳仙輝
中國工程院院士:龔知本萬元熙劉文清李建剛
“萬人計劃”入選者:李建剛、劉建國、劉靜、徐國盛
國家傑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孟國文、宋雲濤、萬寶年、王祥科、吳李君、張忠平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底,該研究院共建有10個直屬研究所,1個國家工程中心,1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直屬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醫學物理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所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環境光學監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納米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省離子束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仿生感知與先進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光子器件與材料省級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中子輸運理論與輻射安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環境光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氣成分與光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通用光學輻射定標與表徵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納米材料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5-2013年,獲國家科技獎共1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安徽省科學技術獎21項,其中重大科技成就獎2項,科學技術一等獎14項,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2005-2013年出版專著10部;2013年,合肥研究院專利申請量37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38件,;授權專利量186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41件;軟體著作權114件,其 中103件已登記。
2013年,合肥研究院第一署名機構發表SCI論文(Article和Rcview)594篇;EI(工程索引核心部分)期刊論又共被收錄量554篇,較上年度增加了128篇,年增長率高達30%。
2014年,該研究院組織申報各級類科研項目近600項,獲資助約5億元(不含涉密類項目、海外申報項目和橫向項目)。項目及經費主要分佈情況為:在國家科技計劃方面,獲資助總約3億,其中獲973資助課題1項,863獲資助項目1項,ITER專項獲資助項目7項、課題2項,科技支撐計劃獲資助項目2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資助項目1項等等;在自然科學基金方面,獲資助項目共137項,總經費7735萬元;其他資助如科學院、安徽省項目共獲資助6000多萬,修購專項、裝備研製及區域中心獲資助3600萬。
獲獎名稱獲獎類別及等級授獎部門獲獎時間
面向痕量快速檢測的納米感測原理與分析方法安徽科學技術 一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3
重金屬離子和放射性核素在環境中化學行為和污染治理研究安徽科學技術一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3
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SSRF)【第九單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超導托卡馬克創新團隊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
新型觸摸屏納米功能薄膜製備關鍵技術與應用安徽科學技術 二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3
密封性能綜合檢測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安徽科技進步三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
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技術系統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2
金籠子與外場下納米結構轉變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2
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重大科技成就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
水稻耐儲藏種質發掘關鍵技術及應用安徽科技進步一等獎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 
新型核能系統的中子輸運理論與高效利用方法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 

學術期刊

據2016年7月研究院官網信息顯示,由該研究院各科研機構編輯出版、對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有《等離子體科學和技術(英文版)》、《量子電子學報》、《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國際信息獲取學報(英文版)》等。
• 《等離子體科學和技術(英文版)》
《等離子體科學和技術(英文版)》創刊於1999年,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力學學會共同主辦,涵蓋的領域包括基礎等離子體現象、低溫等離子體、磁約束等離子體、慣性約束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及空間等離子體、和它們之間的交叉科學、以及在工程技術方面的發展應用;2003年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2006年被美國工程索引(EI)收錄,2006年與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P)合作,由IOPP負責期刊的海外發行。
• 《量子電子學報》
《量子電子學報》
《量子電子學報》
《量子電子學報》1984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光學學會基礎光學 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主辦,主要刊登光學、激光以及光學的電子學交叉學科等量子電子學領域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該刊物曾多次獲“中國光學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及、“安徽省優秀期刊”獎;已被《科學文摘》(SA)、《化學文摘》(CA)以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等收錄。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2006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主要報道國內外大氣光學和環境光學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與成果,重點欄目為進展與綜述、大氣光學、環境光學、環境光譜學、遙感、海洋光學、空間光學等。該刊已被英國《科學文摘》、美國《化學文摘》以及中國國內相關資料庫收錄。
•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1989年創刊,是由中國自動化學會、國家智能計算機 研究開發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性期刊。該刊主要發表和報道模式識別、人工智慧、智能系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與進展,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為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領域核心刊物,被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i)收為Ei Page One資料庫收錄期刊,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列為來源期刊及統計源,為《中國學術期刊文摘》引用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設有7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3個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和9個學科工程碩士培養點;設有5個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島廣場
科學島廣場
二級學科碩士點:等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大 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生物物理學、精密儀器與機械、材料物理與化學、製冷與低溫工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核能科學與工程、核技術及應用
工程碩士培養點:儀器儀錶工程、材料工程、動力工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核能與核技術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離子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生物物理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核能科學與工程
博士后流動站:等離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大氣科學、核科學與技術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有在學研究生1361人,在站博士后90餘人。
2014年,該研究院共有26名研究生獲中科院院級獎學金,其中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1名,中科院優博論文獎2名,安徽省優博論文獎3名,院長優秀獎9名,朱李月華獎6名,地奧二等獎1名,大恆特別獎1名,優秀獎3名。23名博士生、19名碩士生獲“國家獎學金”稱號。此外,研究院1名研究生導師獲中科院朱李月華獎教金。

文化傳統


院徽

圖案由伸向三維空間的電子軌道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英文縮寫(CASHIPS)與船狀弧形線條組成。
相互交織的軌道蘊含著科學研究海納百川,相互融合的特徵;電子圍繞軌道運行,既表徵物質科學研究的內涵,也象徵著不同學科的凝聚和團結、奮進的團隊精神。圖案以開放的理念,運用不同粗細線條的組合,形成了具有縱深感的空間感。寓意為物質科學研究領域巨大的包容性和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整體圖案形如一艘承載著科技使命的中國學術之船(CASHIPS)正乘風破浪,揚帆起航。
研究院院徽主色調為與中國科學院院徽相同的標準藍色。

精神

至新、至精、至真、至堅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匡光力
黨委書記王英儉
副院長吳四發、劉建國、江海河、萬寶年、朱長飛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鄒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