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鎮

四川省綿陽市轄鎮

郪江鎮,原名“千子墳”,為古郪縣和東廣漢郡治所,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城南40公里處,東與紫河鎮、建中鎮相鄰,南與中江縣萬福鎮隔郪江河相望,西北連觀橋鎮,北界景福鎮。1992年9月建制調整時設為單列鎮,是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9年1月,郪江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綿陽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27號):撤銷安居鎮和寶泉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郪江鎮管轄,郪江鎮人民政府駐正街60號(原安居鎮人民政府)。

截至2020年11月1日,郪江鎮常住人口為18331人。

基本概況


郪江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也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都城,也曾作為西漢至南朝齊郪縣的縣治和三國蜀漢時期的東廣漢郡郡治所在。明朝因葬千總(明代一種官職)於此,故名“千總墳”,俗稱千子墳。因有郪江從鎮境流經,鎮由此得名。
郪江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境內數以萬計的東漢崖墓群系全國四大漢墓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的古建築、千佛岩和九龍橋都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和旅遊價值,該鎮1992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郪江鎮
郪江鎮
郪江鎮位於北緯30°49′06.4″~30°45′39.8″,東經105°05′11.4″~105°05′31″,地處三台縣城以南,東與紫河鎮、建中鎮相連,南與中江縣萬福鎮相鄰,西北臨觀橋鎮,北與景福鎮相連,距縣城40公里,行政區域面積69.76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2019年12月,三台縣人民政府撤銷安居鎮和寶泉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郪江鎮管轄,郪江鎮駐地由千子墳遷往安居場。
郪江鎮,春秋戰國時為蜀國酋長郪王國治所郪王城,西漢至南朝齊為郪縣治所。明朝有千總葬於此,故名千總墳(俗稱千子墳)。
安居場,建鎮歷史悠久。早在漢、晉時為郪縣富國鎮。南朝於鎮設置鹽監。因處於兩溪流交匯處,別名河嘴。
清康熙時,河嘴建場,初名雲台場,因境內雲台山雲台觀而得名。后因鹽業發展,住戶增多,以“安居樂業”之名更名為“安居場”。
清末民初,三台縣設4路28鄉,南路翼火鄉駐安居場。
民國9年,川戰迭起,各地加強團練組織,設翼火鄉團練,設安居場為團練辦事處。
民國14年,改團練為團甲、設安居場為團甲公所。
民國15年,老鷹嘴(今寶泉鄉)興場,名永豐場。
民國19年,新增千子墳為團甲公所。
民國24年,撤銷千子墳團甲,合併成立安居聯保。
民國25年,增設千子聯保。
民國29年,奉行“新縣制”,改設為安居鄉、千子鄉。
1951年,土改完成,進行民主建政。仍設安居鄉、千子鄉。並從安居鄉劃出部分村成立永豐鄉,駐永豐場。
1956年中期撤銷永豐鄉,同年底又恢復。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成立安居公社、永豐公社、千子公社。
1967年7月,改為千子公社為郪江人民公社,以郪江流經境內而得名。
1981年,地名重名普查,改永豐為寶泉公社,以境內鹽井大碑閣(俗稱萬寶泉)而得名。
1984年,撤銷公社建制,復設為安居鄉、郪江鄉、寶泉鄉。屬安居區
1985年,建立安居鎮,屬安居區。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安居、寶泉合併成立安居鎮,郪江鄉改設為郪江鎮。
2000年,寶泉劃出單設為寶泉鄉。
2019年12月,安居鎮、郪江鎮、寶泉鄉合併成立新的郪江鎮,鎮人民政府駐地遷往原安居鎮政府址。

行政區劃


2019年底,郪江鎮轄安居場、九龍街、郪王街、永豐場4個場鎮社區,23個行政村。
郪江鎮下轄行政村:
安居天井壩村梨子園村大佛寺村明月村東嶽村廟進村程家村雲台村
郪江花棚村玉江村斗山村窯閣村銀橋村魚洞村郭家村天王村
寶泉槐蔭村寶泉村金鐘村崗山村槐花村舒河村星月村

自然資源


郪江鎮2015年耕地面積8679畝,森林面積11112畝,地屬深丘,天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為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林,植被面積12990畝,森林覆蓋率33.5%。郪江鎮屬四川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7℃,年降水量890毫米。河流兩條,郪江是涪江支流,境內流長11.5公里,在大英縣郪口鎮注入涪江;錦江是郪江支流,流長3.5公里,在郪江鎮街口注入郪江。境內有魯班水庫魯聯干支渠系5.6公里,有13個電力提灌站,可灌溉農田4600畝。郪江流域曾產銅礦和鹵鹽。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6月30日,三台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郪江鎮常住人口為18331人。

民族

少數民族有彝族、藏族、苗族。

旅遊


郪江古鎮,上接安居場下聯建中鎮,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諸如西漢時代被稱為郪王城的古漢墓,四川電視台新聞頻道曾經報道過,以及全國四大道觀之一的雲台觀,穿過整個鎮的是著名的江,這也是郪江得名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三台縣內有名的九龍橋,是綿陽市乃至全四川省內有名的古鎮旅遊風景點。
撩開古郪國的神秘面紗
四川人具有勤儉刻苦、低調務實的作風,他們憑藉自身的努力,所創造的神話,正在改寫著自己的歷史。一直以來,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四川被認為是古代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並不發達的地區,但是近年來一系列關於古郪國的重大考古發現正在改變人們的觀念。
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我國發現的最早人類,生活在雲南亞熱帶森林。後來,元謀人沿著最為便利的路線沿金沙江河谷而下,一直進入到四川盆地中部,向長江河谷以及岷江沱江、嘉陵江、郪江河谷推進。其中進入郪江河谷的一支,佔據有今大英縣、三台縣、中江縣樂至縣、射洪縣南部等廣大地區,建立了郪國,給我們留下了神秘的郪國文明。
在國內考古界,段渝的《四川通史》和任乃強的《四川上古史新探》對郪國文明有著比較詳盡的記錄。郪國文明在國外也久負盛名,英國劍橋大學編的《百科全書》、日本《考古學事典》都用相當篇幅介紹了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把它編入自己《東亞史講義》中。
於2004年4月12日揭曉的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全國著名考古學家任乃強教授在會場談了自己對古郪國歷史研究成果,引起了全國考古界的一片嘩然。任乃強教授在會上說,元謀人中的一支,進入郪江河谷,形成了郪族,建立了郪國。這一結果令國內考古界感到十分驚訝,有專家驚呼:必須重新審視對四川歷史的看法!
近年來,四川省郪國研究會考古人員根據出土的數百件文物式樣和製作方式推測,當時的四川地區曾受商朝文化影響。從2000年以來,原屬古郪國屬地的大英縣陸續出土了數百件器物,包括陶器、青銅釜、石箭頭、骨質和玉質飾物等。據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考證,這些器物絕大部分屬於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特別引起考古人員關注的是,其中一些陶器、石器的製作式樣和北方出土的部分商代青銅器很相似。考古人員認為,長期以來考古界一直認定商文化的中心在黃河流域,但其文化影響具體輻射到哪個區域尚無定論。郪國文明的再現,不僅證實了商文化已輻射到西南,還把四川歷史往前推了兩千年。
古郪國考古發現的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四川改寫自己曾經的歷史還在繼續進行。“我們這裡完全有資格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郪國研究學會研究員蔣銘信心百倍地說,“古郪國文明是四川盆地已發現的最早史前文化,結合已發掘的卓筒井遺址,完全可以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郪江鎮
郪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