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祁山的結果 展開
- 甘肅省禮縣祁山
- 湖南祁陽縣—祁東縣交界的祁山山脈
祁山
甘肅省禮縣祁山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
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齣祁山”的事迹,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 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六齣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著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徵。
禮縣祁山堡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 禮縣城25公里。
禮縣祁山堡遠景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侯祠,歷有修復。現存武侯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台,為建國前後重建或改建。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迹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武侯祠距禮縣縣城25公里,塑有諸葛武侯神像,名人題寫的匾額條幅氣勢恢宏,警句炙口,書藝精道。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管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以武侯祠為中心,四周尚有點將台、藏兵灣、九寨、上馬石、小祁山、鹵城鹽井、西縣、木門道、鐵籠山等十餘處古遺址,可供人們參觀遊覽。祁山已成了絲綢古道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后,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親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隴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於先鋒馬謖失街亭,情勢急轉直下,亮只得撥西縣千餘家還漢中。是年冬,諸葛又率大軍二次北伐,出散關(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后因糧草不濟而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陳式佔領了魏之武都(今成縣),陰平(今文縣)二郡,亮本人曾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城附近,距祁山僅20公里)。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隴南一帶),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延擊敗。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親自進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運輸糧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麥積區)。由於李嚴假傳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殺張郃於木門道(今禮縣羅家堡附近)。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從漢中樂城(今城固縣北)出發,進行了最後一次北伐,殺出斜谷口,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東南),始以流馬運送糧草,八月卒于軍中。六役中,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兩次,間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與郭淮戰於祁山一帶),還有兩次未經祁山,總稱“六齣”,是泛指其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而已。
祁山中部峰頂,三國時有城,極為嚴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壘,今名祁山堡,距禮縣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文官機構。祁山武侯祠已對外開放,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
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師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齣祁山”而聞名。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侯祠,歷有修復。現存武侯祠殿宇為三間硬山頂神廳,后連接三間懸山頂大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祠堂左右有月門可入關羽殿院,院後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
祁山位於縣城東的閶江之畔,海拔237米,為縣城諸山的最高峰。閶江河水從西面繞其而過,宛若一條銀色的玉帶,在其下游數里原有崖石對峙,流急灘險,曰“閶門”。祁門於唐永泰2年(766年)建縣,縣名就是取祁山和閶門首尾二字,合而名之。
關於祁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曰“飄舒若旗”。康熙《祁門縣誌》中說祁山“石壁崚嶒,飄舒如旗狀”,站在閶江路上遠眺祁山,只見南面的主峰高聳,猶如旗首,山勢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風中飄動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門人倪望重在《祁門縣誌補》中寫道:“祁,大也,盛貌”。祁山體勢雄偉挺拔,在縣城周圍的群山之中,更顯其高大之勢,此說也有一番道理。
祁山自古就是祁城人郊遊攬勝的絕好去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山之南麓有棲真岩。康熙《祁門縣誌》載:“棲真岩在祁山,宋野仙孫元明棲此修鍊”。傳說宋時野仙孫元明紹興中(1140年左右)來洞元觀,居棲真岩,孫野仙盛夏不揮扇,嚴寒浴於溪,為人書偈,禍福無不驗。紹熙2年(1191)4月,無疾而化,留偈曰:“佯狂八十六年,識得玄中又玄,今朝擺手歸去,笑徹蓬壺洞天”。棲真岩風景很美,古人有詩讚曰:“千層水墨林巒曉,一片丹青草樹秋”。
為篆書陽刻,字體剛勁有力,線條明快,直徑達1.5米左右。其左邊有一方為“山中靈囗”,最後一字和款識由於岩體剝落,已辨認不清。右邊與之對應的是一方打磨好的題額,不知何故沒有刻字。在“佛”字右上方約百米處還有一方“最上一乘”的石刻,題款為“夕沙”。石刻前原有平台,據傳,為“青蘿寺”的高僧修鍊參禪處,至今仍能見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痕迹。
祁門舊志上記載著祁山的另一佳境,名珠溪曲塢。據考,此景在祁山東麓,出青蘿岩,沿公路東行約百米處進朱家塢,即珠溪。珠溪寺建於唐光化年間(898--900),宋明兩代又數次修葺,清代毀於兵火。古時,文人墨客常到這裡踏青尋幽訪古。清順治年間祁門訓導何雍有梅城十二景詩,“珠溪曲塢”詩云:“闃然十里隔塵囂,指點招提問野樵;石裂屏開棲二鳳,溪回珠合過三橋;爭誇峻壁巫山近,漫道香林上笠遙;花落水流別有異,那聞山外馬蹄驕”。同治《祁門縣誌》載,宋紹定6年(1233),知縣徐拱辰曾在珠溪寺宴請邑中諸文人學士,方岳曾作詩一首《次韻徐宰集珠溪》:“瀑煮春風生意長,梅花吹雪入詩香;夜寒記得僧房夢,修竹半窗雲一床。”以其一貫清新自然的風格,寫出了珠溪清麗幽雅的景色。珠溪寺后因歷經兵亂而傾廢,珠溪曲塢之景也無昔日之盛。
祁山西麓閶江中,有一巨石,形如靴,號靴石。《太平寰宇記》載:“山西半壁有大石,方圓丈余,墜於溪中。”此石自祁山墜落水中,成一深潭,潭水翠綠,深不見底,稱靴石潭,靴石潭之下不過數丈,又有一潭,名相公潭,亦有石頭出露水面,人們俗稱為“大石頭”和“小石頭”。縣人吳雲岫詠相公潭詩:“十里青蘿山下路,野花紅過相公潭”。時至今日,這兩潭仍水深而清,每逢夏季,人們喜歡來此憑石躍水,恰似天然浴場。