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鎂葉綠素

葉綠素經過加酸等作用生成的物質

脫鎂葉綠素是葉綠素在經過加酸或加熱或脫鎂作用后所變成的,同時其顏色也會改變。在水污染的地方,當造成浮游植物細胞破碎死亡時,細胞原本所含的葉綠素也跟著被破壞,轉變成脫鎂葉綠素。因此脫鎂葉綠素的含量比例可以作為水質的指標之一。

特性


在酸性環境下
在酸性環境中,卟啉環中的鎂可被H取代,稱為去鎂葉綠素,呈褐色,當用銅或鋅取代H,其顏色又變為綠色,此種色素穩定,在光下不退色,也不為酸所破壞,浸制植物標本的保存,就是利用此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絕大部分葉綠素的作用是吸收及傳遞光能,僅極少數葉綠素a分子起轉換光能的作用。它們在活體中大概都是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存在於類囊體膜上。

光譜特性


脫鎂葉綠素藍光和紅光吸收峰分別位於412和670nm波段
412nm波段脫鎂葉綠素的比吸收係數遠大於葉綠素a;440nm波段,葉綠素a的比吸收係數略大於脫鎂葉綠素;670、675nm波段,葉綠素a的比吸收係數約為脫鎂葉綠素的3倍。隨脫鎂葉綠素占色素總濃度比例的增大,浮游植物吸收曲線上藍光吸收峰偏離440nm波段,逐漸向412nm波段靠近,並得到藍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脫鎂葉綠素濃度決定,而紅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葉綠素a濃度決定。色素濃度與吸收係數進行乘冪函數擬合分析表明,412、440nm波段吸收係數與脫鎂葉綠素濃度擬合相關性高於葉綠素a,而675nm波段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