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織機

提花織機

提花織機是一種具有提花設備,能在織物上織出花紋的織機,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

提花織機


古代普通織機是利用一片或兩片綜(提升經線的部件),分別同時提升單數或雙數的經線,形成梭口,以便送緯打緯,織成平紋的織物。提花織機則是有許多綜片,分別控制千百根經線作不同的升降運動,與交織綜一起同緯線錯綜參差交織成具有各種花紋和文字圖案的織物。商和西周的絲織品上已有簡單的幾何紋,可知當時已有提花的機具。春秋戰國時,相當精美的錦和文綺上已出現了複雜多變的鳥獸龍鳳花紋,可知提花裝置已從簡單趨於複雜,應已使用平放式的吊綜提花和有腳踏板的織機,而且可能將用線綜來提升單根經線改進為把作相同升降運動的線綜合為一束,即綜束,一起提升。考古發現的漢代提花織物主要是文綺、文錦和文羅。

考古發掘


紅青矩紋錦
紅青矩紋錦
1971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初年的絨圈錦,其總經線數為八千八百至一萬一千二百根,組織結構相當 複雜,織機的複雜和織造工作的艱巨可以想見。據說漢宣帝時河北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的陳寶光妻曾用一百二十綜、一百二十鑷(可能為竹或金屬制的用以夾挾綜束以便提舉的裝置)的提花機織出精美的蒲桃錦和散花綾,一匹費時六十日,值萬錢。漢時的一種大型提花織機,在機上部專門設有花樓,挽花工在上面按預定的花紋圖樣控制複雜的綜線運動,與坐在機前的織工配合織造。東漢王逸的《機婦賦》中曾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這一複雜艱巨的勞動。三國時,馬鈞又將當時通行的五十綜五十鑷或六十綜六十鑷的提花織機改為十二綜十二鑷,大大提高了織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