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普壽寺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普壽寺
- 山西省祁縣城趙鎮豐固村普壽寺
普壽寺
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普壽寺
五台山普壽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南端,創建於北宋,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重建后,獻於十三世達賴喇嘛。一九九一年由如瑞、妙音兩位法師創辦中國五台山尼眾律學院。
普壽寺
普壽寺大雄寶殿
普壽寺[山西省五台縣台懷鎮東庄村普壽寺]
第四院為五觀堂院,正面為二層樓房,上下各七間。一層為五觀堂,是僧人食齋的地方。門旁聯∶「有戒德,知慚愧,斗金易化;不學修,無行持,滴水難消」。二層為法堂,內置一排排蒲團,是僧眾坐禪念佛的地方。東西配樓,計有二十八間。
普壽寺窗明幾淨,清靜幽雅,學修並重,清規整肅,是中國佛教道風的典範,是培養尼眾僧才的搖籃。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佛子們肩負的歷史使命。為契理契機地順應時代,報答國家,利益 眾生;也為了圓滿成就佛教造福社會、利益人民的宏大願力。整個佛教界面臨著全方位提高僧眾自身素質的問題。提高素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提升佛法的修證境界;另一方面是提高世間的科學文化素養。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要求亦迅猛提高。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順應時代的要求,提出了“以德治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新思想;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也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確定為會議主題。可以預見,佛教在世界文明“道德工程”中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凈化人心、慈善救濟、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擔負著不可推卸的使命。
中國佛教協會前任會長趙朴初老居士生前曾指出,僧眾自身建設包括五個方面:即信仰建設、道風建設、組織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在此五個建設中人才建設是關鍵,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為順應時代的要求,在進一步提高尼眾素質方面,我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三加一”工程及實施方案。
“三”是指三個組織:即普壽寺、大乘寺、菩提愛心協會;
“一”是指菩提愛心協會承 辦的第一起慈善事業——清泰安養園。 “三加一”工程的主體框架:
●修道基地――五台山普壽寺;
●教育基地――榆次大乘寺;
●弘揚佛教文化中心――菩提愛心協會;
●西方快列――清泰安養園。
普壽寺
五大部及念佛堂:戒學部 律研部 華嚴部 凈土部 後勤部 念佛堂
一、修學宗旨與綱領
本院繼承上通下願老法師畢生倡導的修學宗旨: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
依此宗旨所制定的三大修學綱領是:
學威儀不辱僧相 改毛病早證菩提
發心讀完大覺書 立願行盡佛子事
學有所成自利利他 修有所證度己度人
二、教育方針與目的
--佛學院的教育方針是:
弘傳佛陀教義,培養愛國僧才,嚴守道風戒律,光大佛教文化,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
--教育目的是:
培養德才兼備、解行並重、住持佛法、服務社會的僧才。佛學院不僅傳授佛學文化知識,更注重尼眾在僧團中的學習
和鍛練,通過學修並重的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基本出家僧儀及僧格的學僧和住持正法的僧才。
三、教育體制
以“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為指導思想,繼承漢地叢林之清規遺訓,並吸取現代教育制度之精華,將傳統叢林教育與現代學院教育融為一體,形成以叢林辦學為主體,叢林、學院并行,由寺廟統一管理,常住、學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的現代佛教教育體制。作為一所現代佛學院,學僧按照培育計劃,次第學習各門課程;同時,作為十方叢林,大眾還須依戒而行,晨鐘暮鼓、朝暮二課、誦經過堂、半月說戒、安居自恣……,僧團六和共住,學僧安心修學辦道,學業、道業相得益彰。
四、組織架構及管理體制
普壽寺
寺院下設後勤、客堂、修建、財務、律儀、法事、教務訓導、報恩苑等八個管理部門;學院下設戒學部、律研部、華嚴部、凈土部、廣學部等5個教學部門;各部門設2-3位負責人,分別主持寺務、常住、院務、教學及修行等方面的工作。寺院各大小執事分工明確,責任清晰,既能各司其職又能密切合作。
本寺自創建以來,以《大眾共住規約》為基石,先後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學生守則、小眾守則,大殿、觀堂、講堂規約,客堂、大寮、如意寮、公私庫房規約等。學僧除以戒律作為行持準則外,還須自覺遵守其它各項規約。大眾在僧團中過著有組織、有紀律、有道德、清凈和合的學修生活,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
五、教育項目、學制及教學內容
本院的教育項目主要有:小眾班、預科班、安居培訓班、專修班、居士凈行班、普通班、中級班、高級班和研究班等。凡來寺學習之尼眾必須首先在戒學部完成6年制的公共教育,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依個人志願選修適合自己根機的法門,進入其它教學部研習與修行。
戒學部主司基礎教育,待完成6年戒學,懂得出家人的止作二持之後,才可進一步研習經論等專宗知識。戒學部平時以傳統的公共大課為主要授課形式,課後各班級討論並由學生復講。各年級根據教學大綱開設不同的課程。從夏安居培訓班開始,主要通過三個月的學習,使來自全國各地受具戒的青年尼僧先粗略地掌握已所受戒的具體內容后,方可進入戒學部接受正式教育。普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的學制各為兩年,主要學習戒律的止作二持,主要課程有《比丘尼戒相表記》、《隨機羯磨淺釋》、《四分大律》(六十卷)及《南山三大部》(八十卷)等。此外,日常教學也注重解行雙修,學以致用。
預科和居士凈行班主要是了解佛教基礎知識;小眾班,包括沙彌尼班及式叉尼班,主要學習沙彌尼十戒和式叉尼三法。
六、學僧資質、來源及錄取方式
僧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省市具有一定學歷的青年出家尼眾,還有少數國外尼僧。經報名、筆試、面試等考核環節后,成績優異者被錄入培訓班;學僧經過三個月的安居學習即可畢業,品學兼優者將被錄取為正式學員,入戒學部學習。由於戒學部學習時間長,為期6年,所以,真正能完成戒學部高級班學業的學僧並不是很多,學員多畢業於普通班和中級班。以上這些學僧都是已受具戒的比丘尼。
另一部分來自小眾。遵循佛陀對尼眾的特別要求,即必須經兩年式叉尼學習鍛練后再受具戒,才算真正圓滿二部僧戒的實質。因此,學院也重視從小眾到大尼次第而上的培養與教育。一小部分發心出家的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小居士,可先在凈行班學習鍛練一年,各方面考核合格且正式落髮后,再進入沙彌尼班學習一年,之後再入式叉尼班學習兩年,式叉尼六法清凈后才可受二部僧戒,正式進入戒學部學習。
七、教學設施
本學院教學及生活設施完備,教室、圖書館、閱覽室、藏經樓、觀堂、僧寮(即學僧宿舍)等一應俱全。作為一所現代佛學院,學僧應能夠充分利用並熟練掌握信息時代的基本工具。本院擁有裝備齊全的計算機室,配有印表機、複印機、一體機、攝像機、電視機、錄像機等全套系列電器,為日常教學及管理提供信息化及數字化服務。配有多台單雙卡錄音機、VCD、MD機的錄音室,可為學僧提供現代化的視聽教學手段與資料。為方便學僧的學習與生活,院內各類配套設施也很齊全:供應室,系由學僧自我料理,負責提供學僧日常所需之日用品;如意寮,可提供中西醫等多種醫療保健服務。凡此種種,無不令學僧身心適悅,學業增長。
八、辦學成就
1992年,普壽寺開始舉辦培訓班,后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相繼開辦了二年制的普通班、中級班和髙級班,接引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尼眾來寺學習共修。截止2008年,學院共舉辦了17屆培訓班和安居班(為期三個月),培訓尼眾達2435人;學員遍及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同時還培訓來自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韓國的尼眾166人。
九、辦學經費:
(一)資金的來源
資金主要來自國內外信眾的自願樂助。另外的一部分資金是政府部門對我寺辦學的支持。
(二)資金的使用
我們採取以寺養院、勤工儉學的方法,全體師生在修學的同時還出坡勞作。辦學至今,從未向社會化緣,也未向學生收取過任何費用,一直堅持勤儉、節約的辦學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